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佛山祖庙艺术造像
2020-04-30赖鹤玲
赖鹤玲
摘要:祭祀舞蹈是宗教祭祀仪式里抽象流动的神灵造像,是寺庙的构成元素,虽然不一定与庙宇同时诞生,但是可以随时代变化和需求进行编撰与创造。然而就其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表现对象等应该基于庙宇本身形成的宗教文化内涵来定位。从祖庙各艺术造像布局及寓意来看,豪无疑问祭祀舞蹈应突显不同于凡俗世界的来自天外的超自然神力,营造无比震撼的神灵氛围,使信众不断引起敬畏和神圣感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也应提高观赏性,以满足当下人们日夜增长的审美和娱乐需求。
关键词:创造;祭祀;舞蹈;宗教;神灵;形象;造像;仪式
一、祖庙概略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中心城区,是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著名庙宇。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1078-1085)。真武大帝是道教掌管水的神祇,以其“灵验”和保民安乡、驱魔除妖的神性功能在佛山民间享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近千年来以佛山人的象征而存在。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记载“盖神于天神为最尊,而在佛山则不啻亲也,乡人目灵应祠(祖庙)为祖堂,是值以神为大父母也。"可见祖庙及侍奉的主神北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祖庙在形成集神权、族权、政权为一体的庙宇过程中,是佛山历代社区管理者及士绅通过各类真武北帝的本生故事、圣显灵应故事、各种艺术造象、各种仪式的演译逐渐形成的。其中春秋谕祭、北帝坐祠堂、北帝巡游、行祖庙、烧大爆、乡饮酒礼、北帝诞等祭祀仪式是强化北帝信仰的重要手段,尤其以春秋谕祭和北帝诞及北帝巡游流传最为盛大而久远,直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祖庙的族权、政权已基本消失,逐渐回归到初始的祈福保平安的信仰层面,但作为文化历史的存在,祖庙依然章显着它的独特魅力与地位,是佛山最为重要的文化窗口和旅游胜地。
二、祭祀舞蹈创作的依据
章显现代都市文化品味的佛山祖庙随时代变迁逐渐显现的旅游功能和作用正契合了政府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的需求,从2011年开始年年举办的秋色民俗文化活动可见一斑,于是作为秋色民俗活动主阵地的祖庙博物馆意识到再造传统祭祀仪式的重要性,祖庙祭祀舞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然而作为祭祀舞蹈却在留传至今的春秋谕祭和北帝诞的祭祀仪式中难觅踪影。没有可参考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祭祀舞蹈可以打造吗?怎幺打造?打造后百姓會认同吗?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在丰富的宗教传说、故事及论著中寻找用于祭祀舞蹈创作的可参考依据。
明代黄萧养起义攻打佛山时流传不少北帝圣显事件,在1450年上奏给朝廷请求封典的《疏》中记载:“凡与贼对敌之时,有海鸟结群飞噪贼船之上……”在1451年底的《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石碑中也提到:“每当战……有海鸟千百为群、飞噪贼舟上,又见飞蚊结阵自庙间出……木栅内火枪百发百中……”而1453年礼部的四百二十四号《勘合》中又提到:“其威出战之时,常见一人青袍白马走于栅外。”从1450的《疏》到1453的《勘合》不过四年,黄萧养起义的圣显事件不断增加。更有1729年《忠义流芳碑记》中记载:“……复藉神威赫濯,披发现身,星旗耀敌,贼畏潜退,咸沾神佑,通乡安枕。”这里又添加了北帝披发现身吓退起义军的故事和七星旗参与对起义军的作战故事。《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作者肖海明认为:"从明代黄萧养起义中北帝圣显事件的间接显灵到清代康熙、维正时期北帝出面帮助官军打败起义军变为直接显灵,佛山士绅的这种灵应塑造的努力,正暗含着他们试图通过强化北帝的圣显事件,改变清初以来祖庙受到官方冷落的状况,来推动着一轮北帝崇拜热的兴盛。"凡此种种,由此可见,随时间的推移和讲述者的立场不同以及时代需求不同附着在宗教寺庙里的各种元素也是在创造中不断变化着的,以其为宗教寺庙涂上更加神秘灵异的色彩。鉴于此,祭祀舞蹈也就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了。
