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故乡合影
2020-04-29绪来
绪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首部文史资料图书《守望》出版了。本书由市政协文史委与先行区管委会联合编撰,分古今源流、山水形胜、水利桥渡、古迹寻踪、村落记忆、先贤名人、艺文辑录、鹊华钩沉、四时风物九个部分,并附录历史大事记、直管街道自然村村名及主要姓氏表。这是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与民俗风貌的一次细致梳理与深情回望,既像是一场告别,也渗透着一种深思,好比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一家人,在世代居住的老屋前面,留恋又坚决地摁下快门,拍下了一张承载家族记忆的照片。
照片用来怀旧,但意义不止于怀旧。《守望》以图文的方式,告诉踏上这片土地的人,谁曾经来过,有过怎样生活,留下了哪些喜怒哀乐。它也提醒那些离开这片土地的人,收拾离家的行囊,也装入了对故土的怀念。这是家乡对游子最善意的嘱托:记住自己从哪里来,会获得更多前行的动力。
恰如书中序言所说,守望不是守旧。读懂了《守望》,就会知道什么需要珍视、什么需要守护、什么需要传承。
那么,到底什么需要珍视、需要守护、需要传承呢?
我觉得可能是乡愁。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用《牡丹江》里的一句歌词作注解,乡愁是一种难以寻得、但又深入骨髓的感情。
它不僅发生于脱离故土之时,也生成于环境变更之际。当乡村变为城市,昔日的农人变成市民,他们必然回不到曾经的乡土了。这不是哲学命题,而是真切的现实。乡愁,便由此而生。
它可能会成为对逝去的忧伤。北大教授漆永祥写过一本《依稀识得故乡痕——漆家山50年村史》,凭一己之力记载了故乡小山村的人文历史、乡俗风貌。他说之所以写这本书,因为感觉“饭吃饱了,衣穿全了,屋建好了,可是精神丢了,魂灵没了,风俗坏了,乡情失了”,于是“坐卧不宁,耿耿此心,唯长夜昏灯,编一册村史,留几行鸿迹,以俟后人在残稿败纸、断壁残垣中捡择而读”。
它也可能会失而复得。冯骥才先生有篇散文讲述自己对乡愁的疑惑。冯先生籍贯宁波,生于异地,始终渴望与故乡共鸣,但却不知情感如何联通。最终,在经历了与乡音、乡味与乡人的碰撞之后,藏于游子内心深处的乡魂终于被唤醒:“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一代人终将老去,也总有人正年轻。乡愁,是让离乡之人心神向往、灵魂相接的纽带。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喜欢这句话,它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点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精髓:青山绿水在于生态保护,记住乡愁则需要文化传承。
更准确地说,是有意识地开展传承。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对保留乡村文化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化的传承靠记忆,不能靠本能,要主动作为,非被动遗忘:“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这种传承可以是旧器物的留存,通过寄居于老物件上的人文涵义,辐射到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保护。也可以是多维度的梳理和记录,通过文字与影像,搜寻乡村流变的精神历程,描摹故土曾经的面容。
从这个意义上讲,编撰《守望》这部书,为正处于巨变期的先行区留下一张张照片,及时而且必要。因为到明年,156个村居将在黄河北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崛起中的现代绿色智慧新城。在时空更替、风物变幻中,有关这片土地的乡愁需要被小心拾取、小心储存、小心保护。
现在,它的一部分放进了《守望》这本书里。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期待着被翻开、被追忆、被激活,并引导后来人更真切地去认识脚下的土地:它经受了悠远漫长的历史磨洗,也将变得更加富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