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盐文化遗产空间格局研究

2020-04-29杨连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盐业四川文化遗产

陈 炜,杨连娇

(1.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南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0 引言

盐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制、运、管、售、用等盐业产业链中所凝聚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对盐业发展推动和影响。独特的地理环境、富集的盐卤资源,奠定了四川井盐在中国盐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得四川井盐留下了两次“川盐济楚”的辉煌历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盐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它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众多传统的盐业技艺、文化、生产场所等面临着消失的尴尬困境,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四川作为盐文化遗产的重要聚集地,制定出台多项相关政策,为保护传承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目前,学术界对于盐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盐文化遗产的类型[1,2]、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与模式研究[3-5]等方面。从空间角度考察盐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表明,探析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了解文化遗产的演变规律及其内涵,对于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6,7]。鉴于此,本文从地理学角度探析四川盐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解析其特征形成原因,据此提出促进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四川盐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分析

1.1 类型结构特征

目前学术界关于盐文化遗产类型的划分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借鉴现有盐文化遗产分类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参考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以及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等划分方法,结合四川省盐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根据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物质和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两个大类;根据遗产具体内容可将其进一步分为8个亚类。

其中,物质盐文化遗产包括盐业生产遗址(遗存)、盐业流通遗址两个亚类,共有565项,占总数的56.73%;非物质盐文化遗产包括盐业歌咏、盐业民间文学、盐业民俗、盐业生产技艺和盐业饮食、盐业地名等6个亚类,共有具体项目431项,占总数的43.27%。在四川盐文化遗产项目的8个亚类中,盐业生产遗址项目所占比重最大,共有482项,占总体的48.39%;其次为盐业饮食项目,有292项,占总体的29.32%;盐业流通遗址类项目排在第三,有83项,占总体的8.33%;剩余各类型盐业遗产数量较少,盐业地名、盐业生产技艺、盐业歌咏、盐业民俗项目和盐业民间文学依次有59、29、19、17和15项,占比总体的5.92%、2.91%、1.91%、1.71%和1.51%。由此可见,四川盐文化遗产在类型的分布上具有明显不均衡性,形成以盐业生产遗址和盐业饮食类盐文化遗产项目为主,盐业流通遗址、盐业地名类项目次之,而盐业生产技艺、盐业歌咏、盐业民俗和盐业民间文学遗产较少的分布结构。

表1 四川省盐文化遗产分类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自贡盐业志》、《成都盐业志》、《南充盐业志》、《四川省志·盐业志》等书籍文献与实地调研有关资料整理.

1.2 空间分布特征

1.2.1 市域分布特征

借助ArcGIS软件,对四川省996项盐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制作四川盐文化遗产数量市域分布专题图。图中根据盐文化遗产分布数量进行分级处理,分成了5个等级(图1)。

图1 四川盐文化遗产数量市域分布图

注:由于一项盐文化遗产可同时分布于多地,因此图1统计数量多于表1.

由图1可知,四川各地级市的盐文化遗产数量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自贡市的盐文化遗产高达848项,为第一等级,占总量的15.11%。遂宁市、南充市、德阳市所含盐文化遗产数量分别为433个、432个、428个,属于第二等级。从空间上分析,四川各地级市的盐文化遗产数量分布悬殊,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形成了以自贡市为核心区域,川东北及川东南两个区域为次核心区域,川西地区零散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

地理集中指数通常用于计算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四川盐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地理集中指数结果G的值介于0到100之间,G值越大,盐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盐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越分散。经计算,四川盐文化遗产实际地理集中指数G=28.82%。当四川盐文化遗产处于平均分布状态时,则每个市的盐文化遗产数量为267.28项,即地理集中指数则为G=20.20%。由此可知,实际分布的四川盐文化遗产地理集中指数大于盐文化遗产均匀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四川盐文化遗产总体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2 四川盐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由上文可知,四川盐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将盐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特征及人文环境特征相结合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影响盐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环境因素

2.1.1 地形条件

四川省处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图2)。其中川西地区由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个部分组成,受到地形的影响,水热条件差异悬殊,气候梯度变化大,多种气象灾害频发和影响范围大,不利于盐业的发展。三叠纪时期和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因地质活动中形成了广泛的蒸发盐类沉积,加上具有自流井地形构造,地表覆盖着侏罗系地层,地下断层多,裂缝和溶洞发育,有利于气卤资源的运移和聚集。同时,硬软岩层交互,封闭条件好,储集了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及卤盐资源[8],为盐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川东地区主要是四川盆地,覆盖面积超过26×104km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霜雪天气少、日照时间长,十分利于人口在此聚居发展,区域内的成都平原早已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种植区。因此,川东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盐文化遗产。

图2 四川省海拔分布图

2.1.2 资源禀赋

四川资源数量富足,分布区域集中。其中川南地区以煤、磷、岩盐、天然气为主,非金属矿产种类多样、储藏量大,是中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四川盆地不仅拥有中国最肥沃的紫色土壤,还储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磷灰石、硫磺等矿产。四川盆地卤水分布广泛,生产历史悠久。据历史文字记载,早在公元前250 年,四川就有盐井。四川盆地的卤水还具有多产层、气水同产、承压性好、利于开发利用、卤水资源藏量丰富等特点,是品质优异,富含多种有益组分的综合性液矿资源[9]。四川盆地的人民充分利用当地总量丰富的卤水资源发展盐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盐业文化,为当今世界留下宝贵的盐文化遗产。