乌格里诺维奇在《艺术与宗教》一书中定义:“我们不妨把纳人宗教膜拜体系并在其中履行一定职能的那些艺术作品称为宗教艺术。”照此定义,佛山祖庙的各种神灵造像和建筑装饰艺术及祭祀仪式无疑是属于宗教艺术的范畴。而舞蹈相对于寺庙里的建筑、绘画和神灵造像等静态的艺术而言却以动态的造像呈现在祭祀仪式上,也就是说舞蹈是流动的艺术造象,无凝祭祀舞蹈出现在祖庙的仪式上也一样成为祖庙里的宗教艺术范畴。段玉明在研究相国寺时提到,"作为寺院艺术的造像和壁画属于艺术的范畴,可以放在艺术的审视里加以讨论。但寺院造像和壁画不应该只被视为是一种艺术,乃至艺术的审视还在其次,它们首先是一种元素,一种构成寺院的元素与构成寺院的其他元素(如建筑、仪式、僧众等)同等重要。"以上观点可以得岀,佛山祖庙的艺术造像和建筑装饰以及祭祀仪式(包括祭祀舞蹈)艺术作为宗教艺术也不应只被局限于艺术的范畴,它们是构成庙宇的重要宗教元素。张华在《舞蹈杂志》1991年第4期"舞蹈与宗教"一文提到:"从宗教舞蹈为参加宗教仪式的虔信者创造鬼神形象,幻化冥界时空的特有价值,揭示宗教舞蹈对宗教的意义,指出舞蹈在将本质上无形的鬼神活灵活现地显现在宗教仪式中以资利用方面,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成为了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必备部分。
综上所述,从圣显故事的编撰创造到乌格里宗教与艺术到段玉明的艺术是宗教元素论再到张华的宗教与舞蹈关系,可以得出祭祀仪式里的祭祀舞蹈是宗教寺庙的构成元素,是寺庙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不一定与庙宇同时诞生,但是可以随时代变化和需求进行编撰与创造。然而就其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表现对象等应该基于庙宇本身形成的宗教文化内涵来定位。正如《舞蹈杂志》1991年第4期张华论"舞蹈与宗教"一文提到:“宗教舞蹈起码应具备两个规定,一是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直接服务于宗教的各种需要,二是表现宗教内容,创造神秘境界,被相信具有神秘法力,能媚神驱鬼,沟通人神。"到此,创作祭祀舞蹈就有明确的方向了。
三、祖庙神灵造像与祭祀舞蹈创作的关系
1、主体形象定位
现存佛山祖庙的造像有两类:一类为位于正殿神龛的三尊铜像,其正中一位为现存国内最大北帝文官铜像,一位为北帝武官铜像,一位是观音铜像。另一类为位于正殿和前殿之中的北帝神手下的二十四尊大将或元帅的漆扑神像,他们构成了一个严整威武的神仙阵容,共同构成了祖庙内部固定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虽然佛教观音菩萨造像也占有较小的一席之地被信徒供奉,但丝毫影响不了北帝“惟我独尊"的主神地位,北帝真武神影响最大最灵,这是民间对祖庙神灵地位尊崇的共识。因此以北帝主神为舞蹈主体形象是肯定的。
然而选择文北帝还是武北帝造象,还得进一步分析比较。文神北帝铜像的造型为北帝端坐于高肯龙头大椅上,头顶圆光,面带微笑,和蔼慈祥,身着文官彩袍,双手摆放于两膝上,一副赐福善神的形象,这一造像是佛山民间把北帝视为大父母的结果。圣显故事里的处理民间纠纷、断案、体查民意等多以文神造像加以描述,被称为坐宫。武神北帝的造像是披发跣足,半坐于铜椅之上,身着金色铠甲,一条长蛇蜿蜒缠绕于身,北帝的右脚正踏着昂起的蛇头,右手持宝剑于腰际,左手挡护在胸前,食指指向天空,威风凛凛,一副随时投入战斗的样子。圣显故事里的除魔降妖、治理水患、与起义军作战等多以武神北帝加以描述。流传至今的北帝出巡习俗,就是用北帝武神铜像放进专门的奥轿内,由众善信抬着出祠巡游,被称为“行宫”。从北帝在道教的施职(治理水的战将)到百姓初始供奉北帝除水患的愿望到神力无边的圣显故事,从可舞性到情景结构铺排,显而易见,武神北帝造像更适合设计成祭祀舞蹈的主体形象。
就武神北帝造像来看,其头部造像为披头散发,容易让人联想到巫舞装神弄鬼的荒诞怪异形象,这与北帝在百姓心目中大父母的亲切慈祥形象又相差太远,因此配以与铠甲战袍相适的铠甲头盔,使之形象向古代战将进一步靠近。这样又似乎少了些神的感觉,加以全面具吧,又与傩舞中给人以鬼怪的固定联想而剥弱北帝无比祟高的形象,正在为头部形象左右为难之际,突然法国电影《左罗》的半蒙面形象岀现在脑海里,于是用遮住眼睛鼻子的半面具,以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神秘感来象征神的头部造型。由于北帝圣显故事多记载于明清时代,尤其明代为多,于是铠甲战服以明朝战将服为原型作参考。也因北帝的龟蛇化身,在战服上镶嵌有龟甲图案以及缠手穿身而过的蛇形装饰。这样一个身穿铠甲战袍、装带半面具铠甲头盔,身缠猛蛇的天神战将形象就此确定。
