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体位护理对妇产科长时间手术患者压疮形成的预防作用
2020-04-28王阿莉
王阿莉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体位护理对妇产科长时间手术患者压疮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妇产科长时间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体位护理,统计两组压疮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12.12%,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结论:在妇产科长时间手术中实施手术室体位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压疮形成,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手术室体位护理;妇产科;长时间手术;压疮
在妇产科手术中,若患者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往往会导致局部组织出现压疮。而在体位护理下,通过体位的改变,有利于减轻局部组织压力,预防压疮的出现[1]。本研究对33例妇产科长时间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室体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妇产科长时间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年龄28~65岁,平均(42.1±3.2)岁。观察组年龄28~65岁,平均(43.1±5.9)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手术室体位护理。(1)成立压疮防范小组:选择经验丰富且技能过硬的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护士长作为组长,主要负责监控,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强化他们的责任心。(2)識别压疮危险因素:术前根据Braden压疮评分表评估患者的压疮危险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高风险患者(评分≤19分)和低风险患者(评分>19分),在此基础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实际情况,让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注意事项。(3)体位护理:针对低风险患者,在常规体位的基础上上肢外展<90°,对受压部位给予海绵软垫、凝胶垫等支撑,一旦出现压疮征象,要及时告知手术医师,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针对高风险患者,若取侧卧位进行手术,可在征得手术医师同意后,在手术间隙合理转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若取仰卧位进行手术,尽可能选择曲线型仰卧位,调整患者体位时要轻柔、稳定,保持约束带的松紧适宜,防止皮肤褶皱、挤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差异
数据统计处理所应用的软件版本为SPSS20.0,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12.12%,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见表2。
3讨论
若患者发生压疮,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会对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展开带来不良影响[2]。而压疮的发生与手术体位、手术时间等密切相关,若患者长时间保持相同体位,则很容易使得局部软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形成压疮,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因此手术压疮的发生情况是现阶段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降低压疮发生率,可以提升整体护理质量。为了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也对顺利开展手术室工作发挥积极效应,本研究成立专门的压疮预防小组,全面评估妇产科长时间手术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根据压疮危险性采用适合的体位护理,如低风险者给予受压部位保护,高风险者给予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的摩擦力、压迫力,这些均可及时纠正患者体位,减少局部组织压力,有效降低压疮发生概率[3~5]。
本研究中,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12.12%,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这提示临床中对妇产科长时间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体位护理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预防压疮事件,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根本上提高入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剑.术中护理干预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7):1.
[2]文会贤.术中护理干预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127-129.
[3]饶列,熊英,石桂梅.术中护理干预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39-340.
[4]从金霞.术中改良体位护理对长时间侧卧位患者压疮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91-93.
[5]魏丹娜,马春.观察术中改良体位护理对降低长时间侧卧位患者压疮形成率的具体作用[J].饮食保健,2018,5(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