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虚拟技术展示“古意”
——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个虚拟展览

2020-04-28李垚辰

艺术品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文/李垚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来注重馆藏品的研究与梳理,注重馆藏品在阐释美术史发展当中的独特价值,以及藏品的传播。如何策划和开展既有美术馆自身特色,又有一定突破意义的长期陈列也是近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直思考的问题。自2012 年起,举办了多期专题性馆藏精品陈列,不断尝试以自有馆藏资源解读美术史专题。同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有着10 年的360 度全景数字展厅制作经验,在网站开辟“数字美术馆”专题板块。2020 年,遭遇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美术馆的线下展览全面停摆,比360 度全景拍摄更进一步的3D 建模渲染的纯虚拟数字展示成为美术馆在特殊时期的新选择和新挑战。

“古意的生成”展览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做出的一个大胆探索和尝试,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于2020 年7 月19 日上线,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第一个全数字化线上虚拟陈列展览,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一、展览选题的思考

近年来,社会上下都认识到血脉之中的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对于传统艺术的欣赏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些年,国内博物馆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投入很大,许多重要机构都举办了多场古代传统绘画的特展或系列展,相关研究也得到有效的推进。但是大家在身边能够随时进入欣赏传统艺术陈列的博物馆、美术馆也并不多,在身边能够欣赏到、接触到传统艺术的机会也实在很少。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艺术抱有热情的大部分观众而言,对传统艺术的认识还依然苍白,许多停留在碎片化的想象之中,犹如“雾里看花”。试想在这样一个钢筋水泥的后现代社会中,专业机构如果没有引导观众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历史发展,了解作品与我们人生和生活的关系,那么他很难走入古人的艺术世界,理解古人作画和读画的乐趣的,当代观众需要有深入浅出的展览作为他理解传统艺术的桥梁。

在当下,观众可能最需要这样的展览:首先是一个长期的陈列,观众可以通过多次的反复观看,逐渐建立对于艺术作品的整体认识;以艺术品出现时间先后为顺序,有一种通识性的展览;可以引领观众体味古人的视角和心境,深入浅出地来欣赏作品;既有一定的常识介绍,解答普通观众在观展中产生的疑惑,同时具备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研究资料支撑专业观众的深入探究。

“古意的生成”线上虚拟陈列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外景

基于以上的观察和思考,此次展览希望以自有馆藏资源为依托,探索美术馆利用自身馆藏策划有独特学术角度的藏品陈列方式,策划一个能够帮助观众建构自己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整体认识的展览。本次展览在2018 年编纂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古代书画卷》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藏品进一步研究、挖掘,将展览策划的视点聚焦于“明清”这一中国书画传统成熟的关键时期。

“崇古”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思想,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关于“古”的特殊哲学。“古意”也是古人对艺术的至高评价,元代赵孟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代表着经典、正统、理想,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画家心目中的“古意”又有所不同。对“古意”的追求在明清时期尤其兴盛,也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艺术探索方向。明朝在文化思想上崇古、复古思想浓重,这股思潮在文学、书法、戏曲、绘画方面影响都很大。这个风气,在清初再度兴起,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强大的文化思潮。正是在对于“古”的追寻和实践之中,出现了明清绘画的繁荣与众多流派和高峰;也正是在明清时期,艺术家对于“古”的追求、整理、积淀和扬弃中,形成了当下我们所认识的中国书画传统的基本面貌。

二、展览内容的组织

展览通过以明清时期书画创作的“崇古”道路为线索,探求明清书画家心中“古意”的内涵,追寻画作中间“古意”的不同生成过程。共展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明清书画精品九十一件(套),从明初院体绘画到清末海派,展品的创作时间跨越五百余年,贯穿整个明清时期。

在展览的具体实施中,首先,展览设置了“古意概念考”板块作为展览的序篇。分三个层次介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古意”的概念和意义,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崇古”的文化根源,所崇敬的“古”指什么,艺术中的“古意”的含义。通过对于传统语境下“古意”概念的梳理,让观众在欣赏作品之前,就有一个对于“古意”的概念的基本认识,便于观众进入展览的语境。