2.2 人文环境因素

2.2.1 历史文化

在讲解每个知识模块前,应导入企业现场案例,结合案例来讲解知识点,并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川井盐业的开发始于秦代,发展至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四川井盐业发展进程中,由于盐业生产技术、工具不断改进,井盐市场不断拓展,以及盐业政策的变革,四川井盐业的生产规模随之扩大,在空间上的分布也经历了发生、扩散和集中等多个阶段。其中,两次的“川盐济楚”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盐业经济的飞跃,特别是川南地区的自贡、成都等地区的盐业发展迅速。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份额扩大,有销路。二是政府扶持。当时的清政府一方面鼓励和组织大量外省移民入川,外来的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诏免四川商民盐课、盐井任商民开凿的政策实行。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责令增加发展生产的资金支持。三是盐业资本家群体睿智地把自己逐利的意愿主动融入国家需求的大愿景之中,从而也促进了生产技术的精进。繁荣的盐业经济不仅给我们保留了浓厚的井盐文化气息,还给我们留下很多的宝贵盐文化遗产。

2.2.2 经济和人口

文化进化理论认为,文化会依据相关的定律和适应性进行演变和发展。根据该理论,盐文化也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当地的经济与人口密度。本文使用地理联系率作为反映经济和人口在地理分布上相关性情况的指标。其公式如下:

式中:Ve和Vp分别表示四川盐文化遗产的经济—地理联系率和人口—地理联系率。地理联系率的范围为0~100,地理联系率越大,表明四川盐文化遗产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在空间的关联程度越高[10]。

经测算,四川盐文化遗产的区域经济—地理联系率Ve为99.54;人口规模—地理联系率Vp为99.64。说明四川盐文化遗产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在空间上的关联程度较高,同时也揭示出经济发展、人口要素的差异是影响四川盐文化遗产在市域空间分布密度差异的因素之一。人口密度高的区域,文化需求也相对较高,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加,社会和政府对盐文化的关注度会更高。经济发展除提升了人们对文化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加大了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关注外,还在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经济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将留存更多的盐文化遗产项目。

2.2.3 政府关注度

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断融合。见证了四川盐业经济发展历史全过程的盐文化遗产,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影响。一些遗产的原真性、完好性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坏。遗产的开发、保护及传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在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以盐文化遗产分布最多的自贡市为例,自贡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盐文化遗产的政策与条例,还设置相关的专项资金,使盐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同时,自贡市政府还积极做好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工作,陆续进行了3次文化遗产的统计和审查工作[11]。但是,各地政府在盐文化遗产挖掘及保护传承工作中发挥的组织协调作用程度不一,也是四川盐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均衡性不高的因素之一。

3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3.1 整合盐文化资源,增强整体保护效果

根据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依据盐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与影响力大小,将四川地区分为盐文化核心聚集区、辐射区和边缘区3类区域。核心集聚区采用将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或生态博物馆等的保护手段。号称“千年盐都”的自贡,号称“中国死海”的大英县盐湖,始祖盘古和嫘祖诞生之地的盐亭县,可以直接联合起来,打造大型的四川盐文化遗产精品生态博物馆。盐文化遗产丰度仅次于核心区的辐射区,如乐山、德阳等地,采取主题公园等模式对其进行保护,通过恢复传统的井盐生产方式、还原烧盐场景等手段,打造具有特色盐文化的主题公园。边缘区的保护重点以开展特色的盐文化遗产生产生活活动为主,并与当地民俗文化、自然风景、特色村寨相互组合,以形成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层次多样的盐文化产品。通过对四川地区盐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强强联合的盐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实现四川地区盐文化遗产保护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而提升四川地区盐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效果。

3.2 增强政府关注度,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

各市州的盐文化资源实际赋存、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以及交通建设等存在差异化情况,政府应在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起到一个组织协调的作用。在总体层面上,应主动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对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盐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查普、定期申报和严格鉴别,收集现存盐文化遗产信息,确定统计等级与类别,制定遗产登录名录;同时,以相关的法规条例相约束,并做好宣传工作。在各地级市层面,结合各地级市盐文化遗产资源条件,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盐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程度及市场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体系。如对于经济体量较大的地区,政府应当以发挥带动作用为主,促使盐文化遗产市场化,以此増强区域盐文化遗产内生动力机制。而对于社会经济体量较小、市场成熟度不高的那些地区,政府应当加强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3.3 加强旅游保护开发,提供遗产保护经济保障

适度地将盐文化遗产投入到市场运作,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彩灯、盐史等多种文化旅游资源在国际上和国内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为四川特色文化旅游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四川各区域的盐文化遗产资源属性、数量、影响力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基础亦不同,所以适合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旅游开发。有学者认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初级型、发展型、拔高型产品[12]等3个层次的产品。在四川地区可以推进“初级+发展+拔高”不同的组合模式,通过盐文化+乡村旅游+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旅游+盐文化为引领的复合型产业链,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盐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承的文化旅游区。根据当地情况对盐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综合性旅游开发,从而为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经济保障。

3.4 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推进盐文化遗产社会化管理

重视民众参与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形式,提高盐文化遗产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程度,也可以通过设立盐文化遗产保护日、拍摄专题片、开设专题网站、与其它种类旅游产品进行联合促销等方式,对公众产生较强的宣传效应,提升公众对盐文化遗产的认识及保护意识。鼓励民间团体和旅游开发商作为参与保护的利益团体,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成为遗产保护中的主力军。倡导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共同讨论盐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前沿问题,合力承担盐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为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保障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4 结论与讨论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载体和历史见证,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实现人类文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川盐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生产遗址和饮食类遗产项目为主,总体分布相对集中,但在市域空间上分布数量不均衡。受地形、资源、历史、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分布差异明显。在结合盐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盐文化资源特点基础上,提出整合盐文化遗产资源;增强政府关注度;加强旅游保护开发;鼓励多方参与盐文化遗产保护4点对策,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盐业四川文化遗产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