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与物的空间

2020-04-30夏楠

神州·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空间

摘要:东山魁夷的画中自然题材居多,在美学的分析基础上用当代多元的视角,并入绘画本体论和人类学的解读,以更为立体的理解东山魁夷作品中真正的自然意象。

关键词:空间;树灵信仰;自然观念

东山魁夷可以说是近现代日本绘画的代表,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美学观念作为东方美学典范意义深远,国内已有丰富的文本研究成果。纵观这些成果看出,主要集中在对其绘画的形式语言与美学方面的解读,如从风格延伸到“物哀”、“侘寂”等日本美学精神的体现,在理解了画面语言的同时,这种从艺术本体角度分析的方法在当代多元的学科视野中难免会有局限。本文意从绘画本体语言的探讨出发,立足于当代开放的视野,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对东山魁夷作品中的自然观念进行解读,开拓更多深层的文化内涵,以此对东山魁夷的作品有更立体的认识。

一.东山魁夷作品中的自然

东山魁夷的作品主要是风景题材,涵盖了跟他生活轨迹相关的日本风景,但在东山魁夷的画里自然并不是是直观的描摹,而是经过主观处理和提取的个人化语言,对这个转化过程的讨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形式语言的范畴,当然这一步也是理解他作品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一般把东山魁夷的自然表现分为德国留学部分后的西方透视观念影响和战后风格探索形成两个时段,从欧洲回来在掌握了西方以透视法为前提科学再现的绘画技术后,东山魁夷更大的成就是在这一步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审美特质和本土自然风貌,对日本绘画提炼和升华的结果,一方面有其民族禀赋的继承,也有社会形态影响的因素。

《残照》(1947)、《我的窗》(1950)是他留学后十余年间的代表作,仍保留着西方透视结构的同时色彩上也较为客观的还原,但他的作品始终笼罩着一层静谧的感性,不论是《残照》中递进的山脉还是《我的窗》生活中窗台的一角自然,似乎他对外在景的表现有所保留,没有同期西方表现主义那外向张扬的色彩,能感觉到他潜意识里克制内敛性格的影响。在后半段创作的历程中,从《秋风行画卷》(1952)秋天远景和近景的压缩融合,到《光昏》(1955)《秋翳》(1958),在对秋天反复表现的同时其构图上已经从西方视点逐渐过渡到表现局部的典型日本画构图,截取秋天树木金黄的山头部分表现,背景色如浮世绘木刻版画一般控制在单色系内的平缓过渡,与西洋画注重光影气氛表现有本质的区别。到后来风格形成的《月出》、《降雪》、《秋思》、《树灵》等等作品,东山魁夷对日本自然中四季的风光逐一探寻,从家乡的林间路,北方的杉树林,甚至由不知名水潭演化成的风景,他不仅仅执着的表现于此,而是用四季交替的风景引申出人生短暂无常之意,画中自然在这里就是他思想的故乡,有“立象尽意”之味。

二.立象尽意下的自然空间观念比较

对东山魁夷自然观念的分析也要从其绘画语言本体入手,其畫面在沉静色调的把控下最突出的就是整体的空间氛围,在直观看出季节时间等物质空间特征也就是“立象”之下,画面构图的主观处理直接对照了作者的“意”。东山魁夷的画,或北国雪原的一片树,初秋的半座山峰,或山间一条小溪……零散的自然局部构成了他每一幅画的空间,这些日本画特有的空间观念显然不同于同源于中国画的“三远”。要理解东山魁夷自然观念所寄托的空间,就需要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空间观念比较来明晰作者运用的独特之处。

“空间”本身便是西方理性化概念体系中的指称。西方绘画主要是以主客二元的知性反映为取向的“觉象性”空间范式,多为静止的画内空间。而传统的中国绘画是以主体生命的心性已经为追求的“意象性”空间范式,观者对画面空间的把握是动态的外延的,而东山魁夷作品所属的日本画在此理解上与中国画具有相似性,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空间表现的外延不在观看方式上(非中国卷轴画的动态观赏),而在于选取局部之景昭示禅意等心性思维活动的能指外延上,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空间观念。从17世纪狩野派的彩绘屏风到东山魁夷,日本画逐渐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注入“物哀”“侘寂”等本民族的美学观念,东山魁夷描绘的在四季中草木,画中的光是向内的理想化的,实则是他内省的心灵空间,既有短暂生命相遇的喜悦,也有无常人生之映射。

三.东山魁夷作品中自然观念的人类学解读

尽管东山魁夷的空间构图与日本画一脉相承,但是区别于传统的花鸟美人等主题,他的自然题材是更为宏观的树林、湖岸、山林等,这也是其自然观念的一个显著特征,比起传统的人工景物日本画,东山魁夷把视野转向了更为开阔和长久的真实自然中,画面甚至没有人存在的痕迹,仿佛他的画面是永恒的自然状态。

东山魁夷的自然题材是对传统日本画继承和延伸,说明他还保留着传统的美学内涵,这种美学内涵已内化为民族禀赋影响着他,以及他的自然观念。这种在历史中形成的自然观念离不开本土信仰和生态文化的塑造。根据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佐野贤治教授的研究,他把日本这种常绿阔叶林地理特征形成的树灵信仰与神道教结合起来,日本古老的神道教是泛灵多神的信仰,把雄伟的山当作神体祭拜,祖先的灵魂在山中,山也是树的集合体,山神、田神、树灵这些自然物化身为神灵保佑着人们,在5世纪后与传入的佛教相融合,引入自然信仰,“草木国土悉皆成仏“,这些对自然的信仰也影响着东山魁夷,在他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日本从战后逐渐复苏的时期,战争给人民家园带来创伤和东京这种急速现代化扩张的城市,使他更坚定的在本土文化信仰中重构精神的家园,对现实中失去的土地家园在艺术上补足。

结语

东山魁夷作品中的自然不仅是风景,更是美学意义上永恒的精神家园。在今天现代甚至后现代潮流所影响塑造的社会中,东山魁夷的作品对诸多现代化所引发的问题都有持久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帆.《绘画艺术空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日]东山魁夷,陈德文译.《和风景对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日]高阶秀尔,范钟鸣译.《看日本美术的眼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夏楠(1995.3-)男,汉族,天津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当代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空间
您好!新“第三空间”
NewsPicks GINZA创意空间
Dust of Time-Maò空间
创享空间
PLAN B地下居住空间
十月·空间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结婚后为什么还需要独处空间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