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培养思考的力量
2020-04-28
我在和孩子们讲写作时,每每说到“我的着急妈妈”这个作文题,都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似乎所有的妈妈都有一句口头禅:“快点!快点!”快一点起床,快一点吃饭,快一点写作业,快一点睡觉……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唯独在阅读这件事上,书虫希望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不要对孩子说“快点儿”,因为慢读,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让我们体味阅读之乐
孩子的阅读,从妈妈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开始了。那时,我们还不认识字,但是会在脑海中将听到的内容加工成图像,联想与想象由此生发。听着听着,慢慢的,我们能够理解更多的词汇和更复杂的句子了,并且笨拙地试着表达。这是很多教育家都提倡亲子阅读的原因之一。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在听父母读书、与父母一起读书的温馨时光里,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将阅读这件事打上了爱的标签。当阅读与爱画上了等号,孩子就会下意识地主动翻开一本本图书去探寻——这份爱,会一直引导着我们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的读书行为。
所以,书虫想说的是,孩提时代的我们沉浸在爱的海洋里,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而逐渐长大的我们,也不要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驱使下,或在被迫写读书笔记的压力下,强迫自己去阅读。我看到一些报道中写日本、韩国的中小学生一年的读书量有七八十本乃至上百本,相比较下中国孩子一年的读书量少得可怜,云云。且不说孩子读的书是厚是薄,也不说每两三天必看一本书快不快乐,就说用读书的数量来衡量阅读的质量本身就是一件很不科学的事。
我知道有很多孩子会反反复复地去看自己喜欢的那本书,会与好朋友讨论书中的人物,会将书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甚至还会突发奇想亲身体验书中出现的场景……他们花在一本书上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在大人看来很没有效率!但是,这样缓慢阅读的过程却是那么的有趣——还有什么比让孩子体会到阅读之乐更重要的事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在慢读过程中。在体味阅读之乐的同时,孩子完成了对这本书的自我学习和充分解读,并融入了自己的创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自学者!
让我们品尝好书之甜
慢读,是细嚼慢咽,是含英咀华,所以肯定要挑好的来“吃”,才会越“嚼”越香。英国散文家、哲学家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细嚼慢咽。”所以,不要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开始慢读,选择书籍很关键。
如果你刚开始试着慢读,书虫的建议是:
1. 自主阅读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最好选择语言表达丰富的国内书籍。
2. 选择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读者评论的经典书籍。
3. 相对于可能包含过时知识的科学方面的书,文学作品更适合慢读。
4. 充满智慧与磅礴知识的历史类书籍特别适合慢读。
慢读,不是刻意放慢阅读的速度,而是反复阅读、发散阅读、比较阅读:
1. 反复阅读,至少要读3遍,把书中的内容包括细枝末节差不多都记在脑中。
2. 发散阅读,把本书作者的所有作品全部阅读一遍;把作者写作时提到的参考书目浏览一遍。
3. 比较阅读,把与该书主题相近的书籍,特别是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书阅读一遍,比较印证。
4. 再回过头将本书阅读一遍,试着把握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
慢读,最终指向思考与表达。在阅读了这么多遍以后,你肯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
1. 拿出笔记本,按章节写下自己思考的内容,无论是只言片語,还是长篇大论。
2. 试着将自己的感想与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3. 选取书中一个或多个主题,一个或多个人物,参考发散阅读与比较阅读时获得的资料,从不同角度写多篇文章。
慢读一本书,实际上读了N本书,认识的宽度与广度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