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障人群无障碍出行的设施利用探究

2020-04-30王宝玉姜继红李津蔚姜可鑫花铭悦

神州·中旬刊 2020年4期

王宝玉 姜继红 李津蔚 姜可鑫 花铭悦

摘要:我国是视障人群数量居多的国家。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在大街上看到他们。通过实地调研沈阳市街道及网络资料查阅,我们了解到阻碍视障人群出行的一些原因、以及一些现有协助视障人士出行的方式所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调研结果、针对视障人群无障碍出行的这一问题拟提出一项地感震动提示器模型来协助视障人群安全过马路的无障碍设施的可行性,完善城市道路规划系统,并同时呼吁广大群众关爱弱势群体,促进视障人群重返社会主流。

关键词:视障人群;出行安全;红绿灯地感震动提示器

1、引言

偶然间发现腾讯推出的一款体验视障人群出行与生活的公益游戏——《见》,在玩完这款游戏之后,让我对平日里几乎很少关注到的视障人群的出行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游戏中,盲人的世界只有微弱的光,感知不到世界上五彩斑斓的颜色。他们依靠触觉去感受周边事物的轮廓,依靠盲杖与盲道出行,他们无法判断路途的远近,一旦迷失,很难找到原来的路。令我感触最深的场景是:当我在游戏中以盲人的身份过马路且周边没有人时,只能听到街道上汽车飞驰的声音,那种孤独与无助让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恐惧。通过这款游戏体验让我开始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能为视障人士的无障碍出行做出一些改进措施?

据统计,目前我国视障人群约1700万人、即平均每100人中就会有1人是视障人群。[1]可是,如此大的密度,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确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这又是为何呢?原本没太关注到这一特殊人群的我生活中开始留意各种有关方便视障人群出行与生活的一些设施。

2、视障人群出行现存问题

2.1盲道: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沈阳市的盲道发现,有的盲道断断续续也没人修理,有的已经塌方,有的设计错误,有的盲道被共享单车、下水井盖、电线杆等占用,甚至被一些私家车当成了停车位。

2.2导盲犬:虽然导盲犬对于视障人群很有帮助,但据调查,导盲犬的培训过程长达18个月且训练过程复杂,综合费用达2.5-3万美元,一些普通家庭的视障人群根本买不起一只导盲犬。而且有些商场等公共区域并不允许导盲犬进入。这些原因使得导盲犬无法成为视障人群出行的主流帮手。

2.3盲杖:盲杖是视障人群出行的必备品。无论是牵着导盲犬,听着智能导航app等,都离不开盲杖的辅助。但盲杖这一辅助用具是离不开盲道等良好的无障碍城市环境的。然而,如上文所述,盲道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盲杖根本无法很好发挥它的作用,这极大的影响了视障人群的出行安全。

2.4智能导航APP等现代技术:目前也有一些针对解决视障人群出行问题的现代化方案问世,比如智能导航APP、智能乘坐公交等。这些现代化智能技术的研发对视障人群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可是针对视障人群过马路这一项出行问题的解决方案却很少。在中国,我们视力健全的普通人过马路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更何况视障人群呢。由于视障人群看不到红绿灯,他们无法判断此时是否可以通行。据了解只有国外的一些地区在红绿灯交叉路口安装了盲人过马路红绿灯提示器,意在提醒视障人群当前红绿灯状况是否可通行,这一措施在国内并没有大量普及。红绿灯提示器确实在协助视障人群过马路这一问题上起了很大作用,但与此同时,提示器所发出的声音对附近的居民也产生了一定的噪音影响。

3、措施及利用探究

为了改善当今视障人群无障碍出行现状,我们拟提出一款结合当今物联网技术的地感震动提示器来解决视障人群过马路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问题。

3.1地感震动设施基本原理[2]

原理:管内有一跟固定的导线,在这根导线的周围有另一根较细的导线以螺旋状环绕它。在不振动时,两根导线不会相碰,一旦振动发生,两根导线就会短接。地感震动提示器的具体工作路径是通过计算机编码程序实时监测当前路口红绿灯的运行状况,利用当今物联网技术,将51单片机与震动传感器结合,运用定时器中断算法与当前路口信号灯状态进行实时对接。传感器采用“801S振动传感器”,该传感器性能较为稳定并且适应性强。

3.2结合城市道路规划的设计应用

本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是结合城市道路规划在红绿灯等候区,专门划定一块视障人群侯灯区,视障人群通过盲道指引到达该区域。当红灯亮起时,传感器开启工作状态持续震动,意在提示视障人群此时不能通行。直到红灯转为绿灯,震动停止,可通行。绿灯转为黄灯时,传感器的振动频率低于红灯,意在提示视障人群即将变灯,不断循环工作,削减了视障人群独自过马路时的安全隐患問题。同时,传感器具有安装简单、安装位置灵活、便于维护与管理等优点。此方案同时也完善了城市道路规划的无障碍系统,大大提高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我们希望这款能够协助视障人群安全过马路的无障碍设施在国内能得到广泛应用。视障人群是一类特殊群体,但是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也应该平等的参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共享经济发展及文化繁荣的成果。据了解,[3]阻碍视障人群融入社会的方式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物理环境障碍、心理障碍、社会环境障碍等。因此,为了能够帮助视障人群重返社会主流,需要视障人士本身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建设无障碍城市环境、为视障人群等残障人群搭建合理的就业平台,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等。

4、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关爱视障人群并使其能够无忧的独自出行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解决视障人群独自出行安全问题也不会仅仅依靠盲道、导盲犬等传统的方式,应结合现代发达的物联网等智能技术,使视障人群独自出行的安全系数增高。他们融入社会也同样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出属于他们的一份力量。因此,希望今后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视障人群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主动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让这个社会充满更多的接纳与包容。

参考文献:

[1]湛益格,程凤,刘洋旭,魏天春,秦莉莉.视障人群公共设施现存问题的调查研究,2019.01

[2]徐宏伟,周润景,陈萌.《常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3]陈凯雯.促进残障人社会融入的路径探究.2017.02

注明:校级大创

作者简介:王宝玉,女,沈阳大学,辽宁省大石桥市,本科,建筑学。

姜继红,女,沈阳大学,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教授,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筑结构优化方案评估。

李津蔚,女,沈阳大学,辽宁省鞍山市,本科,建筑学。

姜可鑫,女,沈阳大学,辽宁省锦州市,本科,建筑学。

花铭悦,女,沈阳大学,吉林省四平市,本科,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