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点景人物的特征与类型
——以“江山如画—12—20 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为例

2020-04-28郭良实

艺术品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访友雅集山水画

文/郭良实

图1 陈枚《山水楼阁图》册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吕焕成《春涧听泉图》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图3 禹之鼎《秋江晚棹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图4 夏圭《雪堂客话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一、点景人物的特征

点景人物是中国山水画极重要的构成要素,往往起到“点题”的关键作用。所谓“点景”就是装点、装饰景致的意思。对城市或园林进行设计时也用这一手法。《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桃花庵花园中多有“点景”,以盆景花木做装饰,称为“花树点景”,以假山、奇石、流水装饰造景称为“山水点景”。①这是设计建造园林的惯用手法。在山水画当中也是如此构图造境。(图1)

关于点景人物的画法,历代画论多有论述。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凡画人物,不可阻挡粗俗,所贵纯雅而幽闲,有隐居傲够之士,与村夫农者渔父牧竖等辈,体状不同。观古之山水中人物,优容闲雅,无有粗恶者,近世所作,往往粗俗不谨,殊失古人之态。”②(图2)这段论述认为,山水当中的人物当以“优容闲雅”为佳,这给山水画点景人物定下了一个基本原则,后世皆以此为准。清人钱杜《松壶画忆》中认为山水中人物要“以士气为贵”③。清人费汉源《山水画式》说:“凡山水间人物点擢者,多真静野朴之风。冠裳简古,气象生动。”④《芥子园画谱》云:“画山水中人物。须清如鹤,望如仙。不可带半点市井气,致为烟霞之玷。”⑤总之,画中塑造的点景人物要气质高雅,衣冠简朴,从容悠闲,不能画为世俗人物之态。(图3)否则会玷污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此外,根据人物身份要画出人物特征,即各自的“体状”。

根据季节时令不同,所绘景物应当符合事物的规律,合乎人情事理。《山水纯全集》中指出:“品四时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广乎人事。春时可以画人物忻悦而舒和,郊游踏青,翠陌秋千,渔唱渡水……夏可画以人物,但于山阴林壑之处,或行旅憩歇,水阁高亭……秋画以人物吹箫玩月、采菱、浣沙、渔笛、捣帛、夜舂、登高……冬画以人物则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僮、骡轴运粮、雪江渡口……”⑥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不同的场景与活动,就是所谓的“明物理,广人事”。(图4)

《芥子园画谱》中指出:“山水中点景人物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势,全要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而看人。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不尔,则山自山,人自人。反不如倪幻霞空山无人之为妙矣。”⑦这段话可谓道出了山水点景人物的关键。点景人物不必太拘泥于细节,但要有“形势”,也就是姿态。人与山水景物之间要有呼应的态势,顾盼生姿,比如琴和月之间要有互相观照倾听意味。(图5)这正如稼轩词所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如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感染力,方能打动观画者,使其情思移入画中。如果山与人各自为体,不相关联,还不如画无人之境。这段表述已经道出山水画点景人物处理的最高法则,即人物与景物在情感上的共通共鸣。最终要达到吸引观者深思入画,想象徜徉于画中的高级境界(图6),也就实现了高妙山水画所具备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基本功能。

唐宋以来,山水画论中除了对点景人物的基本原则加以规定之外,还对山水点景人物刻画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创作指导建议,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云:虽云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特约略耳。若拘此说,假如一尺之山,当作几大人物为是?盖近则坡石树木当大,屋宇人物称之。远则峰峦树木当小,屋宇人物称之。极远不可作人物。墨则远淡近浓,逾远逾淡,不易之论也人物伛偻。山水人物,各有家数。描画者眉目分明,点凿者笔力苍古。必皆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古作可法,切不可以行者、望者、负荷者、鞭策者一例作伛偻之状。⑧