在展览作品板块划分方面,寻找明清美术史发展的最基本特征,以包容度最大、时代特点最鲜明的原则划分展览板块,最终分为“崇古循理”“法古尚意”“化古创新”三个板块,希望通过展览板块的划分,向观众传达明确的时代信息—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古意”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创作特点,为观众观看展览建立最宏观、最粗线条的美术史认识。

『古意的生成』线上虚拟陈列的『古意概念考』板块

第一板块“崇古循理”,主要展示明中期之前的作品。本板块精心挑选了十六件(幅)作品,力求从作品的绘画技法和题材选择上,体现明初绘画追寻宋代理学,“成教化、助人伦”作用的时代特征,主要是院体绘画和浙派作品,比如佚名《耄耋图》、佚名《九人像》、任仁发款《二仙浮海图》、佚名《唐人磨剑图》、佚名《人影像》、佚名《楼阁人物》等院体绘画,林良《古木寒鸦图》、郑文林《二仙图》《女仙图》、张路《放牧图》等浙派绘画。题材包括祥瑞题材、风俗题材、道释题材等。

其中佚名《耄耋图》,为矩形构图,尺幅较大,尚有宋人风格,可能复制自宋代的屏风,三只猫的神态、体型和毛色质感都表达得很生动。是院体花鸟画的代表风格,绘制极为精细、生动。对于这幅作品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意见。1982 年谢稚柳先生对此画大加赞赏,“明朝画,宋不够,好得厉害”。徐邦达先生则以为清代之作。目前画面中的朱文长方印“三河孙氏东瀛珍藏”是年代最早的一枚鉴藏印,此印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崔白名作《双喜图》 中也可见到。“三河孙氏东瀛”指的是明代孙隆(约1530—1609),为明代著名宦官,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又独揽江南织造,万历年间曾斥巨资复建西湖十景。孙隆在江南期间,四处为神宗皇帝搜罗奇珍异宝,鉴藏过很多名画。由此可知中央美术馆藏此幅《耄耋图》应为明万历之前作品,能否到宋还需考证。

第二板块“法古尚意”则主要关注明中期成为画坛主流的以吴门画派为中心的文人绘画。本板块精选十八件作品,展示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明中期之后的文人画面貌。其中展示了沈周、陆治、谢时臣、沈仕、张宏、袁尚统、陈焕、张复、赵左、文伯仁、周之冕、蓝瑛等吴门画派作品或受其影响的名家作品,可以看到其中的传承与发展,绘画样式也更为多样,既有大幅立轴、长卷,又有册页、扇面,可见绘画与文人生活联系之紧密。画作之中更多了文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追求理想中的古人之意。

沈周《云水行窝图》是最知名的作品,此作创作于明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沈周时年七十六岁),为晚年精品。沈周题跋:“执柔丘先生有《云水行窝》,存时尝以图引相托,荏苒不能毕其事。先生观化既久,其主器书来以申初意,遂复此纸。然先生诗道好于预期,今鸣于湖,其吟魂亦当不泯,按图而指之,或出于云水之间也。”文从简赞曰:“此卷之妙莫可形容,惟愿坐卧其下。”薛永年评价此卷:“景物空旷, 画云水扁舟,云气低垂,中锋勾流云,转侧粗笔画烟气,笔墨富有书法意味,层次分明,变化多端,此图从画法到构思,都在沈周作品中别具一格。”而此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幅“图引”,这种特殊的实用型图画形式经陈正宏先生研究,至晚从明代中叶开始在绘画领域里出现,其功效在于为文字性的诗文卷子作图解性的导引;在书画合璧的卷子中,图引的位置处于书卷之前,相当于一般手卷里引首的地位。

第三板块“化古创新”呈现的则是明后期至清朝的绘画面貌。展览选择了相对最有代表性的变形主义、青绿山水、四王、四僧、金陵画派、扬州画派、新安画派、常州画派、清宫廷绘画、海派等画派的五十七件(套)名家作品,展现此时期多元繁盛面貌。

