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科技论文摘要常见问题分析
2020-04-30冯惠敏
冯惠敏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编辑部, 北京 101102)
1 引言
摘要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技信息浩如烟海,读者在检索到论文题目后是否会继续阅读全文完全取决于其摘要,因此,摘要在科技成果传播中起着引导作用。简明规范的摘要,能够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在论文引用及期刊影响力排名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从事《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以下称《导刊》)审稿和编校工作中,笔者发现来稿中摘要编写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据近四年来稿统计,有瑕疵或不规范的摘要约占45%,其中违反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1],存在的较明显问题约占20%。为什么非金属矿科技论文摘要中会出现较多不规范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①从论文来源看,这些论文的作者大多来自地质队的生产一线,没有受过专门论文编写的训练,不清楚论文摘要的编写要求,不知道摘要与内容简介是两回事,更不知道摘要还有国家标准,他们仅重视论文质量而忽视了摘要质量;②非金属矿产资源类论文在《导刊》上占有一定比例,这类论文在研究手段的使用、理论的获得、内容和结论的表达形式上,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论文摘要也不那么“标准”了。典型代表是由地质勘探报告成果转化的科技论文,本文将在5.1节对此进行专门讨论。2019年,《导刊》入选中国科协评选的“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刊》质量,笔者从近四年的《导刊》来稿中挑选出一些常见摘要问题,与大家交流和讨论,旨在和广大一线论文作者一起,共同促进建材地质科技人员论文摘要的编写水平,同时不负《导刊》高质量科技期刊的盛名,进一步提升《导刊》影响力。
2 摘要基本要求
“摘要”也称文摘,英文统称Abstract,科技论文更习惯使用“摘要”一词。我国198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现行至今。《规则》中对摘要的定义如下:“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规则》给出的“摘要”定义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并未清晰地指出何为规范的摘要。因此,有必要对定义中每个词的概念内涵、外延和逻辑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1)摘要是一篇“短文”,“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重要标准,即自含性和独立性。自含性是指读者不依赖原文就能清楚了解论文中的学术观点、研究结果和结论。独立性是摘要是通过提炼原文的信息要点编制的一篇结构完整、内容清晰、结论明确、逻辑顺畅的短文。
(2)“不得加评论和补充解释”:这一点也是论文摘要与内容简介的区别之一。其目的是保持内容的客观性,不能将作者的主观认识加入摘要。
(3)“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简明”含义:摘要通常200~400字,由于篇幅有限,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文字要精练,不使用多余的字和生僻的字,文字开门见山,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内容上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省略无关内容。“确切”含义包括:①保持其客观性,不用夸张词、主观性词,不用过于“笼统”的词;②内容、概念要与正文保持一致;③不能加入正文没有的内容;④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易产生歧义的术语。“重要内容”含义:论文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是摘要最重要的内容,摘录的内容应满足自含性要求。上述内容构成了“摘要规范”基本要求。
3 摘要编写规则
3.1 结构与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获得实验的结果和得出的重要的结论(表1)。以上要素的顺序也自然地组成了摘要的“四层”结构,两者融为一体。摘要的“四层”结构式最早源自美国《内科学年鉴》(Annals ofInternal Medicine , Ann Inter Med) 期刊 (1955 年 )的要求[2],现在已被世界绝大数期刊所采用,摘要的规范化对全球科技成果快速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些专业领域的论文(医药学)也有“五层”、“六层”,甚至“八层”结构式,可见其结构并非牢不可破。在以往与《导刊》论文作者交流中,编辑也有“摘要三要素”的提法,主要是针对矿产资源类论文而言(见例6-2),这一点会在5.1节中进行讨论。