这些理论皆是经验总结,对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性。发展到《集古名公画谱》《芥子园画谱》一类书籍的出现,点景人物已形成视觉范式,可供学习者直接临仿,应用于绘画。《芥子园画谱》中指出:“今将行立坐卧、观听侍从诸式,各举一二。并各标唐宋诗句于上,以见山水中之画人物,犹作文之点题。一幅之题,全从人身上起。古人之画,类有题咏。然说标之诗句,亦不可泥某式为某句。不过偶一举之,以待学者触类旁通耳。”《芥子园画谱》详尽地归纳了点景人物的具体样式,为学习山水画点景人物提供了范本与图式。(图7)深刻影响了清代以来的绘画实践,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不可否认,这种程式化的造型会产生一定弊端,这要借助写生等方式来克服。但是,这也正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例如格律诗、京剧等艺术都是在一定程式之下发展创新的。

二、点景人物的类型

《芥子园画谱》当中对于点景人物的分类十分具体,主要呈现的是人物的瞬间姿态或人物的身份特征,站立坐卧,渔樵耕读,手眼身形皆成一式。我们对“江山如画展”作品当中的点景人物进行考察,进而分类,以人物在绘画中的不同活动与行为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六类,即访友、雅集、游赏、读书、劳作和行旅。

图5 黎简《仿黄蒙山水轴》局部 首博博物馆藏

图6 赵左《华阳仙馆》局部 首博博物馆藏

图7 《芥子园画谱》点景人物图式

图8 文徵明《清秋访友图》吉林省博物院藏

图9 蓝瑛《云壑高逸图》局部 安徽博物院藏

图11 谢时臣《江山胜览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图13 张崟《溪轩雅集图》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1.访友

山水画当中,“访友”主题的绘画数量不在少数。最常见的图式是“携琴访友”一类,这应该与俞伯牙和钟子期一类典故不无关系。此外,最多的就是指出访友季节或地点的画作,如春山访友、秋山访友、溪山访友、水村访友、雪村访友、山村访友、江干访友等。当然,还有点明访友路径或交通方式的,如泛舟访友、踏雪访友、扶杖访友等。

在“江山如画”展当中,文徵明《清秋访友图》(图8)就属于典型的“访友图”。画中描绘两位友人在水边岩石上席地而坐,相对谈天,红衣者为主,相对者为客,近处有童子抱琴,“琴”在这里可让人联想到抚琴、吟唱等活动,也是“知音”的象征。

有的绘画题目并未点出“访友”的主题,但我们不难从画面看出“访友”的事实。如蓝瑛《云壑高逸图》描绘的是一位士人正缓步过桥,前往松下茅庐,与友人相晤的场景。(图9)

《林壑幽深图》是沈周送给著名的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的长卷作品。卷后沈周题诗与款识云:“疏林叶尽秋日晴,与子把手林中行。萧条此地不足枉,贲我一来林壑荣。君今文名将盖代,踪迹所至人争迎。青袍猎猎风满袖,知者重者无公卿。老夫朽惫人所弃,子谓差长加其情。临分日落渺野水,扁舟南鹜迷孤城。弘治甲寅十月廿四日,希哲冒寒遇访,申谢此卷,不足罄怀,沈周。”卷首见有人乘舟将至岸边,岸边水榭中有人临窗眺望,似在等候友人。(图10)随着画卷的展开,可见山环水绕,茂林嘉木,亭阁房舍,桥彴山径相通,人物悠游其间,描绘游玩沿途所见人物景致,卷尾是日落送别,与题诗所述情景基本契合。这无疑是一件比较特别的访友图,动态地展现了整个访友的过程。

当然,有些访友人物还会在一些描绘宏达场景的长卷作品中出现,如谢时臣《江山胜览图》,表现了万里江山的壮美,气象宏阔,画中场景多样,其中亦有亲朋晤坐清谈或策杖访友的情形。(图11)

2.雅集

雅集,也称“雅会”或“文会”,指文人聚集在一起进行诗文书画创作活动。当然与之相随的还可能有饮酒、品茗、抚琴、对弈等。历代最有名的雅集莫过于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当时有王羲之等四十余位士人参与,众人临流赋诗,诗作集解成册,王羲之为之作序,即传唱千古的《兰亭序》。宋元以来又被人们绘成各种形式的“兰亭修禊图”,蔚为大观。宋代时由驸马王诜举办,苏轼等文人参与的西园雅集也是历史上极著名的一次雅集,当时还请李公麟绘制了《西园雅集图》。此后至元明清各朝,皆有知名的雅集活动,如“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

