文物复制匠人马石凹:再塑一个秦俑
2020-04-30
文物“复制”藏着大学问。身为民间匠人,57岁的马石凹自学成才,从临潼兵马俑仿制业者中脱颖而出,作品被多家考古研究机构收藏。
马石凹的制俑坊在老家骊山胡王村,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远。
马石凹爱画画。高中毕业时,因家境贫困,他不得已放弃考美院。“白天跟大人背石拉车,挣钱养家,晚上就扛着画板出去画画。”村里老人坐在田埂上当模特,马石凹一遍遍练习。“那会儿不觉得累,虽然生长在贫瘠的村庄,但也有艺术的梦想。”
从绘画到雕塑,马石凹逐渐对造型产生极大的兴趣。仿制“故乡特产”成了他的新方向。
数十载积淀,马石凹已仿制出近百件“宝贝疙瘩”。
仿制一件成人大小的兵马俑并不容易。做造型、翻模、制泥胎、阴干、焙烧、组装、做旧,需耗时3个多月。
“造型和做旧,最考验功力。”马石凹说,复制兵马俑,“还原度”是核心指标——尺寸比例、姿态神韵,全靠造型时的艺术功底;辅以“上色——腐蚀——再上色——再腐蚀”的做旧处理,“短时间内完成的工艺效果,要看起来像穿越了千年时光。”
“复制”文物,细节决定成败。他坊里的兵马俑,铠甲、配饰、面容、发丝等细节,都非常考究。一尊跪射俑,左脚踩地,右脚掌向后翻起。只见右脚掌心处,刻有细密的针织痕迹,神似麻绳鞋的纹理。若非细看,很难注意到此中奥秘。
最让马石凹引以为豪的,是一尊将军俑的眉毛。隆起的眉骨上,眉毛丝发可见,从眉头、眉峰至眉梢,细发角度渐转,簇成一弯英挺浓眉,活灵活现。
因地利优势,马石凹常常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绕着兵马俑观察,转了一圈又一圈。现场琢磨之余,他搜罗来各类兵马俑图文资料,形体、比例等数据都熟稔于心。
“仿制文物要逼真,五官很关键。但创作出彩的作品,绝不仅限五官。”在马石凹看来,秦俑全身协调的“流线美”是重中之重。若一味追求数据精准、外形一致,作品便会死板、无神;应注重其线条流畅、造型神韵,才能有精气神。
马石凹感叹:“这种不可数据化的感觉,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秦俑身上最迷人的,便是那斑驳的历史烙印以及散发的沧桑美。”
这样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业界的肯定。两年前,马石凹接到一个任务——为英国一家考古研究机构仿制一件兵马俑。“传统手艺走出国门,既兴奋又自豪。”马石凹扎进坊里,精心打磨3个月,创作出一件栩栩如生的秦俑,引得英方研究专家赞叹不已。“在對外文化交流上,如果自己还能出一点力,就更好了。”他说。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