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造”深入“毛细血管”
——国网济源供电公司配网智能化治理侧记
2020-04-30张娇莉
_张娇莉
配电网是大电网连接客户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城市来说,配电网像“毛细血管”一般,为每一个角落提供能源。
近年来,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在与配电网相关的发展模式、工作方式、服务理念上都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对配电网“补钙壮骨”同时,利用各类“黑科技”,多管齐下共同疏通“毛细血管”,力争在配网领域实现智能化运维,大大提升了客户的用电体验。
0.1秒内恢复非故障区供电
3月18日,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员工按照系统测试现场模拟方案,人为设置110千伏星光变电站出线10千伏济水线13号开关跳闸,造成部分小区、商铺及写字楼等电力客户主供线路断电的故障。
“瞬间停电?我完全没感觉到啊。”坐落于时代广场的丹尼斯超市负责人面对笔者提问时这样回答。
为什么用电客户没有察觉出停电呢?笔者带着疑问与不解,走进了该公司配电运检室。
“故障无感知,停电未察觉,这是因为在线路发生故障的瞬间,我们的开关定值保护迅速动作,自动对断电线路设备进行了智能自动重组,不到0.1秒就将失电客户解列为单独负荷组,将两边供电负荷分别转至两头变电站单独供电,非故障区域客户当然感觉不到停电。”配电运检室负责人赵亚军解释道。
赵亚军介绍,按照以往维护方式,若110千伏变电站出线的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整条10千伏线路都会停电。接到调度部门抢修通知后,抢修人员要靠人工逐段巡线,恢复供电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有时需要2至3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近年来,我们集中为配网线路安装开关,去年根据线路负荷对全市400多台智能开关定值进行重新校核并编制成图册,实现极差保护。”赵亚军解释道,保护定值的设定相当于给配网装上了“智能大脑”,它将线路分成多个“神经中枢”单元,让配网实现半自动“无人驾驶”。线路发生故障后,开关保护定值可以在0.1秒内自动判断故障区间,下发控制指令,实现故障区段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自动复电,大大缩小了停电范围。2019年,济源城区客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相比同期下降27%。
“千里眼”让配网拥有“自愈”能力
线路发生故障后,如何精准锁定故障点?
作为河南省试点,去年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在全市71条配网线路上安装了300余台配网自动化开关,它就相当于“千里眼”,让运维人员“不出门便知设备事”。
配网自动化开关具有遥信、遥测、遥控“三遥”功能,线路一旦发生故障,自动化开关就会像医生一样,通过对全网监测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判断是哪里发生故障,确定设备缺陷点,再通过无线通信传输系统把“病因”传输到供电公司的监测主站,供电抢修人员快速定位故障类型和故障点,“对症下药”消除故障,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去现场就可以利用遥控指挥实现“自愈”。
“经主站监测系统发现,10千伏沁园线6号台区出现电压异常,请迅速组织人员抢修!”2月21日21时,一条“大数据”监测派单信息在国网济源供电公司调度主站配网自动化检测群内紧急发布。得益于监控系统的提示,抢修人员至少节约了半个小时的故障查找时间,他们直奔6号台区,紧急抢修后供电迅速恢复。
如今,济源已实现配网自动化覆盖率100%,自动化开关覆盖率100%,具备了配网自愈性自动化的基础条件。“有了它,电网故障平均恢复时间缩短了50%以上,大大减少了停电时间。”该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火庆深有感触。
带电“体检”。
带电“体检”超前防范设备风险
“新瓷瓶位置要放正,绑丝要固定到位!”3月15日,在10千伏北海线,国网济源供电公司配电带电班班长韩孟新正组织人员对52号杆存在安全隐患的瓷瓶进行更换,这是一个小时前运维人员利用带电检测发现的隐患。
为防患于未然,电力设备同样需要定期“体检”。以往都是停电检修,不仅影响供电还耗力。去年以来,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创新开展带电检测:全面利用红外测温、超声波、局部放电、震荡波检测等手段搜集设备运行信息,对配电设备进行状态评价,提高线路及设备缺陷的发现能力和效率,避免缺陷发展为故障,实现从“被动应急抢修”到“主动检修维护”的转变。
要“望、闻、问、切”,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配网运维人员紧密配合,2019年共开展红外测温3000余次、架空线路超声波检测4000余次、开关柜局放检测500余次,排查各类缺陷81处。今年,运维人员还不间断对设备进行带电检测,最大程度提升居民的用电体验。
“整条线路停电大修很少了,现在大多是一基杆塔、一个间隔、一台开关的精确消缺和带电作业消缺,就像局部麻醉和微创手术一样。”赵亚军形象比喻。
从拼时间、拼体力的“人海战术”到拼效率、拼科技的“智能检测”,从单一技术手段到多元化产业延伸,济源城区配网供电可靠性已达到99.9546%,济源配网人以坚强智能的配电网、优质可靠的供电服务滋润着这块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