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本科工程教育研究若干问题思考
2020-04-29孔玲玲赵一帆傅巾洁
高 飞,孔玲玲,赵一帆,罗 丽,傅巾洁
(1.云南民族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民族大学 质量保障与监督管理处,云南 昆明 650500)
1 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意义
工程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证体系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它的特点是信息技术正在嵌入几乎所有的工业和商业领域.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各国纷纷出台了鼓励和保障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政策.例如,通过政府发起和推动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教育项目已经成为美国提升国家工程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客观上也对推动全球工程教育转型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日本、印度、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制定了加强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由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发起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价认证工作中来[1],截至2018年10月1日,已有分布于32个国家的793所学院和大学的 4 005 个项目获得了ABET认证,其中包括将在2019年11月初获得ABET计算领域委员会的最终批准的,网络安全领域的第一个项目.自1932年以来,每年有超过10万名学生从ABET认证的项目中毕业,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获得了ABET认证项目的学位.这反映出教育领域对更高质量的、统一的工程教育新标准的迫切需要.
表1 全国本专科工科专业学生数量及占比
续表1
年度本科总数本科工科占比/%专科总数专科工科占比/%2013149944353495333433.159736373447495245.96201415410653511997733.2210066346446572944.36201515766848524787533.2810486120462101844.07201616129535537565533.3310828898466284949.64
工程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工程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2].据统计,我国大学本科工科专业学生数量占到大学生总量的35%左右(表1).即使是以文科实力见长的综合大学,也把发展工科作为发展战略,扩大工科生招生规模,以体现学校的综合及获取更多的学费收入.例如云南大学2015年至2019年间,工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从664人增长到了815人,比例从17%增长到了20%.同时,我国工科专业设置的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2008年全国共设有 22,541 个工科专业点,后经过专业调整、合并,到2016年仍有 17,136 个.
在美国, 2013年有 48 922 个为本科生提供的学位项目,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工程专业,大约 15 733 个[3].在2007—2008学年, 美国大学授予的工程学学士学位是 64 700 个.这个数字在2014—2015增加到 97 858 .从2014年到2015学年,从工程学科中获得学士学位毕业的学生增加了7.5%.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类)和电子电气计算机工程等相关项目, 增长率分别为16.2% 、17.6%、21.3%.
2 工程教育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科专业和学生数量,如何提供更好的工程教育, 自然成为教育工作者或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工程教育也就成为互联网和出版物的热门话题,已发表的文献数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 Google学术中输入“Engineering Education”, 你可以在不到 0.01 秒内获得超过470万个结果.其中由SPRINGER 2007年出版的“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论文集[4]索引量达到了 1 486 次,Lyle D.Feisel与Albert J. Rosa 2005年发表在JEE 上的“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论文索引量竟达到了 1 241 次.如果用中文“工程教育”进行检索,在0.05s内就可获得的结果超过350万条.索引量最高的中文论文是顾佩华等[5]2008年发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的论文“从CDIO 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达到了604次.
表2 Google学术搜索结果
CNKI是中国学者发表中文论文最重要的资源平台.以“工程教育”为篇名,可检索到 5 974 条结果(截止2019-7-21),各年度发表成果数量如图1所示.若以“工程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则可获得高达 25 747 条结果.2种检索方式下2005年以来各年度发表成果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在以专业学术水准高、专业涵盖广、影响力大而著称的IEEE Xplore数字图书馆(ieeexplore.ieee.org)中,也收录了 77 372 篇工程教育相关论文(检索日期:2019-07-19),论文出版的类别如图2所示.其中, 2010年以来发表的成果就有 50 334 篇,占65%.会议发表论文占全部发文量的71.6%,说明会议论文仍然是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
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 www.asee.org) 和 IEEE 教育学会(IEEE EdSoc, ieee-edusociety.org)是工程教育研究领域两个著名的学术组织,他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期刊和会议, 为研究者和工业合作伙伴交换工程教育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平台.其中,IEEE全球工程教育大会(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IEEE EDUCON)是全球工程教育者最重要的年度学术会议,每年都有超过 4 000 名代表出席会议.ASEE主办的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工程教育期刊)、Advanc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工程教育进展)和IEEE主办的Trans. On Education(教育汇刊)、Tra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学习技术汇刊)是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每年刊发数百篇国际一流的工程教育研究成果.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主办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最高水平的专业期刊,迄今已经发表了5 714 篇与工程教育相关的中文文章,对于推动我国工程教育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NSF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www.nsf.gov) 也关注并鼓励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设置有“工程教育分部”,是 NSF 的工程研究领域的六分部和中心之一.早在1968年,NSF资助了由E A Walker 教授(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主持的项目“Goal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形成了长达76页的最终报告.该报告是集成了成千上万名的工程师、工程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与工程教育有关的个人和团体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的,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全球工程教育研究的重要文件[6].