表1 论文摘要编写结构与要素
3.2 摘要类型
依据论文内容,摘要分为三种类型:①报道性摘要:用来向读者提供论文中全部创新内容和尽可能多的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通常应采用“四层”结构,内容要详细,重点是结果和结论,将论文创新的、具有特色的内容表达出来,篇幅200~300字,《导刊》中绝大多数论文属于此类,也是本文讨论的范围;②指示性摘要:仅仅指出文章用什么方法研究了什么问题,而不涉及结果及结论,如综述性的文章经常用这种摘要,篇幅一般50~100字;③报道—指示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最重要的内容,即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不太重要的内容,以避免摘要写得太长且重点不突出,对于报道性摘要,方法、结果、结论宜写得详细,目的、其他可以写得简单,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省略;对于指示性摘要,目的宜写得详细,方法、结果、结论、其他可以写得简单,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省略。
4 常见问题分析
下面列举的实例全部来自《导刊》投稿,有些在正式出版的文章中已经修正,有些是已退稿或待刊登。笔者在此列出实例予以分析,旨在与广大作者互相理解和沟通,并共同探讨,精益求精。笔者尊重和感谢每一位作者,如果列举的实例被认为对作者有所冒犯,在此表示歉意。
4.1 结构要素不全
结构要素不全是《导刊》来稿中最常见的摘要编写问题,约占不规范摘要的20%。主要表现:①完全没有按摘要规则编写,要素严重丢失;②没有经过认真编写,摘要只是从正文中剪切出几句重要话或短句,组合、叠放在一起,上下不连贯通畅、逻辑关系不紧密。
例1:题目:《吉林敦化地区硅藻土矿石加工与应用研究》
摘要:a本文作者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吉林敦化地区硅藻土矿产资源情况及产品实验研究,b对低品级硅藻土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析:①论文全文5 100余字,2图,3表,研究内容有硅藻土性能、建材制品配方、产品应用结果[3],质量尚好,但摘要完全没有表达出来研究成果,结构要素严重丢失,读者也不能通过此摘要获得较完整的原文信息和内容;②a句中出现 “本文作者”,摘要使用了第一人称作主语,依据《规则》,摘要不可使用第一人称,只能使用第三人称(关于主语问题,在5.2节进一步讨论);③b句是对成果的主观评述,也不应在摘要中出现,a句“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含有较弱的主观表述(在4.3节中详细讨论)。
例2:题目:《预水化型膨润土防渗材料制备技术及评价方法》
摘要:a本文介绍了以膨润土作为防渗材料的发展历程及目前防渗产品类型,b分析了影响膨润土有限防渗的主要因素及其制备工艺,c对预水化型膨润土防渗材料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d分析了该材料在建筑以及环保防渗方面的应用前景。
分析:①摘要用了4个排比句,结构及要素不符合摘要编写规范,其内容来自文章正文的主要章节的标题,经堆砌而成,没有经过编写,不具独立性;②主次不清,没有抓住重点,a句和d句不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可删除,b和c句内容是文章的核心,应重点写,但是b和c句只是重复了文章标题内容,不具体,不满足自含性要求。
4.2 结果和结论描述粗泛
描述粗泛在其他期刊论文摘要中也屡见不鲜。在《导刊》来稿中,最常见是研究内容、结果和结论常常以概括的、综述的词语描述,一带而过,如“性能”、“特征”、“现状”等,缺少具体信息,不能满足“让读者不依赖原文就能清楚了解论文中的学术观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要求。该类问题在不规范中摘要中约占50%~60%,在矿产资源类论文中尤甚。
例3:题目:《顺平县贾西庄水泥灰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a顺平县贾西庄水泥灰岩矿床主要含矿层为位于下奥陶统冶里组地层中,b矿石有益组含量较高,矿石有害组分含量较低,c为以高品位浅海内源沉积碳酸盐型水泥用石灰岩矿床。
分析:①b句结果内容粗泛,读者如果不阅读原文,很难以从摘要中读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②c句的成因表述不适合作为该类论文的结论(在5.1节专门讨论);③“顺平县贾西庄水泥灰岩”可省略,《规则》中其意自明可省略;④“高品位浅海内源沉积碳酸盐型水泥用石灰岩矿床”的表述,首先不够简明,其次存在多定语排序语法错误,应改为“内源浅海沉积碳酸盐类型高品位水泥用石灰岩矿床”。
例4:题目:《自然电场法在晶质石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以充分利用晶质石墨的物性为前提,发挥自然电法的优势,总结自然电法基本规律,找出有进一步工作的靶区。
