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020-04-30牛银凤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关键词:微时代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牛银凤

摘    要: 本文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立足“微时代”,探讨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和功能本质: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微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笔者尝试提出强化“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方式,以及保障实效的机制。

关键词: 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新应用相继涌现。其中,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以手机、电脑、网络等为主体的“微介质”,一定范围内传播“微”内容的“微”媒体时代,不经意间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人们的生活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微时代”。特点为:信息传播流动性增强、信息模式更迷你、信息辐射范围更广、信息量丰富且开放。大学生身处发展迅速的微时代,网络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以往相比,网络对其生活、学习的方式造成了影响。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本身具备的隐匿性、鱼龙混杂等弊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造成影响,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文关怀实施的难度,影响了实效性,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效。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走出人生困惑,寓人文关怀培育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无疑是帮助大学生分析解决人生困惑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人文关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4)。“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②(29),鉴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人的科学。以满足大学生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学科价值和存在基石,强调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目的,力求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均能全面且均衡地发展,全力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优良大环境。

(二)人文关怀。何谓“人文”?《易经·贲彖》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为天下。”此处出现的“人文”意为规范下至家庭,上至社会乃至国家之间各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伦理;《后汉书·公孙瓒传记》云“舍诸天运,征乎人文”;这里提到的“人文”是一种对所存在社会制度的反思;《大学》提出的概念更明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均为对人文概念理解的定义。

“关怀”常被看作“关爱”“关心”的近义词,在文化语境中,较“关心”而言,“关怀”其实是一个具有较强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的词语。

将“人文”和“关怀”两词含义进行融合升华的“人文关怀”,具有的含义更深层,简单四字便道出了“人文”中对于人的重视,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人文价值的不断追求,又蕴含了“关怀”的广度、深度与实践性。

现代意义的人文关怀在关心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更关心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理想与信念、精神与品格;既要关怀自己又要关怀他人;關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富起来;关注经济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关注人的人文环境,到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照今人的生存环境,还要关照后代的生存发展;重视人类的现在,关注人类的未来。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人文关怀被概括为:“以教育对象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以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为根本出发点,创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教育他们,使他们在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领域理解和领悟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从而理解人生的价值真谛和生活实际的教育意义。”③不难理解,大学生的发展将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根本目的,以大学生为出发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且不强迫改变大学生的天然特性,以一颗包容平等的心理解、关怀和爱护大学生,使其能够跟随自己心的意愿自由且快乐地成长,加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生活必备能力教育和理想价值观教育;注重情感投入,开展符合、体现大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化教育,重视正确文化的引导与培育,“以文化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整体教育和谐地融会贯通,进一步规范改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提升大学生精神面貌和精神境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人文关怀:“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④(15-18)。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既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物,又是一种超越生命意义的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体现了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人的形成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动创造过程。人从对历史的学习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了自身动物性的存在,人是有思想的存在。人文关怀的理念和人的本性高度契合,它的核心是把人看作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生命创造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关注人的幸福,提升生命价值;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挑战实现超越与发展的过程,由此,重视人类的精神世界,丰富精神生活,推动精神生命健康地发展,最终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外在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强调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和发展关怀,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基本要求。