综上所述,从工程教育相关的文献量、索引量数据可明显看出,该领域的文献发表量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以“工程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从研究成果来看,内容涵盖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总结、从质量评估到资格鉴定、从课程教学到模拟实验、从专业教育到工程伦理等广泛的选题,论文作者则包括了学术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两大群体.重要论文的被引数量都达到了“千”次的量级.这充分表明了工程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吸引了众多研究者越来越多关注的领域.
3 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工程专业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
工程专业设点数量与毕业生数量巨大,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的大学是“行政”分级制的,有双一流大学、985大学、211大学、央属(教育部)大学、部(委)属大学、地方大学、大学独立学院、民办大学、高职高专等等.不同的级别有着不同的经费、资源、条件、行政“待遇”.再加之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均、基础教育水平不均等问题,使得设置在不同学校的同样一个工科专业在培养质量、毕业要求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以是否通过ABET作为一个质量评价标准来看,尽管我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数量在逐年大幅提高,但截止至2018年,仍仅有 1 170 个专业通过了认证,占现有工科专业点的比例仅为5%左右[7],且多集中于985院校和工科传统院校.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除了各校院对专业认证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申报意愿有差异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占中国高校绝大多数的地方院校都无力保障达到工程专业认证中对于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实习实训的深度与广度、工程实践的经费投入、毕业业绩标准等方面基本要求.
3.2 产业变革与专业设置适应度的矛盾
按工程领域的分类来设置专业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维基百科中对“工程”是这样定义的[8]:工程学是一门宽泛的学科,通常分为几个子学科.虽然工程师通常会接受特定方向的培养,但他或她可能会因为工作经历而变得多元化.工程学通常具有四个主要的分支,简称“四大”.
(1)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化学工程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的应用,以实现商业规模的化学过程,如石油精炼,微制造,发酵和生物分子生产.
(2)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是基础设施(机场,道路,铁路,供水和处理等),桥梁,隧道,大坝和建筑等公共和私人工程的设计和建造.传统上,土木工程分为多个子学科,包括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和测量.
(3)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电气工程是各种电气和电子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制造.涉及广播工程,电气电路,发电机,电动机,电磁/机电设备,电子设备,电子电路,光纤,光电子器件,计算机系统,电信,仪器仪表,控制和电子等.
(4)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是物理或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如电力和能源系统,航天/飞机产品,武器系统,运输产品,发动机,压缩机,动力系统,运动链,真空技术,隔振设备,制造和机电一体化.
表3 中国历年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数量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数据整理.
很明显,这“四大”基本涵盖了工程领域的所有技术基础,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得益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进步,各类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爆炸式出现,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支撑产业进步的工程技术呈现出一方面深度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又分支更加细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区块链、电子商务、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网络、5G与6G通信等新兴产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了应对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不断增设新的专业,而这些新专业的名称几乎就是新技术本身的名称,以求与新技术“精准”对应.在2018年度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工学类(代码08)专业数量为200个,而其中带T(特设性专业)和K(控制专业)的专业数竟占据了一半之多.
