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视野下高校档案馆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2020-04-30许梅英

神州·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展览档案馆博物馆

许梅英

摘要:展览日渐成为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然而,相较于同宗同源的博物馆,仍存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的困境。本文通过结合本校档案馆近几年的办展实践,探索并提出高校档案展览可以从博物馆展览中借鉴的思路,以及如何破解瓶颈,提高展览效益的一些具体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高校

随着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国内博物馆将对“物”的关注逐步转移至“人”“物”并重[1],博物馆的神秘面纱便在各种越来越生动鲜活的展览、文创、社教活动中被揭下,并慢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档案馆,作为与博物馆同宗同源,且同样承担保管、研究历史职责的文化机构,也在不断探索着利用馆藏与公众展开对话的服务模式。其中,展览作为最有效的档案宣传方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档案馆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馆藏档案得以向社会进行陈列、展示与宣传。作为档案系统的一个分支,高校档案馆也不例外。

一、档案馆展览相较于博物馆展览的困境

国内档案馆的展览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大多借鉴、参考了博物馆的展览,但不得不说,目前整体质量不是很高,与博物馆展览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场地缺陷、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效益差强人意等各方面。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归因在人、财、物以及体系上的差距。

(一)人的差距

人的差距既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业务素养上。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绝对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展览是一个复杂的项目系统,涉及文物、陈展、研究、社教、安保、市场、服务等多部门协作。反观档案馆,可能一个展览只能配备几个人而已,甚至1个人负责1 个展览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另一方面,陈展是博物馆四大功能之一,因此办展能力无疑是人员招聘或业务培养的重点方向,加之还有各协作部门人员的配合,展览工作在人才方面有较大保障。一般而言,博物馆每年都有少至三、四个,多至十几个的展览项目,在长期训练中,人员的业务能力也能得到极大锻炼。而对档案馆而言,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更着重于档案学,看似与博物馆学相近,实则是完全不同的学科门类。档案馆的展览工作才刚起步,独立的陈展部门都较少见,专业人才的缺失可想而知。

(二)财的差距

一个展览的呈现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多媒体、声光电、数字化……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展陈新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经费基础上。档案馆与博物馆在展览预算上存在明显的财力差距。在国内,展览往往是一个博物馆的工作重头戏,预算少则几万,多则百万。充足的经费给予展览表现形式以及衍生产品的各种可能性,给观众带来各种精彩的直观感受。而档案馆的展览作为档案利用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匹配的经费相对有限,故而在形式呈现上也相对受限。

(三)物的差距

展览的基础是物,好的展览少不了精彩的实物展示。博物馆的藏品大多以艺术品等实物为主,它们大多有着多彩的颜色,不一的形态,或是各自精彩的故事,因此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与吸引力。档案展览一般分为革命政治主题、社会记忆和文化交流三种类型[2],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展览,主要依托的“物”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以纸张为记录载体的档案[3],这也决定了展示内容上的相对单一与观赏性的欠缺。

(四)体系的差距

博物馆发展至今,展览已成为每个博物馆的主业之一,博物馆界也有相对成熟与完整的展览评估体系。每年,从国家到一部分重点文物省市,都会举办精品展览评选,以促进同行间的交流与竞争。同时,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借展、联合办展等模式日益普遍;“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规模逐年增大,也为办展提供了更多思路与技术支持。对档案馆而言,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管理工作,都有严格的规范与标准,而针对档案展览却并无具体的政策、指导文件,相关的业务培训或交流也不多见。

二、博物馆展览的启发与借鉴

展览在博物馆与档案馆不同的角色与地位,决定了其在工作开展中获得的不同条件与支持。因此,要想照搬博物馆展览的模式,或想要直接达到博物馆展览的水准,对于大部分档案馆而言很难实现。但是,这并不影响档案馆从博物馆展览视角中进行学习或借鉴。

