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术中对Ⅲ型腹股沟斜疝疝囊采用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的临床观察

2020-04-28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腹疝囊修补术

王 伟

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上海 201501

腹股沟斜疝主要是指患者腹腔内脏器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起,同时向内下、向斜行经过腹股沟管,随后穿过腹股沟浅环,甚至可能进入阴囊,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腹股沟疝类型,其患病率约占腹股沟疝的95%左右。腹股沟斜疝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多样,以腹股沟区可回复性包块为主,通常在行走、站立、劳动或者跑步时出现,用手按压或者平躺后可自行回纳,仅存在轻微牵涉痛及胀痛感[1-3]。若不尽早给予有效治疗,随着疾病继续进展,症状不断加重,疼痛明显,且回纳缓慢,甚至无法完全回纳,可能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经腹腹膜前修补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取得了较高的应用价值[4-6]。处理疝囊的方式较多,如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等,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性,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效处理疝囊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7-8]。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纳入的90例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术中对疝囊分别给予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纳入的90例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其中A组均为男性,年龄25~80岁,平均(52.58±2.16)岁,病程10 d至3年,平均(1.48±0.35)年;B组也均为男性,年龄27~78岁,平均(52.09±2.02)岁,病程12 d至4年,平均(1.70±0.67)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9](1)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且属于单侧,在本院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2)资料完整,中途未退出研究者;(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10](1)存在手术禁忌证者;(2)研究前经检查显示严重感染、器官功能障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3)存在精神方面的疾病、文盲或者沟通障碍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选择全身麻醉,严格遵照规范化手术操作流程实施,其中B组采取完全剥离,从内环游离疝囊,直到整个疝囊完全游离,精索腹壁化6~8 cm,将游离的疝囊放回腹腔中。A组采取横断处理,在距离内环口下端1~2 cm处横断疝囊,并给予精索腹壁化6~8 cm,疝囊横断后在近断端缝合封闭,远端疝囊旷置,同时清除远端疝囊中积液与积血。选择合适的疝修补网片放在游离的腹膜前间隙遮盖耻骨肌孔,妥善固定网片,缝合后关闭腹膜。

1.4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结果,记录手术时长、出血量、腹股沟区积液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d、3 d及1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同时观察血清肿及神经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1.4.1出血量 术中出血量选择称重浸血纱布方式计算,出血量=揩净全部失血后的纱布重量-干纱布重量。

1.4.2VAS评分 0分无痛;>0~3分轻微疼痛,可以忍受;>3~6分疼痛明显并影响睡眠,尚可忍受;>6~10分强烈疼痛感,难以忍受,影响睡眠、食欲、生活等。

1.4.3SF-36评分 主要对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低。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见表1。A组患者手术时长、出血量、腹股沟区积液及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1 d、3 d及1周后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B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1,P=0.016)。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认为疾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腹壁强度减少、腹内压升高等因素相关,腹腔内压一旦升高后,其腹腔中脏器极易经过腹壁的薄弱环节引发疾病[11-1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腹股沟斜疝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尤其是老年人群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因为其机体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加上自身免疫能力及承受能力降低,不仅增加对患者的伤害,同时提升了治疗难度[14-15]。若不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选择有效治疗方案,疾病不断加重,严重者甚至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导致预后较差,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16-17]。

随着微创技术的完善更新,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临床提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效果较好,术中主要通过腹腔入路,具有视野清楚、伤害小、操作空间大及恢复快等特点,成为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手术方式[18],其手术过程的关键在于对疝囊的处理,尤其是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其内环口相对较大,使疝囊处理结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相关报道显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尿潴留、血清肿、疼痛及神经感觉异常等[19]。而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的病程相对而言更长,疝内容物反复回纳后可能增加疝囊、精索粘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腹腔镜下完全剥离疝囊的难度,若给予强行剥离处理,可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长,甚至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性,严重者甚至出现严重感染,直接危及生命安全[20-21]。因此,临床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术中对疝囊的处理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纳入的90例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术中对疝囊分别给予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结果发现,A组患者手术时长、出血量、腹股沟区积液及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1 d、3 d及1周后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B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手术时间较短,可促进病情快速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快速缓解疼痛,防止并发症发生,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分析原因后发现可能是因为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的疝囊与精索接触范围较为广泛,其粘连明显加重,且位置较深。因此,在腹股沟管中操作时暴露情况不佳,可延长疝囊完全剥离时间,增加对患者的伤害,甚至可能牵连精索血管发生出血等损伤。其中血清肿主要是由手术创伤后产生的渗液或者渗血堆积在组织间隙/术后产生的腔隙,最终形成液体团块,通常发生在补片与前腹壁中间,利用超声检查可确诊,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可自行吸收,但其在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若未尽早发现,随着时间延长,可能无法回纳,甚至与组织包裹机化存在一定相关性。神经感觉异常可能是由电凝组织、疝钉或者补片等刺激造成,表现为麻木及触电样疼痛,尽早给予有效干预后可在3 d至2周内缓解[22-23]。

综上所述,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术中对疝囊实施横断处理效果更好,可有效控制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的病情,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可快速降低疼痛,缩短治疗时间,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经腹疝囊修补术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经腹羊膜腔灌注术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效果观察
经腹手术治疗直肠癌临床观察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