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的3大技巧
2020-04-28文必波
文必波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多见于老年人,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是临床主要治疗方式。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具有应用简便、整体稳定性较好等特点,可有效缓解疼痛。本研究分析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同时对该手术的3大技巧进行探讨。
一、带你认识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较高,常见于老年人群,多为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骨质疏松,或外力摔倒等原因引起。而对于儿童、年轻患者,车祸、坠落伤是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见因素。传统保守治疗通常无法彻底恢复骨折情况,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操作过程中,医生将髓内针固定在患者骨折部位,对骨折区域具有支撑作用,从而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避免出现畸形、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提高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效果。
二、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中进钉点的选择
在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临床应用的历史进程中,进钉点的选择存在些许争议,比如选择进钉点时,大转子、梨状窝到底应该选择哪个?虽然股骨髓内钉的运用中,大转子定点入路、梨状窝入路都比较常见,但进钉点位置不同时,手术操作流程、手术适应证有较多区别。一方面,将梨状窝作为进钉点时,髓内钉位置可以更接近患者股骨的骨髓腔轴线,从而避免因为骨折而出现转子内翻的情况,同时可预防髓内钉插入时可能出现的股骨近端侧壁损伤。但对于肥胖患者,由梨状窝入路时整体手术操作比较困难,需要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内收患肢,将梨状窝彻底暴露出来。另一方面,相对于梨状窝入路,将大转子作为进钉点时,其进钉位置更靠向股骨外侧,大转子自身的骨性结构便于后期手术操作。手术过程中,还能够防止主钉插入时损伤股骨近端,股骨髓内钉的近端设计外偏角通常为4°~6°,所以从大转子处进钉更加适合。具体进钉点需要参考骨折患者实际情况、医生临床经验进行科学的选择。
三、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的3大技巧
为了发挥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价值,需要我们掌握以下3大技巧,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服务。
第一,骨折端错位非常明显,并且复位受阻时的处理技巧。
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中,一些不稳定型、粉碎程度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医生在插入髓内钉时,骨折端复位比较困难,很容易出现骨折端错位情况。虽然可以按照正位片上的轴向对线,对应牵引骨折端口,但侧位片复位依然存在较大阻碍。因此,在治疗中,如大转子骨折部位较大、骨折远端后移、股骨头骨折块迁移时,手术医生会将原有切口延长3 cm,然后使用骨钩对骨折端实施复位处理。将骨钩放置在骨折端前方,朝后按压骨折尖端,同时应用X线拍摄,判断拉钩实际位置。位置确定后,手术医生撬动带有拉钩的手柄,使其产生朝下的压力,以此纠正骨折端。通过上述操作,医生可确保骨折端前侧皮质重建时的持续性,确保骨折端的精确复位,对骨折区域快速愈合同样有着较大帮助。
第二,保障骨折部位近端精准扩髓,预防骨折区域分离、内侧撞击的技巧。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针点的基础上,需要保障髓内钉导针扩髓通道的有序构建。受软组织张力影响,髓内针在进入扩髓通道后,扩髓通道会出现外移的情况,直接阻碍髓内钉的插入,尤其是髋外翻、肥胖患者。因此,为了避免扩髓通道外移,需要注意:(1)在把扩髓钻尖端慢慢地推进转子骨折端内侧时,需要保证位置与大转子尖端一致,而在骨折部位近端扩髓时,则应该用手指轻轻调整钻头位置,确保位置的精确性。在进行该项操作时,手术医生需集中注意力,用手指将扩髓钻尖端放在设定位置后需快速撤离。其二,扩髓过程中,调整髓内钉钻头位置时,应該自外而内地将软钻折弯,预防转子骨折区域软组织将钻头不小心推向外侧,增强软钻本身的反作用力。
第三,使用骨钩处理股骨远端内移、外翻的技巧。
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展开治疗时,若患者骨折后侧骨折块较大,髓内钉导针难度会明显增加,并且导针尖端容易穿出骨折后内侧,引起股骨远端内移、外翻。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尖锥进入髓腔的实际深度,使其顺畅地穿过骨折端、远折端,让髓内钉导针可以尽快通过。之后将骨钩插入小转子,同时向后牵拉小转子,尽量缩小转子间骨折端开口,为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的有效运用打好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可缓解转子间骨折患者疼痛,促进骨折恢复,但在实施手术时,相关手术医生需要掌握以上三个技巧,同时积累手术经验,完善转子间髓内钉固定术方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