(二)人文关怀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国家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必须注重个体个性发展,注重激发创造能力,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纵观人生发展历程,大学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塑造的黄金阶段,面对多元的人文环境大学生具有更强烈的“成熟”欲望,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存有好奇与求知欲,渴望个性独立、品质成熟。家庭和社会环境却无法满足获得相应能力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时期会对情感及未来发展前景产生困惑及前所未有的无助与迷茫。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肩负起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个性、独立人格的培育重任,加强对大学生人性化精神欲求的关注,帮助他们找到并切实体会到最真实的“做人”状态。运用职业的特性和学术的造诣发现、理解和接受愿意袒露人性中最真实一面的学生。学生在心灵深处才会由衷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工作者的信任感,在这种信任感与感动中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增强思政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三)人文关怀是“微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是“微时代”的主要受众体,受此影响,有着更自由的思考空间,个性鲜明,张扬自我,追求个性和自由,接受能力极强,敢于直面权威和勇于质疑,新兴网络媒体的微博、微信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为其方便、自由地选取信息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有了这样的空间和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发布、转发和评论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更有自主权。面对海量的信息、多样化的内容、不同见解的观点、鱼龙混杂的人群,失去学校和教师的监督及引导,大学生无法判断和选择。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不强,往往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偏离主导的文化价值观或错误价值观的引导而误入歧途,丧失自我。随之而来的是人际交往困难,自我意识不强,情感、学业等问题,更有甚者出现了心理焦虑。“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多元、自由、繁荣但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生命的价值,正视遇到的失败和挫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精神层面实现引导学生、疏导学生、鼓舞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式选择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材料显得过时、空洞,在表述上缺乏人文关怀,给人一种僵硬的距离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由的、创新的思想遭到扼杀,甚至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立足以人为本,敏锐意识到社会改革发展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大浪潮推动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自由丰富的思想。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基础,宽容与爱心是教育的真谛,师生心灵间平等的交流是教育的本真。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回归以人为本,改变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落后教学行为、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师生互动的教学结构要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调整,使这一活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的爱好、兴趣、知识结构、性格等丰富多彩,学校却是教室相同,课时一样,规定的教材,按部就班的教法,整齐划一的试卷和答案,拥有统一的教师。统一中难以突出学生的多样化和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核心与价值,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人格与尊严得到重视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人文关怀教育有着内在关联性,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科优势,贯徹人文关怀理念、融入人文关怀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学会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在发展人性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当今社会以人才竞争为焦点,身处这一时代的教师更应以学生为贵,努力促进学生自由发展,使其在自觉意识、自主精神、自省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益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要以培养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底蕴为宗旨。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增加大学生人文底蕴。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单一性为出发点,把知识的记忆和复现功能作为基本目标,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的目的是掌握知识本身,教学过程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评价标准是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背诵、操练为主要特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控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制定教学内容和评判学生的成绩,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形成屈从、自卑的性格。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念,强调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结果,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探究精神,最终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

四、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机制保障

(一)体现和谐的人文管理。依靠法度进行管理,强化约束作用;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加强沟通交流。管理者对学校的管理更应人性化,体现出对师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赖。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是否真的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权利?把爱心献给学生?都需要我们了解得更透、体察得更细。教师要有更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善于学习,能够创新,打造出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实施的环境。

(二)丰富人文载体,强化氛围熏陶。校园文化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平台和形式。大学生是主要人群,校园是主要活动场所,内容是教学活动以外的各类文化活动,主要特征是以校园精神为主的群体文化。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活跃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人际交往范围,提高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与技巧,体验到参与社会活动的归属感与满足感。高校要予以重视并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使大学生从轻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塑造健康的人格。对校风、教风、学风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都有深远意义。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办具有学校特色及创意的“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和“校报”“网”站等文化载体,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促进了师生之间互动,在交流与互动中了解同学、老师、学校、社会。此外,校园网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宣传阵地构筑了防线,抵御了大学生接触社会不良现象和精神污染的侵蚀。在一个人成长的特定阶段,当社会化没有很好地完成,健全的自我没有真正确立时,人的心里多少会有一定的原始性、魔鬼性;在一个人成长的每一个链节中,如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沟通和发泄的精神平台,即使他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也有可能因为一个不明显的内心伤害而导致一场悲剧或惨剧。

(三)建构质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施人文关怀教育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期称职、好教师的标准。对照标准广大教师要争做“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⑤。思政课教师更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⑥。之所以说关键在教师,就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政课教师要时刻铭记以德行做人、用德行做学问、用德行传道授业,担当塑造人类灵魂,创造生命、打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亲其师,信其道”,“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广大教师的普遍要求,更是每一位思政课工作者对照努力的“穿衣镜”,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注释: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②李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③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08(3).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要求广大教师做“四个引路人”。

⑥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1]高艳青.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罗云,朱九思.大学教育理念[J].高教探索,2001(3):16-19.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08(3).

[5]孙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6).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8.

[7]马晓琼.“微时代”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探析[J].知识经济,2015(8).

[8]羅会德.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基金项目:2017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研究课题(17NXBKS08)中期成果;2017年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终期成果(NYJY-1718)。

猜你喜欢

微时代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