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某社区慢病自我管理小组对提高患者管理效果的评价研究
2020-04-28李小菲
李小菲
【摘要】本研究立足我国慢性病最新发展趋势,利用问卷调研方式对慢性病自我管理培训课程前后有关指标进行研究,探讨社区医疗指导与患者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慢性病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通过自我管理能够控制血糖血压,但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培训前后相差不大。
【关键词】慢性病;自我管理;控制率;干预
慢性病具有隐蔽性和致病多因子性的特点,是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头号杀手。我国慢性病发病范围广、患病人数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病防治逐步由被动问诊向主动自我管理转变,慢性病患者自我防治意识正逐渐提高[1]。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实践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培训和互助监督小组等形式进行自我干预,组织追踪调查和效果评估,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镇江市社区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病例自我管理展开研究,水陆寺巷社区、花巷社区、船院社区分别创建一支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对60例病例进行观察;2020年,双井路社区、东吴社区、丁卯社区分别创建一支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对60例病例进行观察。本研究选取2019年我中心所管5个辖区各两支慢性病管理小组,高血压、糖尿病各一支,每小组10~15例,共120例。女50例,男7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2.9±2.6)岁;疾病类型为2型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
1.2 管理方法
定期组织120例慢性病患者参加自我管理课程,每节课1~2 h,一周1节课,持续观察6周。慢性病自我管理课程主要涉及运动事项、饮食要求、情绪管控、用药知识、如何配合治疗、治病原理和危险因素分析等。先由社区医院医生集中讲解慢性病自我管理注意事项,然后慢性病患者两例一组进行自由交流,分享慢性病管理经验和不足,彼此监督干预,交流时间控制在30 min。
1.3 观察指标
正式开课前先开展问卷调研活动,掌握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基础,课程结束后4个月再次进行问卷调研,观察慢性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比较患者授课前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体质量指数控制情况、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及行为习惯改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授课前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授课前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为33.26%,授课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为89.27%,授课后慢性病知识较授课前明显提高(χ2=37.543,P<0.01)。
2.2 授课前后体质量指数控制比较
授课前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为25例,授课后降至20例,无显著性差异(χ2=0.709,P>0.05)。研究发现,体质量控制主要取决于患者日常饮食和运动,而日常饮食运动与患者周围生活环境相关,因此表明慢性病自我管理中体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2.3 授课前后血糖血压控制率比较
授课前血糖血压控制率为44.63%,授课后血糖血压控制率为77.76%,授课后血糖血压控制率高于授课前(χ2=13.763,P<0.01)。
2.4 授课前后行为习惯改变率比较
清淡饮食、烟酒限制、运动健身等行为习惯改变率授课前为31例,授课后为57例,无显著性差异(χ2=1.508,P>0.05),表明慢性病自我管理中行为习惯控制难度较大,干预效果不显著。
3 结论
研究发现,慢病自我管理课程培训能让患者了解更多慢性病知识,掌握健康保健、合理用药和自我干预技巧,将血压血糖控制安全范围内。而行为习惯及体质量指数是常年与外部环境相互磨合的结果,很难通过短期自我管理培训改变,因此相关指标变化不大,较难控制[2]。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第一,慢病自我管理培训能够增强患者健康保健意识,形成血糖血压自我管理行为,使血糖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国外医学大量研究报告指出健康管理培训有助于血糖血压的自我控制。第二,慢性病患者行为习惯控制难度大,要加强教育培训,持续自我干预,增强对社区医院依从度和配合度,逐步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形成卫生保健意识和健康生活氛围。第三,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与身体素质、学历水平和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社区医护人员的深度参与有助于慢性病患者自我干预,提升慢性病自我管理效果。因此,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医护人员的专业优势,不断扩充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医疗指导团队。
参考文献:
[1]谢瑾,董忠.社區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对自我效能及其血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3):329-331.
[2]姜莹莹,董文兰,毛凡,等.我国六省份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水平及自我效能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8):7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