2、基本动作形态定位
前面讲到武神北帝的造像其中有一条长蛇蜿蜒缠绕于身,北帝的右脚正踏着昂起的蛇头。《圣咒》称:"北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北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北帝消灭龟精蟒妖于脚下的功劳又被元始天尊封其为玄天上帝。"《广东新语》记载:"吾粤名真武宫,以南海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其像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一金剑竖前,一龟一蛇蟠结左右。"北帝化身龟蛇即有典籍记载,又有民间的认同。因此,以蛇的机警和迅猛的特性来象征北帝率领手下将帅岀征治水降魔战斗时的神威即符合圣显灵异传说又有化身动物的神秘感。于是第一个动作形态以五指紧贴伸直再把指根关节稍弯曲后大姆指头粘住食指形成类似蛇头探望的造型被确定。
祖庙除北帝主神造像系统占据核心位置外,还有祖庙的侍神系统,就是北帝神手下二十位神像与四尊本地城隍、道士坐像,共同构成了整个庙宇神像系统的被崇对象,而北帝统属的二十位神像中,除随传主神像左右的朱佩娘和朱李娘外,就是北帝手下的十八位元帅了。这些造型高大的十八元帅中有的手握兵器,有的挥起拳头,圆眼怒眉,威风凛凛,俯瞰着游客,令人心生敬畏,因此,第二个动作形态是:在手臂前伸五指并拢形如仗剑和屈指屈肘形如砸拳中不断转换而形成的模拟战将格斗的形态被确定。这样整个主体形象围绕第一个动作形态和第二个动作形态进行变化和发展,一个机警、勇猛和充满神秘感的天神战将耀然舞台。
3、总体氛围及情景设计定位
前面讲到北帝是道教掌管水的天神,有治水降火之法力,佛山河网密布,民间供奉北帝的初衷也是祈求神灵能驱除水患,因此围绕北帝降水除妖来结构设计情景与主体形象的设计是比较吻合的。把水从舒缓平静到波涛汹涌再回到风平浪静等自然形态转化为舞台意像和蛇的机敏警觉形象以及勇猛战将的形象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北帝降水除妖整体情景意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祖庙主神北帝的神威及北帝崇拜的宗教内涵,打通人与神的对话。
从祖庙各艺术造像布局及寓意来看,豪无疑问祭祀舞蹈应突显不同于凡俗世界的來自天外的超自然神力,营造无比震撼的神灵氛围,使信众不断引起敬畏和神圣感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也应提高观赏性,以满足当下人们日夜增长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因此祭祀舞蹈的形式应该与一般艺术创作意义上的理念有所区别,至少形式与内容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基于以上探索、分析、构思,经过后来的精心编排,一个流动的新的祖庙舞蹈艺术造像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四、祭祀舞蹈的意义和启示
自2012年完成创作并在当年春祭仪式上首演以来,连续八年从未中断在春秋谕祭仪式上表演,直至现在共演出了16场次,这充分说明佛山本地市民百姓和民俗专家及相关领导对这一祭祀舞蹈的认可。世界著名现代舞大师、原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团长高成明在论述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孔雀》时说道:“这种样式一开始并不为云南傣族的舞蹈专家及百姓认可,到一听到有人说这不是傣族舞蹈他们就跟你急的现象转变,说明传统是可以再造的,这叫再造传统。"舞蹈《北帝之光》是基于佛山祖庙本身的文化内涵站在当下的文化形态下创作而成,开创了祖庙祭祀仪式历史上没有祭祀舞蹈的先河,能否在佛山祖庙祭祀历史长河中创造新的传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为丰富祖庙的艺术造象、营造宗教氛围、增添仪式的观赏性和宏扬传统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次有效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更是为后续整体春秋谕祭仪式再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作者:肖海明。
[2]《舞蹈杂志》1991年第4期"舞蹈与宗教"作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