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2020-04-30陈露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陈露

摘    要: 课程设置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障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东部地区六所招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基于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文本分析。目前,各院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置趋于一致,课程类型设置不完整、学分比例分配不合理。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亟须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    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于1997年由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1997年颁布(1998年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划入管理学门类,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截至目前,我国有超过120所机构招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各培养机构积极探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特殊性,当前的培养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选取部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招生机构,基于对各培养机构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了解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课程改革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全日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对象,选取东部地区六所省属高校对其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通過各高校的信息门户网站收集信息,获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利用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收集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学术著作、文献等;通过查询各学校官方网站及走访各学校,收集各院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等。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六所院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文本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分析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培养机构依据国家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自身的性质、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具体培养要求,培养目标的设置直接影响课程设置。本研究选取的六所高校中,有五所高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划归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只有一所高校将其划归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总体而言,各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虽然隶属于不同的二级培养单位,培养目标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核心内涵基本一致,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服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门管理人才。六所高校设置的培养目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基本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板块构成。由于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因而各高校在设置培养方案时具有一定的差异,课程设置规划有所不同。总体来看,各高校课程结构的具体细分并不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共性。为了便于综合比较与分析,本研究将各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划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科研训练三种类型。将南京师范大学的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视为学位课;将扬州大学非学位课中的必修课划归到学位课类别中;上海师范大学的必修课对应学位课。部分院校针对跨专业学生开设了补修课程,但是补修课程均不计入学分,且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对补修课程的具体说明,因而本研究不对补修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对各高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各高校课程结构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从应修总学分来看,华东政法大学最低应修学分的要求最高,为45分;上海师范大学最低应修学分的要求最低,为27分;其他高校应修最低学分在30分—38分之间。从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各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学位课程在大部分院校所占比例较大,各高校学位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均超过50%,上海师范大学最高,为85.18%;浙江师范大学最低,为54.84%。各高校非学位课程的应修总学分最低要求均不超过10分,上海师范大学是六所院校中非学位课程应修最低学分最少的高校,仅为4分。仅有三所院校(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单独设置了科研训练的课程并计入总学分。科研训练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较低,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均不超过20%,三所院校中江苏师范大学科研训练学分所占比例最高,为15.79%。总体而言,各院校在进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规划时,学分比例各不相同并有各自的侧重点。

(三)课程内容

1.学位课课程

学位课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本研究所选取的六所高校中,华东政法大学将专业基础课单独列出,并未列入学科课中;扬州大学将专业基础课划入非学位课程中。本研究在进行分析时,均将其列入学位课进行比较。

总体来说,各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一般以外国语和政治理论课程为主。外国语课程主要为英语教育,包含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口语等课程;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为马克思主要理论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通过表3可以发现,各高校设置的基础理论课程差异较大,扬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设置的基础理论课程均为教育学相关课程;江苏师范大学设置的基础理论课程均为管理学相关课程;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设置的课程均包含管理学与教育学相关课程。由表4可以看出,各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基础课设置较为不同,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和针对性。总体来看,各高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核心课程设置有待加强和改善。

2.非学位课课程

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全校研究生都必须选修的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按照研究方向、科研攻关和发挥特长需要开设的课程,以及跨学科一般性选修课程。通过对六所高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仅扬州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的非学位课程包含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部分,且两所高校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数目均不超过10门,其余四所高校的非学位课程提供的课程均为专业选修课。六所高校中,南京师范大学所需选修最低学分位列第一,且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数目最多,为22门,其余五所高校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均不超过11门。总体来看,各高校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不多,难以满足交叉学科教学与科研的要求。

3.科研训练

设置科研训练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教育經济与管理硕士的实践能力。在调查的六所高校中,单独设置科研训练课程的高校有三所: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虽在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科研训练课,但在培养方案中对科研训练有一定的规定。科研训练课程一般不开设具体课程,而是要求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或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硕士生科研实践能力训练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可以是校内各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科学研究工作可以是独立承担研究生创新项目、优秀学位论文等科研项目,也可参与导师或导师组其他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培养目标方面。在调研的六所高校中,虽然不同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划归不同学科,但各院校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设置基本保持一致,均致力于培养教育领域高层次管理人才。

2.在课程结构方面。从应修最低总学分、课程类型和各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来看,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的结构基本合理,包含学位课、非学位课、选修课和科研训练等课程。总体来看,一是各院校设置的应修最低总学分跨度较大,学分要求最高的学院与学分要求最低的学院之间总学分相差18分;二是学位课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所占比例最低为54.84%,最高为80.00%,所占比例相差超过20%,学分设置相差7分;三是部分院校未将科研训练纳入总学分,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

3.在课程内容方面。首先,大部分院校设置的课程存在较大差异,由于隶属二级学院不同,不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均有不同侧重点,有些偏向于教育学,有些侧重于管理学;其次,核心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难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方法;最后,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而需要设置较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学科,但部分院校存在选修课开设范围狭窄、比重偏低、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偏少等问题。

(二)建议

1.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规范。本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想政治类和外语类等课程开设率较高且较为一致,主要与国家政策要求有关,而其他类课程设置随意性则较大。容易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规范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专业课程设置,确定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设置,以指导各院校进行课程设置,帮助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达到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要求。

2.丰富教育经济与管理核心专业课程资源。调查显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核心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各院校应合理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核心课程规划;此外,还应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科研训练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增加科研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经济和管理学院负责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方面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和评价,教育学院承担教育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授。

3.完善通识课程设置。为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显示需要,作为跨学科与跨专业培养创新人才基础的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各院校可以通过加大选修课中通识课程的开设数量,扩大公选课的选修范围,以实现拓宽硕士研究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标。此外,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教育、经济与管理相关知识,打破专业门类限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郭欣,任增.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4):49-53.

[2]黎军,宋亚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46-50.

[3]沈有禄,于小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设置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S1):198-201.

[4]胡春平,刘一心,郝永亮,马淑艳.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吉林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9):56-60.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8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省属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就业的关系”(项目编号:KYCX18_2073)。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