可是,这种专业设置的方法能追得上技术变迁的步伐么?换句话说,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就一定需要一个新专业么?我们认为,产业发展、技术变革本质上是由市场需要(也可称为人类无休止的欲望)、科学创新引领的,而市场是变化,不是所有的科学创新都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可一个四年制专业的形成,则不仅需要外部需求的驱动,更需要完备的学科知识结构和与之相对应的、既阶梯递进又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来构成,必须具有一定稳定性.这二者的发展规律、生命周期、效益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如何满足这二方面的要求,是我们设置新专业、申报新专业时必须理性面对的难题.
最近看了一篇网络文章“想问问,我这个专业是谁弄出来的?”(公众号:子承职场咨询),从非教育专业人士的视角,以非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对专业设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将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归纳为行政、军事、市场、教育家等四种力量,其内容对于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3.3 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与教师能力不足的矛盾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毫无疑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个主体的工作效能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带动了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强劲需求,高等学院工科学生规模扩张非常快,数量巨大.地方院校为了自身生存和吸引生源,也都将新建工科专业和扩大工科专业招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由此带来了普遍性的师资资源与学生规模、学生培养质量要求之间的极度不平衡.各学校工科专业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二类:
1) 原有理科相近专业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转行为工程类教师.如数学老师转行为计算机学科教师、物理老师转行为电子电气信息类教师.
2) 新招录的、未经过严格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培训、从学校到学校的“科班”博士、硕士.
这样的一种态势必然产生一个严重问题:教师在自身学业成长过程中很少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缺乏对工程实际的切身体会,也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以工程实际案例为基础开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训,以实现高品质的课程教学
美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当,我们可以看一下2016年Rebecca Brent and Richard M. Felder在其论文[9]中关于教师的一段描述,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教师问题的一个侧面:“正如我们在许多场合所观察到的,大学教授可能是唯一不必按照他们所需要的技能进行培训就能够获得职业成功的专业人士.大多数大学要么不为新教员提供入职培训和指导,要么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半天的入职培训研讨会,主要内容包括欢迎辞和有关健康福利和退休福利等方面的讲座.因此,大多数教师只能靠自己来学习他们需要知道的关于开始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设计和教学课程的知识.大多数新教员从未接受过教学培训,这一事实在整个学院是众所周知的.”
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这一矛盾更加突出[10].地方院校人员编制普遍紧张且人才引进困难,但学生数量规模却又在不断扩大,教师能够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就算不错了,更惶论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沟通,团队协作,自我评估,适应变化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水平了.
3.4 课程质量与教学方法的不匹配.
尽管“大学教授可能是唯一不必按照他们所需要的技能进行定期培训就能够获得职业成功的专业人士”,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教师们天生就能具备完成工程教育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文献[11]描述了二种典型现象.
(1)我们随机地挑选了一门工程课旁听.我们看到了什么,跟在四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最常见的一样,教授站在教室的最前面,将他笔记本里的内容抄到黑板上,嘴巴念念有词所写的内容.学生被动坐着,有的抄笔记,有的跟读,有的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甚至有发呆的.一会教授提个问题,因坐在前排而有回答问题压力的学生回应一下,其他学生不与教授对视,直到提问结束,从而轻松回避回答.下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些问题,只要学生重复刚刚教授的教学内容就能完成,或者给定变量值,简单地求解推导出来的公式.下一堂课继续如此,每一堂课都如此重复.
(2)老师们经常这样开始一门新课,把所有材料展示给学生,而不是在上下文中教授给学生,他们既不会试图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或者学过的课程关联起来,也不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用来解决学生在以后的课程和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些老师信奉所谓的“信任我”方式进行教学,“信任我”教学方式,即我现在所有讲的你现在认为不重要,但是一年或者可能是四年后你会发现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知识.学生们非常努力地在钻研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且他们坚信他们有必要知道.很不幸的是,大多数大一新生的工程课程和很多工程课都是使用“信任我”教学方式.这种方法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刺激学生的动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在这种课堂中表现出来不感兴趣和不爱学习,这种事实就是对老师的不认同,这已经不足为奇了.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新时代工程教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教材、实验设备等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不断充实,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却基本上一成不变.如何更改这种现状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门、质量评价部门、老师、学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虽然已经有许许多多的探索与实践,如慕课、翻转课堂、PBL、网络教学等.但由于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且效果存疑,至今仍未能真正解决上述问题.