分析:①摘要貌似要素基本齐全,但信息太粗泛,读者不依赖原文难以从该摘要中读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②用词不确切,如“石墨物性”、“自然电法”、“电法基本规律”这些词在论文都有更细化的专业词汇表达,或有前置定语限制,如“石墨物性”应改为“石墨的低电阻高极化电性能”,摘要中用大概念代之可细化的概念,也是“粗泛”的一种表现形式。
摘要描述粗泛的原因是很多作者混淆了“摘要”与“简介”概念的区别,常常将论文摘要写成简介。“摘要”和“简介”确实是两个近似的概念。顾名思义,前者是“摘其要点而发”,后者则是简单介绍,在定义外延上明显不同(表2)。摘要有固定的“八股”结构;对内容范围、详细程度都有严格限定,而简介在结构灵活,内容都无特别严格限制,内容可多可少。
4.3 加入主观评述
有些论文只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进,作者却在摘要中吹嘘论文如何创新,将成果故意夸大。夸张的语言,如“一种新方法”、“一种新理论”、“首次”、“创造性地”等;这些表述带有或强或弱的主观评述,都不符合摘要规则。对于表示弱夸张的词,如 “系统地”、“全面地”,当然也有表示谦虚的“初步”等是否为主观表述,应结合文章中内容判断,不应机械删除。《导刊》中,摘要加入主观评述问题主要出现在矿产资源类论文摘要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对…找矿具有指导意义”例5和例6为主观评述问题的典型代表。
表2 论文摘要与论文简介区别
例5:题目:《四川省巴中地区石墨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及成矿预测》
摘要:巴中地区石墨主要分布在南江米仓山南坡地区,属于沉积变质改造矿床。a通过系统地研究南江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b分析总结了石墨成矿地质条件,c据成矿要素对南江石墨成矿远景进行预测,圈定了成矿远景区,d对石墨找矿和勘查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分析:①摘要存在两种主观评述,一是出现“对石墨找矿和勘查部署具有指导意义”,二是使用了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如“系统地”;②摘要表述也存在结果表述粗泛的问题,如b句和c句;③文章标题内含有“成矿预测”研究主题,结果是圈定了成矿远景区,“指导石墨找矿和勘查部署”又似乎是“成矿预测”研究的结果。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将在5.1节中进行讨论。
例6-1:题目:《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
摘要: a 2016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组织下属各队在中西部地区主要石墨成矿带开展了调查评价,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找矿突破。本文b系统分析了中西部地区重点调查区评价成果,c初步总结了调查区的成矿特征,d为中西部地区石墨进一步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分析:①与例5相似,存在两种主观评述:一是d句“为中西部地区石墨进一步勘查部署提供依据”,二是使用了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如b句和c句的“系统地”、“初步”;②该摘要也存在要素不全,信息粗泛问题;③存在超范围问题,开头一句内容在论文中没有提到,超出了摘要规定范围,属于作者加入的课题的背景介绍,且有主观评价“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找矿突破”,为典型的简介写法,即使第一句正文中有交代,也存在与上下文不贯通的问题;④存在同一概念前后表述不一致的问题,如 “中西部地区主要石墨成矿带”与“中西部地区重点调查区”,而与正文中表述(X县、X区域、X一带、西段)也有所不同;⑤在文法上,b句先使用“系统地分析…,”后使用c句 “初步总结…,”存在逻辑不清问题;⑥存在用词不确切问题,如“各队”、“调查区的成矿特征”。事实上,例6论文质量尚好,其技术路线清晰,数据资料翔实,分析全面。论文阐述的研究结果很明了:划分了7个石墨成矿区,确定石墨找矿靶区12个,可谓成果丰富。但是由于摘要编写欠佳,作者的科研成果的传播效果被大大削弱。以6-1为例,笔者示范修改如下(例6-2)。
例6-2:题目:《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
摘要:为了进一步查明我国中西部石墨矿产资源,依托《中西部晶质石墨等特殊非金属矿产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基金项目),通过对其资料的分析和对比,在河南、湖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新疆省区,共确定了7个晶质石墨勘查部署区,圈定A类靶区6处,B类靶区6处,并对其矿床的规模、质量和找矿条件进行了总结。
4.4 其他问题
