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还是引导尝试需要“因材施教”
2020-04-30沈光利
沈光利
在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引人注目,导学案、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极为被推崇。甚至每一节课都要导学、先学,仿佛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自学为主。但笔者认为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独自阅读、合作尝试还是听别人讲授,看他人演示都是学习的方法,不能单一的评价某种方法好,某种方法不好,也不能说单一的就使用一种方法,这诸多的方法如果能灵活运用,才是最有效的、最科学的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笔者对于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进行了两种不同设计思路的尝试,一是先学后教,另一种是引导尝试,有了一些感悟。
A思路: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学生在前面所学的知识经验都可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一、自学
(一)明確学习目标:1.了解小数的产生。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3.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4.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二)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教材P50~P51。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边阅读边尝试。4.检测方法:完成书上填空,并举例说明。
(三)自学检测:小组互检,针对书上填空出现的问题,同桌互相帮助,理解纠正。
二、交流
1.举例说明小数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是小数?3.小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4. 0.3的计数单位是(),0.25的计数单位是(),0.846的计数单位是()。相邻两个小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三、达标检测(略)
课堂效果评析:学生基本能准确完成书上的填空,但是对于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不能理解,对于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也不十分透彻。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书上的问题只是单纯的模仿,并不能深入的体会、理解,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B思路: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内容是借助元角分的单位进行初步的认识,时间较久,学生基本已经淡忘,而且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不好理解,需要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才能形成知识表象,所以决定还是引导尝试后在情境与操作中建立知识结构,理解小数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一根绳子,想知道它有多长,怎么办?2.出示一个米尺,测量。发现有一部分剩余绳子。3.剩下的部分还能不能直接用米尺测量出来?比1米多出来的这段绳子到底是多少米呢?怎样表示?4.板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尝试体验
(一)理解一位小数
1.这段绳子到底多长呢?怎样才能测量出来呢?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用手势表示其中的一份大约有多长。3.思考1份、3份、7份都应该怎样表示?(1分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中的一份,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
(二)理解两位小数
1.现在来测量这部分绳长,发现是在0.3米和0.4米之间,还是不能准确表示,怎么办?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用手势表示其中的一份大约有多长。
3.借助1厘米理解其中的1份,明确3份、6份、15份都怎样用分数、小数表示。4.确定绳长0.37米。
(三)理解三位小数
1.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更精确的计量,怎么办?2.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用手势表示其中的一份大约有多长。3.借助1毫米理解其中的1份,明确3份、6份、15份、97份、211份都怎样用分数、小数表示。
(四)结合板书,你发现什么?
1.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2.分数和小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表示为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表示为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表示为三位小数。3.借助分数单位的填空猜想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4.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借助手势理解1米、0.1米、0.01米、0.001米之间的10倍关系,从而理解每相邻两个小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三、巩固提升
1.书51页做一做。借助分数填小数。2.书55页练习九的第1题。心里想分数填小数。3.书55页练习九的第2题。连线中体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4.练习九的第3题,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认识。5.整条绳子有多长?把1米和0.37米合起来是1.37米。
对比反思:所以说“因材施教”,其一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其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于不适合之别。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去独立学习,这是最适合的方法。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提升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感知体验,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