3.5 普适性标准与学生认知能力、学校保障能力不相适应
文献[9]及其后续的几篇论文[12,13]对未来工程教育的趋势进行了非常细致与前瞻性的分析,预判了本世纪工程教育将会发生的变化,预言了新世纪中一名优秀工程师,也就是大学工程教育的“产品”应该具备的七个特征: ①使用信息的能力; ②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应用; ③参与国际化竞争; ④对环境问题的深刻理解(工程伦理); ⑤承担社会责任(工程伦理); ⑥为公司发展提供决策; ⑦适应技术快速变化的学习能力.我们注意到,这七项要求与ABET所设计的、学生应具备的11项能力要求[14]是一致的.
但是,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对于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来说,要达到上述要求,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究其原因,有二个因素是十分明显的.
(1) 学生认识能力的差异性.根据美国教育学家BLOOM所提出的认知理论[15](见图3),人对于知识、技能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使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录取方式的特殊性,云南省地方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区,绝大多数生源为县中及以下的中学毕业、高考成绩处于中位线左右的农村学生.受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能力、思维模式对于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的工科专业学习来说,认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绝大多数同学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满足培养目标所需.这就带来了学习内容、目标要求与所需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差异性.最简单的一个案例就是各校曾试图以网络教学替代课堂教学的努力多半都以失败而告终.承认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也许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把钥匙.
(2) 地方院校资源配置的匮乏性.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以行政方式分层次设置、分层次投入的特殊模式,地方院校的教学资源投入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和财政生均拨款,生均仅15 000元左右,其中80%以上要用于各类员工的薪酬开支.为了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学校就得想尽办法招收更多的学生,但又无力做到教师资源、设备设施资源、学术竞赛资源等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当少量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经费或省设项目经费减少时,保障能力就更是捉襟见肘.这样一种现状,必然造成对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所需资源保障不足的困难.
3.6 教学质量目标导向与业绩评价标准相分离
毫无疑问,评价机制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目标的导向器.从大的方面来说,以ABET和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做为评价的准绳,是大家基本认可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但在细化为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情况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表现为几乎所有的评价方案都会受到老师和学生诟病.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质量标准评价是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学业能力达成度为导向的,是学术性行为.而各学校对教师业绩评价却重在政治表现、科研成果、各类获奖,更多是行政性行为.有二个问题表现的甚为突出.
(1)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专业评价,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受制于教学质量评价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我们仍然面临着以什么的指标去评价“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的世纪难题.李芳博士的“细数学生评教五宗闹”【公众号:小人物聊大事情】一文,对学生评教这一大家习以为常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评论,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质疑.我认为,这些质疑是切中时弊的,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解决方案的.
(2)政府没有树立学校和专业的质量是最终靠市场评价来确定的意识,以行政力量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并以行政化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在近期完成的我省各专业评价工作中,又主要采用了学科评价的标准,大大弱化了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成绩,也弱化了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还会冲击“以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审核性评估原则.什么样的专业培养模式才是好的模式、什么样的毕业生才是优秀的毕业生、该由谁来进行质量评价,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 开展工程教育研究的几点建议
工程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研判国家新工科建设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冲击和影响.因此,工程教育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基本方法.根据前文所述及我省地方院校的实际,本文提出地方院校开展工程教育研究的几个领域与方向,供有兴趣的研究者参考.