例7:题目:《我国硅灰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摘要:a硅灰石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是重要的节能陶瓷原料,主要应用于陶瓷、塑料、橡胶、涂料、建筑材料和冶金等行业[1]。b我国硅灰石资源丰富,集中分布在吉林、辽宁、江西等省,矿山企业约200多家,产量约60万吨,其中出口量19.91万吨。c本文对我国硅灰石资源分布特征、利用现状、深加工技术及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d将对我国硅灰石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分析: ① a句属于常识性内容,不应出现在摘要中;②标注[1],摘要中不应出现参考文献号标注;③c句与b句位置颠倒,从摘要结构分析,c句为研究内容,应在前,b句为结果,应在后,从中文写作要求分析, 一般应遵循先虚后实,先宏后微的写作原则,故b句和c句也存在点文法问题;④d句存在主观评述内容。
例8:题目:《连南瑶族自治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修复研究》
摘要:a以资料收集、地面调查为基础,对全县64处矿产地(矿山数量53个)展开地质环境调查,b结合遥感解译等手段,c查明研究区存在滑坡、岩溶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d破坏地形地貌与土地资源环境,e地下采矿破坏含水层,f固体废弃物占用、污染土地等问题。通过工程治理、生态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复绿面积141.78hm2,完全复绿矿山19处,g水域的矿山共5个,面积1.54hm2。
分析:摘要表面看上不存在重大问题,但读过全文后,发现摘要存在内容与正文内容不符的问题。①a句“以资料收集、地面调查为基础”应删除,一般情况“以资料收集、地面调查为基础”如有特指可以在摘要中可使用,表示一种获得方法或与前人成果基础的关系,如果没有特指,遵从摘要简练原则,应该删除;②b句“结合遥感解译等手段”,在正文中没有论述,甚至没有提及遥感解译,属于作者主观表达,违反了摘要应客观、忠实原文的规则;③d句存在主谓语不匹配和并列句不当语法问题(详见5.2节分析);④g句“水域的矿山”为属于生僻的概念(生僻概念是专业人员,包括相邻专业的技术人员不知道的词汇,简单的判断办法就是字典中查不到的词汇),通常应避免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应该用括号说明(如例6-2)。《规则》中6.11条款规定,摘要不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中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例9:题目:《吉林省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初探》
摘要:a 成矿系列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有统一的成矿作用形成多种矿床(两种矿床以上),在时间、空间上有密切联系的东中矿床类型的总和。b它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自然成矿系统,是重大地质事件形成的历史产物。c本文在归纳、整理和研究吉林省非金属矿含矿建造基础上,探索非金属矿共生、伴生规律的特定组合,d初步划分了吉林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e对非金属矿研究和找矿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分析:①a句的“成矿系列”一般定义,不应出现在摘要中;②b句属于a句的补充进一步也不应出现,应删除a、b句;③存在内容粗泛问题,如d句只是重复文章题目,没有具体内容(研究结果),不满足自含性要求;④e句为主观评述。
综上可以看出,出现不规范摘要的情况有两个明显特点:①不规范摘要在矿产资源类论文来稿中出现较为集中;②在同一摘要出现多种不规范问题的情况较多。这也提醒广大作者在重视论文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摘要编写的质量,通过摘要使作者呕心沥血写出的论文放出光彩。
5 非金属矿论文摘要编写方法的讨论
5.1 矿产资源类论文摘要的编写
非金属矿研究类论文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地质矿床学、矿物学研究,非金属矿测试、选矿、加工、产品研发论文,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要素和结构进行编写,在《导刊》中也不乏优秀的实例[5-8];另一类为地质找矿、勘探类论文,在《导刊》中属“矿产资源”栏目,本文归为“矿产资源”类论文。这类论文在研究手段的使用、理论的获得、内容和结论的表达形式上,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按四要素编写摘要时,常常会遇到目的不清,结果和结论被统合等问题。
实际上,摘要中的“目的”概念有非常大的外延,包含有为什么开展此项研究的一切理由、原因和开展研究的目的、价值、意义等。内容包括:①课题的由来:如任务来源、动因、现存问题、争议、特殊的秉性、新类型或新产地的发现等;②经济重要性:如资源的重要性、储量问题、国民经济发展保障性、局域紧迫性、战略价值等;③对找矿、圈定远景区的指导意义等。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第③条的“对找矿的指导意义”与4.3节中出现主观评述问题是不同的,如例5,根本区别是他们主体(主语)不同。这里主体是课题研究本身,“为了指导…找矿”是目的,位置在摘要开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在逻辑上是正确的。而4.3节所举例5,主体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主观评述之嫌。具体处理方法要取决于作者论文的思路和表述方法。