当然,雅集题材绘画多属于人物画,山水只作为背景。如《西园雅集》《杏园雅集》等。从画面来看,明代黄宸《兰亭修禊图》则更像是一件描绘山水园林的作品,人物刻画也算工细,但并不特别突出其形象,远而望之与山水浑然一体。画家着意想把《兰亭序》中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环境表现出来。王羲之在亭下挥毫,其他士人列坐于溪水两岸,神情姿态各异。(图12)这种图式,宋以后流传甚广,不断被演绎。

张崟《溪轩雅集图》远山空蒙,云气缭绕。山下溪水旁巨石磊落,石上是几株苍虬的树木,一株松树的主干横于轩窗之前。透过轩窗可见屋内有人提笔作书画,另一屋有人弈棋,桥上有人携童子抱琴,正赴雅集现场。画中人物虽极小,其衣冠、服饰、行止皆可表明其身份,在整个画面当中,人物和房屋只占了很小的部分。画面上方的大面积的空白,给人无尽的想象,将思绪带入深远的云山之中。(图13)

3.游赏

山水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供人游赏。当然,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卧游,大多是对于观画者而言。在山水画当中,也有许多点景人物在画中优游观景。在传世山水画当中,有不少以“游”字冠名者,有春游、夜游、清游、胜游、卧游、燕游、游骑、游月等。在山水画语境当中,这不仅仅是风光的游览,更是让心灵寻求一种自适的状态。不仅仅是“游目”,更是“游心”,所谓“游目骋怀”“游心太玄”,皆可喻其情状。

仇英《赤壁图》(图14)是一件以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为文本依据的绘画作品。南宋以后,人们乐于将《赤壁图》一类的文学文本转化为视觉图式。仇英《赤壁图》中共绘有五人,苏轼与两位客人,船夫、僮子各一人。苏轼右手上扬,仿佛正在“扣舷而歌”,一客正吹奏排箫(《赤壁赋》原文是洞箫)相和,另一客回头观景,僮子在一旁低头添火烹茶(原文是饮酒,“举酒属客”),船夫划动船桨,把船驶向赤壁之下。画中人在这样的情景之中,完成了超越时空的思考与感悟,实现了生命的高层次体味与升华,而观画者,亦可通过想象进行“神游”。

4.读书

渔、樵、耕、读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情景。相较而言,读书是知识与精神追求,渔、樵、耕则主要是获得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劳动生产活动。因此,我们把读书单列一类,其他三种归为“劳作”。当然,所谓“半耕半读”的情况也是多见的,有的画中人物的身份具有其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上海博物馆收藏沈周《耕读图》题诗云:“两角黄牛一卷书,树根开读晚耕余。凭君莫话功名事,手掩残篇赋子虚。” 显然画中人物是喜爱读书又不慕功名半耕半读的文人。传世绘画当中,以读书为题的还有溪山读书、空山读书、山居读书、水阁读书、松溪读书、深柳读书等。

图14 仇英《赤壁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15 谢时臣《江山胜览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图16 沈周《林壑幽深图》局部 吉林省博物院藏

图17 谢时臣《江山胜览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图18 袁尚统《洞庭风浪图》局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19 华嵒《天山积雪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20 黄向坚《剑川图》局部 吉林省博物院藏

图21 文伯仁《湘潭云暮图》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宋珏《松屋读书图》描绘了一位少年在松屋读书的情景,房屋虽简陋,但也是明窗净几,一少年展卷阅读。屋外是两株奇崛的松树,枝干扶疏,似有环抱屋舍之意。松树在山水画中是常见的树种,象征着高洁的品质,独立的人格。谢时臣《江山胜览图》卷首部分,前庭主人在会客,后院阁楼之上,有少年临窗读书的场景(图15)。沈周《林壑幽深图》也有水阁读书的画面。(图16)