* 不忘初心.四个回归很好地总结了我们教书人的初心.简单说来,地方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应该好好教书,传播扎实可用的知识技术,培育出能够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好好教书,当然要认真研究该教什么内容、如何教、教的成效如何评价.这个初心是做好工程教育研究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自然会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自然会努力学习和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评价方法,做出好的研究成果,最终实现教好书的初心.
* 精准选题.针对本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矛盾并提出解决方案,是产出高水平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首先,每一个研究者都应具备三个方面的正确认知:①正确认知自己的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层级及其所关联的资源条件;②正确认知本区域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本状况;③正确认知自身学业水平及研究能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辅助进行精准选题.
(1) 选题原则:聚焦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紧扣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
(2) 研究层面:宏观——政策、法规、条例、标准;中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微观——课程、教学法、实验、评价.
(3) 研究对象:政策、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法、评价.
(4) 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数据研究.
(5) 研究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交叉学科专业基础、数据处理与表达能力、文献获取与阅读能力、书面语言写作能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开展选题设计,我们研究了通常情况下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图中灰度越深表明研究对象与相对应的研究方法之间关系越紧密.比如,在宏观研究中,更多采用的是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方法,而微观层面上则更多的是实践方法与数据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当前较为有挑战性的几个研究选题方向供读者参考:
(1) 专业评估背景下,精准对接区域、领域就业需求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2) 工科专业转型发展背景下,实验、实训、实习支撑条件建设的创新实践.
(3)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出发,构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的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 善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原则,兼顾质量标准的普适性与学生群体、保障条件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 工程教育师资能力结构及其培训路径.
(5) 教学中如何权衡对学生学术能力要求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
(6) 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软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案.
(7) 因校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方法.
(8) 新兴课程“工程伦理”案例发现与实践分析.
◆ 文献分析.确定选题后,就可以开展相关文献的收集、统计、分析、评述工作.通过对文献数量、领域、选题、篇名的数据分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选题方向上的研究者们做了什么、用什么理论或方法去做的,也就更加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了.
◆ 理论支撑.尽管工程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巨大,但真正有影响力、有学术价值的并不多,有些论文虽发表多年,但被引用的次数极少,甚至是零引用.究其原因,是论文的内容还停留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层面,没有教育、教学及数学模型的支撑,使得论文的学术性、可参考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学会从优质论文中发现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关注国际、国内教育教学理论与工程教育研究的发展并加以应用.
◆ 方法创新.众所周知,一篇论文的影响力是由其成果的创新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创新性源于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二个层面.对于地方院校的教师来说,教学改革的尝试不少,所积累的数据也不少,但研究方法大多仍是以叙述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推广价值.
◆ 团队合作.一人一桌一机做研究的方法并不适合于涉及对象复杂的工程教育研究.由于工程教育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学科交叉性、信息源的多样性,以组建团队方式开展高水平的工程教育研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团队成员应由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好的工程专业背景、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和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师共同组成.
◆ 持之以恒.做教学研究最难的就是坚持.我们的建议是研究者应紧盯一个或二个选题方向,持续不断地进行文献跟踪、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论文撰写.惟有这样,才能在某一领域内形成丰厚的学术积累,最终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5 结语
工程教育对于应对当今产业变革、适应新型工业化社会有着深远意义.高质量的工程教育有助于满足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优秀的工程人才,对于推动现代化工业改革、实现传统产业转型目标、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包括了学科建设规划、教学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培养、评价机制改革、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学校师生的社会各层次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性、目标性、可操作性达成共识,合力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与研究体系.
本文从国际、国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当前地方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产生原因,并针对地方院校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提出建议.本文认为,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已难以满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除去少数一流院校,大部分普通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高校,无论是师资队伍能力、知识培养体系,还是学生培养质量都难以达到当今产业变革的要求.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行业专家加入到工程教育的研究领域,结合自己实际,积极思考如何设定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如何进一步完善工程教学质量培养方案、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行政主管层面应该作出何种努力、如何平衡科研工作和教学实验实训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以更科学、更严谨的态度去思考和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为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做些实事,为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