(一)对展览受众对象的思考

过去的博物馆做展览,往往是“我有什么,就展什么;我展什么,你看什么”,而现在的思路是“我有什么,你需要什么,我一起结合起来看看能怎么展出来。”博物馆展览从简单的图文展览,到今天体验式展览渐成主角,观众的参展也慢慢从以前的被动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博物馆对展览受众对象的准确定位与需求思考。展览,是一个与公众对话的桥梁,所以观众的需求是首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站在观众角度,好的展览就是可看、可听、可玩、可感。作文教学中,有“调动五感”之说,目的是让读者能沉浸共感。而展览,作为一篇立体呈现出来的文章,展览的环境(包括展览氛围、主色调、参观路线等)、展览的内容(展品、故事等)、展览的形式(多媒体、参与互动等)就是可以去精心打磨的细节,以满足主要目标群体对于获取知识、休闲娱乐、亲子教育、社交互动等不同需求。“可看”“可听”“可玩”之后,观众还能有所学,有所感,甚至愿意帮助传播,那么这个展览就有了价值与意义。

(二)对展览整体的构思

博物馆展览从构想到实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还不限于展览本身,除了做好展品梳理、内容与形式设计、布展撤展等基础工作,还需要对宣传、活动、周边产品等各方面事宜进行提前配套策划;展览期间的参观服务、人员保障、安全维护、宣传推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考量环节。

笔者认为,对于策展方而言,成功的展览要做到:可做、可控、可宣传、可统计。可做,就是在有限的预算或潜在的资源条件下能够实现所有关于展览的想法,否则再好的构思也是徒劳。可控,就是在展览前,要能掌握展览制作进度,扣好各环节节点;在展览中,要能做好现场的跟进、展品的看护、反馈的获取、人员的调度以及针对不足可以及时调整。可宣传,就是展览需要有吸睛的宣传角度与内容(展品价值、时事热点等)以及相适配的宣传渠道和良好执行,如果是一个为期较长的展览,可能还需要考虑多个宣传重点,分期分层推进。可统计,就是展览结束时,有方法对展览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参观人数、参观感受、受欢迎的展览部分等等,及时统计分析,一來是工作成绩的反映,二来可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高校档案馆展览的实践与体会

档案馆展览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渐成趋势,高校档案馆自然也在其列。《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要求“高校档案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档案展览、陈列等,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4]本校档案馆自2014年始,响应市档案日活动号召,积极探索展览形式,在经历了几年图文版的展览模式后,近三年从博物馆展览中汲取思路,在有限的人、财、物条件下,进行了多种尝试与实践,获得些许体会。

(一)展览的自我创新实践

2018年,正值本校迁址十周年,档案馆专题策划了十年回顾展,重点展示十年间学校在学校建设、对外合作、科技创新、校友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展览不再仅限于图文展板,而是借用图书馆一个相对封闭,约100平米的空间进行布置,设计了图文区、实物展示区、影视区和互动区,分别对应十年大事记、科技及对外合作成果、学校宣传、校友寄语等内容。该展览的主要创新点有:

1.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参观者自发帮忙宣传。展览取名“为海大干杯”,一来呼应展览内容,二来由其题意衍生的举杯互动为展览增加了吸引点,即参观者均可在入口处免费领取一小杯软饮带入展区,或饮或摆拍。此外,展览结束处留置一面寄语墙并提供便签纸与笔。这些设计都受到欢迎,参观者的朋友圈成为展览重要的宣传途径。

2.关注色彩和展示方式,营造好展览环境拉近距离。色彩方面,强调了展览主色调,设计了主画面,同时在影视区摆置了几排彩色沙发小凳,;形式方面,既有学生改编歌唱学校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也有以照片相框形式呈现,参观者可随意取看的影像档案。总之,整体轻松惬意的环境让参观者更愿意走进展览。