5.劳作

在传世山水画作当中,我们发现画中人物多是高人雅士优游其间,也常见渔夫、樵夫,但极少见农夫。日本学者宫崎法子认为,山水画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游离的场所,能让他们逃离现实片刻。那是一个能让他们放松心灵的地方,是一个他们憧憬的世界。那里容不下作为儒家秩序根基的农民。活在山水世界里的是渔夫、猎人、樵夫,还有隐士。山水画里喜画渔夫的原因或许不仅仅在于渔夫是河流湖泊的附属这一点吧。他们是作为最适合住在山水世界里的人而被选中的。渔夫这一形象可寻根到《楚辞》《庄子》等经典中,不管他们本人是否同意,在士人、知识分子看来,他们就是隐逸的象征,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山水画里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⑩。可见山水画中的渔夫和樵夫的身份具有其复杂性,有的可能是隐士,有的则可能是一位劳动者。当然,垂钓是隐居的理想象征,也可能象征未被发现的人才。⑪谢时臣《江山胜览图》中所绘撒网打鱼的渔夫则更像是以此为生的渔民。(图17)袁尚统《洞庭风浪图》中描绘的是一群渔民在洞庭湖遇到风浪,正在奋力撑船,以保持船身稳定的画面。(图18)

至近现代,画中描绘劳动者的作品就更多了,如傅抱石《延安图》中就有描绘当地农民赶驴车运送物资的场景。钱松嵒《春满太湖图》中远处湖面上是千帆竞发,渔业和船运一派繁荣景象。

6.行旅

行旅,即出行或旅行,也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情景。最著名者莫如范宽《溪山行旅图》,关仝《关山行旅图》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在山水之间显得极为渺小,从时间维度看,人就是过客,绘画只是留下了这一瞬间的景象,我们从行旅图中不难体悟这一点。

图12 黄宸《兰亭修禊图》 局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22 谢时臣《武当霁雪图》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华嵒笔下的牵驼旅人,独自行经天山之下,天地之间一片雪白,孤寂与寒冷如影随形,只有长空一声雁鸣,才打破了荒野的沉寂,孤雁似乎暗示旅客孤独离群的情形,也是画家自身的真实写照。(图19)独行的画面还有黄向坚《剑川图》,图中描绘的是画家本人千里寻亲,攀行于峻岭峭壁之间狭窄山路之上的情景。(图20)

相较而言,骑马乘轿童仆随行的行旅则更为常见。文伯仁《湘潭云暮图》(图21)下方的山路上,有一商队正在赶路,前面二人领路,中间是拖着货物的骡马,后面是押送货物的伙计。迎面走来骑马的官员,有童仆随从。这些人马的出现,使画面顿时热闹了起来。谢时臣《武当霁雪图》(图22)的下部有一队旅客,有骑马的,乘轿的,一行共十余人,大致可以判断是雪后上山观景或朝圣的显贵。

三、结语

点景人物是山水画重要的构成要素,往往起到点题的关键作用。尽管在历代山水画作当中有不少作品属于“无人之境”,但多数的作品都有人物。那些没有画出人物的山水画中也往往有屋舍、孤舟等设施,暗示这是有人迹活动的环境,人只是暂时隐藏起来了。这类作品的画家也多具备“隐逸”的身份,例如黄公望、朱耷、龚贤等。

我们通过对绘画文献的检视可知,历来对山水画点景人物特征有着宽松而明确的法则。那就是重视“气质”,简化细节,以“优容闲雅”为佳,以“士气为贵”。人物行为状貌要合乎其身份、季节与场景。更高一层要求人与山水要相互照应,顾盼生姿,情景交融。人与山水在情感上共通,浑然不分,可以进行思想情感交流。这是山水画论对于“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践行方式。点景人物的这些特征也都可以在历代传世山水画作中得到印证。

考察与分析点景人物的身份和行为,对于我们理解一件绘画作品有重要意义。画家把不同的人物安置在自然山水环境当中,营造出一个个瞬间景象。这时对点景人物身份行为的解读,成为理解这件作品的切入点。让观者的思绪与情感进入这样一个静止的世界,通过想象与移情达到共鸣,或是与朋友抚琴品茗,或在雅集现场挥毫作书,或在山水间徜徉神游,或在无尽的旅途之中跋涉,从而获得“卧游”的乐趣,实现山水画的审美价值。

注释:

猜你喜欢

访友雅集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中访友
《清溪雅集》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戊戌海棠雅集
王安石诗谜
丁酉海棠雅集
胡汉华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