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

2020-04-30王柳珍

神州·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感性语文课堂美的

王柳珍

摘要:语文课堂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语文课本中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利用好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塑造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优美、典范的白话文为本,以形象化的中国语文文字为本,以师生间相互交流反馈为桥梁,显示出区别于其它各育的丰富的美感。美育参与其中,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更生动更具吸引力。利用美与语文课的联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体验情感思想,感悟初步的人生。

一、美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感性与理性

美育是指运用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睹、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凭借形象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造成心理上的共鸣,在身心愉悦中受到启迪,形成技能,最终塑造完善的人格。美以其直观性、想像性、超功利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寓理性的思考于感性的认知体验中。

语文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思维的广度、灵活度及创造力。这就要求语文课必须把理性的思维转化为形象,审美地组织课堂,把教学中的认知、文字的训练等理性化过程同游戏、活动、比赛等感性过程相结合,寓理性认知于感性形象中,把理性转化为感性,以情感感染为触发点打动学生,发美导真,以美传情,以美达义,让枯燥的求知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想象力、创作欲,才能真正达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把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理性认识转化成感性的情感体验,利用幻灯、音乐、富有感染力的朗读等手段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触动孩子的同情心,在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时达到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在感性的情感体验中,不由自主地思考,达到理性认知。语文课堂上真正以学生思维为出发点,还主动权给学生,以美境、美情触发学生,促使他们逐渐乐学、爱学、善学,主动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另外,美的超功利性对于学生学习动力不强正好是一个弥补。对小学生来说,“为建设祖国、为建设家乡而学习”的目标过大、过抽象,对于小学生尤其是接触社会很少的小学生来讲缺乏真正的感性认识,成为一句喊口号的空话,学习动力自然不强。美的超功利价值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以美的情感,审美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学生的超物质的精神愉悦。虽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远大目标的指引,但就一节具体的课来说,能产生愉悦心理快感的学习要比为理想而学更接近学生思想水平,更易让学生接受。况且理想往往也是在审美的活动、认知中逐步形成的追求和自我完善笛标的。语文课往往可以凭借美(包括情感美、文字美、景境美等)为契入点,吸引学生的情、思,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并在感染、熏陶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格。如教学《草原》一文,巴金以精美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派辽阔、散发着青草、泥土芬芳的草原之景,抒发民族大团结的欢乐。如此美文若一味分析以得出民族大团结的中心思想,学习生便会索然无味。教学时,抓住”美”契人课文,通过文字展开想像,再利用录相、挂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爱在这其中逐步培养起来。

二、利用美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美传情,以美导真,以美达义

清楚了美与语文课堂的密切关系,又该如何在课堂中利用美的特点、规律来服务语文课堂,使之更具活力,更适应现代教育,培养出独立思维、想像丰富,有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新人。

第一,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住教材中诱发美感的因素,利用这 些因素,达到对学生由美到摹仿美到内化为已有的教育目的。美感指审美主体把握审美对象的心理过程,包括对审美内容的判断、体验、摹仿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美”处,会使教堂充满省略。如《火烧云》一课,霞光带来大地的变化,空中火烧云的绚丽色彩、变幻多姿,都是引发美感之处。教学时,抓住这些“美”点,利用幻灯、挂图,欣赏霞光下大地一片金色,欣赏空中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然后抓住一个“变”字设问“假若这时你也在霞光之中,你發现什么”、“空中云还在变化,你还看到什么”。让学生分行性想象霞光带来的梦境般的变化,再通过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美,最后总结“这一变就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了”。从头到尾抓住一个“美”,把美的境界、美的情感弥散于课堂之上。让学生陶陶然中感悟文字,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

第二,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利用各种美的形式组织教学,使课堂生动而富有吸引力。语文课堂教学中仅抓住内容上的闪光处还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形式美,以审美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协调课堂氛围,使课堂氛围宽松、自由,帮助学生的学习更富趣味,更轻松。减负以后,我认为减负不单指课外作业的减少,也包括课内的学习轻松化,只有学得轻松、愉快,才能乐学、愿学、善学、主动去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全方位培养素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描述、演示、实验、游戏等等方法。利用图像、音乐、实物等多种形式刺激外在感官,调动学生的手、眼、脑、嘴、嗅觉等一齐参与学习活动中,以教育教学的形式美打动学生,把学生紧紧吸引到课堂上,冲淡纪律的束缚作用,还孩子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音乐后产生的联想是文章的重难点,教学时利用挂图、音乐采突破。清幽的上月明图、悠扬的钢琴谐奏曲,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学生很自然地随音乐的起伏展开想象很自然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人物思想、感情的美,很轻松地背出了这一段优美的文字。

朗读是体会文章之美的重要方式,读可以把文中的美细细体味达到内化。特级教师杨丽娜提倡“美读法”,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从中得到的东西是我们教师想象不到的,在上《草原》一文时,“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采,走到哪里都象无边的绿毯上绣是了白色的大花。这一段文字是那么美妙,若分析它的修辞,美文便毫无意趣了。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字之美,读后学生说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说:“草原象一个巨大的绿毯,风吹过,绿毯一起一伏,毯上绣的白花就一会儿在这一会而儿在那......”孩子的想象自由地展开,创造力也就得到了发挥。对文字的美也感受至深,不须教师多讲了。

第三,利用美服务语文课堂教学,还必须把美的.规律融入语文教学的规律中,即注重美感愉悦性,又注重文字教育性。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第;个基本特征和性质;即审理性的知识分析于感性的活动、形象之中。如《冀中的地道战》一课介.绍地道的结构及其作用,语言较枯燥、抽象。‘教学时,我这样设计:“读课文,把读懂得的说一说,再上黑板画一画。”用形象的图画把抽象的文字还原,再加上幻灯的配合,难点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动手画图把地道的结构、作用弄得清清楚楚,学得有趣、学得轻松,也学得有实效。把抽象转化为形象,再由形象回到逻辑和思辩,两种思维相互渗透,既达到了审美的娱乐,又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体会了情感。语文课堂中的寓教于乐教育者避免了强行灌输的烦恼,于受教育者也摆脱了刻板和枯燥。把内容融于情感中,把理性转化为栩栩如生的感性形式,使人的身心同时进人一种自由的境界兴味盎然。

寓教于乐重视“乐”的原则,强调在身心的娱乐中自由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技能、自由发展思维。于此同时,也要重视“教”的原则。“教”要求有教益、有效益,与人身心健康有利的“乐”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不能等同于有趣无益甚至有害的为乐而乐的纯娱乐活动。“乐”要与主题相关,纯形式的活跃课堂只能是耽误宝贵的40分钟。

三、结束语

林海松涛,曲突清泉,正是千姿百态的形象激发了我们祟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许多鲜明伟大的形象使我们的心灵在瞬间的震颤中经受洗涤和净化。美以形象的媒介,把语言文字训练变得声色并且弥补了教育者本身素质未达到完美的缺憾,而使受教育者在意味无穷,常新不败的形象世界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形象与逻辑互补互动,使语文课堂拥有更活跃、更广阔的思维,从而更富有创造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瑞兰.缤纷互动,丰富课堂——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简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 (51):144-145.

[2]张红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法教学实践[J].中国新通信,2019,21 (16):217.

[3]王德娟.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 (10):167.

猜你喜欢

感性语文课堂美的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好美的雾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