3.多样展览形式,兼顾实用与成本控制。此次展览不再仅限于展板这一种介质,而是采用挂画、展台、展架、展柜、投屏等多种形式组合,且尽可能就地取材,如将书桌变成展示台;书架变成展架等,大大节省了经费。

4.配套档案礼品,助力宣传与数据统计。展览为应届毕业生特别设计了一款“青春护照”作为现场相赠的档案小礼,内容收录了从入学到毕业四年间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新闻,加上校徽校训的盖章活动,2000余本“护照”在展览期间被全部领完,很好地助力了展览的宣传与参观统计。

(二)展览的合作实践

1.对内合作

2019年是本校110周年校庆,档案馆联手校宣传部下属校史馆合作举办校史演讲比赛,并策划了“光阴的故事”今昔对比主题配套展览。首展亮相于演讲决赛会场外,赛后则移至校史馆进行展示。该展览定调为小而精,以“昨天”“今天”“明天”为线索串联,前两者以相片为主体现展示功能,后者设计为简单好玩的互动项目,并延续低成本控制和轻松风格、以及“护照”赠礼模式,依然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而通过与校史馆的合作,档案馆无论是在展览的成本、人力,还是展览的宣传、参观量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助力,实现了双赢。

2.对外合作

2017年,应上海海洋大学邀请,本校与全国海洋类高校一起联合举办了“视觉档案·逐梦海洋——海洋高校摄影艺术图片展”,展览于当年6月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对外展出。此次合作不仅是兄弟高校间的合作,也是高校与博物馆合作一次有益的尝试。尽管此次展览内容相对简单,合作形式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作为合作办展的一个组成个体,以投入产出比来看,这样的展览模式性价比极高。档案馆由此不仅能带着学校文化走出校园,且有了同时与多所兄弟院校沟通交流的宝贵机会,而博物馆的专业能力更是为展览的顺利展出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四、高校档案展览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高校档案馆发展因校而异,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和瓶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档案展览功能的发挥。本校档案馆展览经几年实践摸索渐入佳境,笔者总结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正视高校档案展览的定位与目标。高校档案馆是高校历史文化积淀保存、延续与传播的中心,高校档案展览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除了符合上级关于展览的有关要求,它必然也须遵循于学校的文化精神,服务于学校的文化宣传。因此,档案展览绝不应成为档案馆的自娱自乐,或是对某些活动纯粹的应付,而是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将展览的价值尽可能体现出来。

(二)明晰高校档案展览的目标群体。展览意义的实现首先是要有人来看。高校档案展览的场所基本是在校内,尽管也对社会公众开放,但学生一定是展览的主要目标群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在校大学生对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5],这是展览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转变档案展览策划设计思路。档案馆展览没有相对严苛的标准与要求,尽管难以对标,但也给予了策展人更为灵活的操作方式和想象空间。声光电、数字化的运用在未来可能越来越普遍,但这些技术并不是必要条件,展览的主题、色调、形式、活动、配套礼品等等,只要运用得当,展览的任何一个环节皆能成为提升展览吸引力的因素。即,能说好故事、吸引人、打动人的展览,就是一个成功的展览。

(四)积极尝试展览合作渠道与模式。《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多渠道开发档案资源,不断向社会推出精品力作和举办受公众欢迎的活动。”[6],结合博物馆展览的发展路径,可以预见,未来档案馆与档案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档案馆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或也会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档案馆不妨可以一边强内功,一边积极开拓合作渠道,探索合作内容与模式,以共赢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重“物”到“人”“物”并重——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的提升[J].中国博物馆,2014 (03):38-46.

[2]廖一洁.基于博物馆视角对档案馆展览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8 (03):77-80.

[3]上海市档案局.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22.

[4]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馆管理办法[EB/OL],2008-08-20.

[5]李娅.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4 (01):33-37.

[6]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04-01

作者简介:許梅英(1980.1-)女,上海人,硕士研究生,档案方向。

猜你喜欢

展览档案馆博物馆
博物馆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露天博物馆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