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miR-14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20-04-29李天纵
李天纵,周 松,周 石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 %[1]。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治疗中晚期HCC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2,3]。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评估TACE术后疗效的常用标志物[4],但以往研究表明,AFP存在部分假阴性现象[5,6]。研究表明,miR-145在HCC组织中水平下调,其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可能作为诊断和评估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7]。本研究检测了HCC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microRNA-145(miR-145)的变化,以探讨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HCC患者72例,男45例,女27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为(51.45±10.20)岁。符合2011年我国发布的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8],即具有病毒感染或肝硬化基础,肝脏占位直径≥2 cm,CT或MRI检查提示占位部位呈“快进快出”表现。纳入患者病灶数≤3个,肿瘤直径≤10 cm,均为初诊患者,入院前未接受任何化疗、放疗或分子靶向治疗,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排除标准:①存在行TACE禁忌证;②肝内外转移;③肿瘤体积>全肝的70%;④有严重的肾脏功能障碍性疾病。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为(52.04±9.75)岁。两组受试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TACE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插至腹动脉或肝动脉后,造影确定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和供血动脉等,再用微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注入适量和适当的栓塞剂【碘油化疗乳剂:表阿霉素(上海一基实业有限公司)60 mg,奥沙利铂(上海恒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 mg,与其他表柔比星类、丝裂霉素类等联合治疗,用量不超过30 mL】。手术结束前再次造影观察血管栓塞情况,手术结束后给予止呕、护肝、护胃等针对性治疗。
1.3 血清AFP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上海基免实业有限公司)。
1.4 血清miR-145水平检测 采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清总RNA,采用反转录试剂盒反转录成cDNA,采用miScript SYBR Green PCR Kit检测血清miR-145水平,反应体系为20 μL,qRT-PCR反应条件:95℃:60 s;60℃:30 s,70℃:30 s,共40个循环。miR-145及内参U6的引物序列见表1。采用2-ΔΔCT法对miR-145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表1 qRT-PCR引物序列
1.5 疗效评价方法 于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个月行CT(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或MRI(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扫描检查,采用根据李虎子等[9]改良的Recist标准评估TACE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进展(PD)和疾病稳定(SD)。
1.6 随访 随访自出院之日起至2018年12月30日,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复查或者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3年,调查并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3年内发生死亡即为不良预后。
2 结果
2.1 疗效情况 在治疗1个月末,16例(22.2 %)为PR,13例(18.1%)为SD,43例(59.7 %)为PD。
2.2 HCC患者与正常人血清miR-145水平比较 治疗前,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血清miR-145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①P<0.05;与术前比,②P<0.05
2.3 不同临床和病理学特征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比较 以HCC患者术前血清miR-145水平的平均值为界限,将其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发现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癌栓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miR-14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TNM分级和术前AFP水平患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表3)。
2.4 不同近期疗效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比较 PD组血清miR-145水平为(0.86±0.21),显著高于PR或SD组【(0.62±0.19)或(0.75±0.19),P<0.05】,后两组血清miR-145水平也相差显著(P<0.05)。
2.5 血清miR-145水平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 随访3年,共有28例患者死亡,其中高miR-14水平患者3 a生存率为75.6 %,显著高于低水平患者的41.94%(x2=8.765,P<0.05)。
2.6 血清miR-145和AFP预测HCC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分析 血清miR-145水平预测HCC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71,诊断截断点为0.87;血清AFP水平预测HCC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诊断截断点为404.64 ng/mL,而miR-145联合AFP预测HCC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42,联合预测的敏感度为91.7%,准确度为90.2%(图1)。
图1 血清miR-145和AFP预测HCC不良预后的ROC曲线
3 讨论
据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肝癌的总发病人数为46.61万人,死亡人数约为42.21万人[10,11]。目前,HCC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居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三位[12]。由于HCC具有早期无特异表现、易复发、预后较差等特点,因此HCC至今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医疗问题[13]。临床显示,提高HCC患者的早期诊断,对改善HCC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
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密切相关[15]。miR-145是miRNA中的一种。研究表明,miR-145通常起抑癌基因的作用,通过抑制原癌基因或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16]。研究表明,miR-145在HCC细胞水平下调[17]。本研究结果显示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miR-145在HCC中水平下调,可能充当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miR-145在HCC组织细胞水平下调,其水平与淋巴结转移阶段、血管侵犯和肝内转移有关[18]。本研究结果显示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癌栓、Child-Pugh分级无关,而与TNM分级和术前AFP水平有关,提示血清miR-145可能与HCC疾病进展有关。
TACE主要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缺氧,最终达到促进肿瘤坏死的目的,是目前用于治疗HCC患者的重要方法[1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HCC患者血清miR-145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D组血清miR-145水平显著高于PR或SD组,显示miR-145水平随治疗效果的改善而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3年,共有28例患者死亡,其中miR-14高水平患者3 a生存率为75.6 %,显著高于低水平患者的41.94%,提示miR-145水平可能与TACE术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AFP是目前对于HCC诊断、治疗和复发检测时常用的一种血清学标志物,对HCC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升高,且血清AFP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有关,血清AFP异常升高可增加肝癌患者术后1年复发风险[20]。本研究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miR-145和AFP在HCC不良预后预测方面的价值,结果显示,血清miR-145、AFP水平和miR-145联合AFP预测HCC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0.851和0.942,两者联合预测HCC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91.7 %,准确度为90.2 %,提示miR-145联合AFP检测可提高HCC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