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拉嗪栓治疗肛窦炎30例
2020-04-28徐晓玉
徐晓玉
【摘要】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栓治疗肛窦炎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5月中医肛肠科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美沙拉嗪栓治疗,对照组应用九华痔疮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栓治疗肛窦炎,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肛窦炎;美沙拉嗪栓;九华痔疮栓
肛窦炎又称为肛隐窝炎,指肛隐窝和肛瓣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大多是由于肛瓣被粪便擦伤后或肛腺分泌受阻引起细菌感染,疾病时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肛窦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肛门部坠胀不适、潮湿、瘙痒,有肛门分泌物,甚至有肛门疼痛。肛窦炎是一种潜在的感染病灶,大约85%的肛门直肠疾病与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而,及时诊断并且合理有效地治疗肛窦炎,对于预防肛肠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美沙拉嗪栓治疗肛窦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5月中医肛肠科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0~76岁,平均38.23岁;病程2个月~1年。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9~80岁,平均35.12岁;病程1个月~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均为门诊病例,符合《中国肛肠病诊疗学》[1]的肛窦炎诊断标准:自觉肛门部不适,伴有排便不尽感、肛门内异物感和肛门下坠感,排便时可感肛门疼痛,排便時疼痛加重,可能在粪便中带有黏液,甚至在排便前有黏液排出,时常粪便中混杂有血迹。可并发有肛乳头肥大,并且肥大的肛乳头从肛门脱出。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美沙拉嗪栓治疗,将栓剂塞入肛门,每次1枚,早晚各1次。对照组应用九华痔疮栓治疗,将栓剂塞入肛门,每次1枚,早晚各1次。两组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1)疗效。(2)治疗后3个月复发情况。(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肛门镜检查肛窦处无充血、红肿,无渗液,肛门指诊肛窦处无硬结,无压痛;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偶尔有肛门坠胀、灼痛感,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窦处轻度水肿、充血;有效:临床症状缓解,肛门镜检查见肛窦处有充血、水肿、糜烂,直肠指诊可触及质地稍硬的突起;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肛门镜检查见肛窦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直肠指诊有明显触痛。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出现直肠刺激症状,随着治疗进展,不适症状逐渐缓解,未影响药物使用。对照组有11例出现腹痛腹泻。两组均未见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肛窦炎是一种常见肛肠疾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2]。在急性炎症期,肛窦炎病理表现以渗出病变为主,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病灶局部出现色红、灼热,炎症充血,渗出物增多,渗出的炎症介质直接刺激局部神经,以及炎性渗出物产生压力压迫,导致局部疼痛。在慢性炎症期,病灶以增生病变为主,由于特殊的局部解剖结构,肛窦炎经常会继发其他肛肠疾病,若炎症反复发作,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肛乳头肥大;若炎症沿着肛周间隙蔓延,可形成肛周脓肿或肛瘘;若炎症侵犯黏膜下层,可影响肛垫组织,影响肛周静脉丛血循环,继而导致痔或者黏膜脱垂;炎症也可导致肛管皮肤脆性增加,在轻微的张力下易撕裂,造成肛裂。综上所述,从病理方向出发,抗炎治疗是肛窦炎治疗的重点。
美沙拉嗪主要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可作用于病变部位,抑制病变部位的炎性递质,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作用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美沙拉嗪在肛窦炎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宝,张燕生.中国肛肠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22.
[2]刘晓,邹龙.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联合蒙脱石散对急性胃肠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16):3318-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