矿产资源类论文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综合性的,区域性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研究论,如例6-1和例9。该论文常常遇到结果和结论难以区分,有时结果就是结论,被统合为一个,典型代表为例6-1。笔者认为,该类论文可按“摘要三要素”编写,如例6-2。该类论文摘要常见问题是研究内容和结论的摘录过于粗泛,缺乏自含性,应引起重视。
另一类为地质勘探成果转化而来的论文,论述的是一地一矿产的资源问题。该类多数论文在理论性、创新性、方法上建树不多,严格讲也不属于狭义上的科技论文,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该类论文摘要常见以下2个问题。
(1)方法、结果、结论摘录粗泛,缺乏自含性。编写该类论文摘要首先应把握住2个重点:资料性和资源性。因为该类论文存在的最大的价值是能给读者提供资料性信息。资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该类论文摘要内容应更详,摘要字数可适当增加到300~400字。摘要中方法应包括勘探的程度,如经过初勘等,或采用了钻探、探槽及其他工作方法及其工作量;结果应包括矿体规模、矿石质量、开采条件基本数据信息,如矿床规模应包括矿体数量、长度、厚度及其变化数据[4,9],如果简单使用“厚层矿体”来描述,即内容粗泛,也混淆了结果与结论概念;结果是矿体一种状态,结论是对其的认识和总结,如“有4个灰岩矿体,厚度分别为23m、25m、21m、26m”,这是矿体的结果,结论应是厚层稳定矿体。
(2)结论重点在资源性。结论主要包括:矿床规模、质量、开采条件、工业价值及可信度的评价,而找矿标志、成因(如例3)等均不应是资源类的结论重点。
综上讨论,不难看出一个好摘要既源于规范编写,又与论文质量密切相关。针对矿产资源类论文特点,笔者提出了要素取舍、内容添加的建议。只注重格式,忽视内容,僵化教条化地为了摘要而摘要是不可取的,其理论依据:“读者不依赖原文就能清楚了解论文中的学术观点、研究结果和结论”是摘要编写的最高准则。
5.2 摘要主语的问题
《规则》中7.6款规定:“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笔者认为该条款最初设定有两个原因:①设定的初始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作者的主观偏见,保证摘要的客观;②因该《规则》引自国外,英语中多采用被动态表达,不存在此问题。然而,现在论文摘要已经归为论文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作者本人完成,实际上,最能准确表达论文观点也是作者本人。《规则》中要求摘要是一篇独立的短文,按中文语法不可没有主语。这就产生了一个主语悖论问题。近年来,摘要中的主语如何使用问题争论越来越多[10]。笔者认为,摘要的最高原则是让读者不依赖原文就能清楚了解论文中的学术观点、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格式与内容冲突时,格式应该让位内容。因此,《导刊》对摘要中出现“本文”、“笔者”词汇时,没有采取一律排除的做法,前提是这些词使用合理、恰当。摘要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格式,如果当摘要各句为同一主语时,可以采用无主语[4-8],可删除“本文”,如例6-2示范。如果,摘要不只一个主语,应保留主语,特别是后一句的主语是前一句的宾语时,前一句主语的可省略,后一句的主语不能省。如例8中,“查明研究区存在滑坡、岩溶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破坏地形地貌与土地资源环境”应修改为:(省略主语)查明滑坡、岩溶塌陷为研究区存在主要的地质灾害,其(加主语)表现为地形地貌坍塌(原文中“破坏地形地貌与土地资源环境”描述抽象而虚空,属不确切表述)。
在《规则》中,不使用第一人称作主语和禁止出现主观叙述,遵循的是同一个指导思想,即保证摘要客观性,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例1中,摘要中出现 “本文作者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一句,“本文作者”,从中文语法上,应该是第三人称,并不是第一人称,但从逻辑上,因为摘要由作者编写,所以“本文作者”就等于“我”,再看这句话:“我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明显带有的主观性了。从“客观”这个核心指导思想衡量,例1表述不规范。
6 结论
(1)摘要是论文组成的一部分,也是其精华,起引导作用,有其特定结构要素和编写规则。规范的论文摘要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作者科技成果的传播。
(2)不规范摘要在矿产资源类论文来稿中出现较为集中,应引起重视。
(3)论文类型很多,在摘要编写中,作者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让读者不依赖原文就能清楚了解论文中的学术观点、研究结果和结论”是摘要编写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