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0-04-30周礼波
周礼波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对策
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课程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尚处于启蒙阶段,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改变过去应试化的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學科学教学中的构建,有利于搭建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责任,促使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科学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探索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极其对策。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科学原理的学科。基于此,传统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积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科学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相比较过去知识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而言,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的内容,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案例等融入到科学课堂中,或者是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均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促使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2、有利于改革创新小学科学教学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创新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为了教师教学的目标和使命。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是教师改革创新科学教学课堂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有利于改革创新小学科学的教学。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虽然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试化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这种应试化的教育体现为:教师照本宣科,理论化,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科学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对策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带入到既定的场景中,促使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等,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对小学生而言,对“静电”的概念认知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对静电知识以及静电的现象有更为直观的认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在课堂中再现:如塑料直尺与头发摩擦之后,头发会飞起来,用摩擦过后的直尺能够吸引白色的泡沫等等。同时,笔者还开展了静电体验环节:让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桌面上放随纸屑,让学生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然后用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碎纸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用塑料梳子靠近头发,观察头发的现象。学生体验过后,教师这才娓娓道来,给学生讲解静电现象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生活化的科学问题
探究和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知识时,笔者结合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去商店买的饮料总是没有装满呢?对很多学生而言,都有买饮料的经历,但很少有学生会积极思考其中的奥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热胀冷缩的知识探究和探讨,不仅帮助学生认知了液体热胀冷缩的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3、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例如,在小学科学有关蜗牛的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是: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饲养蜗牛,能够观察、比较和描述蜗牛,搜集有关蜗牛的资料等。由此可见,这部分的知识点,是需要进行生活实践探究的。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捉蜗牛应当准备的工具、材料等,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让其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顺利地捉到蜗牛。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名组长带领学生去捉蜗牛,在捉蜗牛的过程中,教师也趁机给学生讲解了很多有关蜗牛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对蜗牛的相关知识理解更为深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应用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的思想,积极构建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科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雪君.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 (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