其中展出的龚贤《天半峨眉图》三条屏、丁云鹏《罗汉图》四条屏、袁江《仿宋人山水笔意图》十二条屏都为大幅作品,而以袁江的作品最为突出,此作纵231 厘米,横673 厘米,尺幅巨大。此作是气势磅礴的通景屏,屏风虽经裁割重裱,品相仍堪称完美,是存世袁江作品中的顶级精品。袁江上款“辛酉花朝前三日”,花朝为中国传统花朝节,清代江苏地区花朝节为农历二月十二日,而此画题“花朝前三日”,推测作品为农历二月九日作。通幅以山水为主,人物楼图起点景作用,但刻画极精,一丝不苟,与整个气势上的雄浑相得益彰,也反映出作者晚年严谨的制作态度、深厚的功力和处理大画面的能力,画面极为壮观。

三、虚拟展示中的交互功能思考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美术馆举办展览的最终目的。真实和沉浸感是考察一个展览质量的重要指标。此次展览为线上虚拟陈列,不同于线下实体展览,对于追求真实更是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次展览美术馆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采用3D 建模、贴图渲染的方式,按照美术馆实际展厅的比例进行建模,营造一个仿真的虚拟展示空间。为了给观众以真实而方便的观展效果,在展览的细节考虑上,展览策划团队试图通过增加展览内容的层次,增加更多的交互功能,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观展体验,这种体验更突出线上虚拟展览的独特性和区别于线下实体展览的优势。

明 沈周 云水行窝图 33cm×164cm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首先,充分满足观众的视觉、听觉需求,提供最佳观展体验。作为虚拟展览,真实的沉浸感是最重要的,美术馆希望能让观众感到此次展览像在实体展厅中观展一样自如和舒服。一方面,在展场搭建上,高精度地还原美术馆的原有空间,在展台和画框制作等方面,也力求做到尽量真实。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绘画有一整套的文化,从装裱到展示方式、从题跋到印鉴位置等方面都有讲究,本次展览美术馆精选了参展作品的最高清图片,力求原貌完整展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信息。清晰的画面满足观众品味作品细节的需求。摆脱了线下实体展览中展柜玻璃的隔离和反光对于观赏古画的一些障碍,许多作品放大后绢底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观众可以充分放大作品,欣赏作品细节的精妙,细细品读、体味,可以很好地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

展览还提供了展览厅背景音乐,为每一件作品提供了语音解读导览,并制作了自动观览的导览知识片。还有通过地图、作品列表、搜索等不同方式的观展方法,尽量做到使观众随心所欲地参观展览,突破了线下展览的空间限制。

其次,为观众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作品信息和知识。展览面对的既有普通社会公众也有专业学者和学生,一个有价值的展览一定是要带给观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针对线上虚拟展览可以设置扩展界面的特性,展览的拓展内容不受空间的限制。本次展览力求将作品的相关知识最全面地进行展示。每一件作品都有独立的详情页,不仅列出了藏品的名称、作者、时代、尺寸、材质等最基本信息,还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将款识、题跋、印鉴全部释读,并将画中的款识题跋局部和印鉴的局部的高清图片清晰呈现,这是在线下展览中难以做到的。每一件作品,美术馆都提供了出版记录,并设立作品的作品内容解读和相关研究拓展板块,介绍与作品相关的绘画题材的知识,画作流传经历的考证,画作研究的最新进展,等等。发挥线上展览作为一个小型数据库的作用。

通过方方面面传递知识,可以满足许多观众对于藏品深入了解、研究的需求,提高观者在展览中的获得感。

最后,注重数字虚拟展览所特有的成长性。线上展览相对于实体展览有很多操作上的便利条件,此次展览开放了反馈按钮,搜集观众意见,通过对于观众意见的收集,为展览团队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向,改进展览。美术馆还准备根据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展览内容,使之成为观众真正喜欢,能够有所收获的长期陈列。通过不断建设使展览成为一个可以生长的展览。

猜你喜欢

古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寻找古意的配色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张青简介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寇月朋作品欣赏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