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控股集团的档案范儿
2020-04-27朱新杰
朱新杰
江苏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再次发挥了引领作用。回顾40余年的发展历程,江苏省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在发展全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占据了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18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就已达到55.6%(数据来源:江苏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苏宁控股集团作为江苏民营企业的代表,创立于1990年,在中国和日本拥有两家上市公司,28万名员工,服务全球6亿用户,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三位。秉承“引领产业生态、共创品质生活”的企业使命,苏宁形成以零售为核心,置业、金融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2019年,苏宁易购再次位列《财富》世界500强,并且在201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以2691.81亿元的品牌价值稳居零售业第一位。
苏宁以“百年苏宁,全球共享”为企业愿景,致力于打造百年企业,因此在创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档案工作。苏宁档案工作的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记录了苏宁的发展历程、承载了企业文化基因,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下面就让我们透过档案,解码苏宁。
记录发展传承文化塑造精神
1993年的初夏,南京城上演了一场“小舢板对阵联合舰队”(八大国营商场围攻苏宁)的激战。双方在空调价格上针锋相对,还引发了社会上有关“价格战”“商业竞争”的讨论。
最终,苏宁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化服务”等优势,在与八大国营商场对垒的空调大战中一战成名,书写了“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商战佳话,在行业内传颂。
此后,苏宁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宛如一条鲶鱼将当时南京城里的家电市场搅动得天翻地覆。并于1994年凭借5.6亿元的年销售额荣登全国空调销售榜首。
这一次对垒对苏宁可谓是生死存亡之战,刚刚创立3年的苏宁,不畏强敌,勇于挑战,“一战成名天下知”,从此创新与“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镌刻进苏宁的企业文化中,也刻印在苏宁档案里。
在苏宁的企业展厅、档案服务中心,观者不仅能看到围绕消费市场与服务的全场景零售布局,也可以看到档案工作记录企业历史沿革、融入企业核心文化、服务企业经营发展的清晰脉络,企业档案成为记录、塑造、传承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核心内涵的重要载体。
在企业展厅,你能看到参照照片档案实景复原的首家门店内景、1990年代初期店面销售的影像资料、已经泛黄的财务账册、早期的报广剪报档案、历年的荣誉档案等,这些都是档案在苏宁企业文化建设中实实在在的体现,生动地诉说着企业发展的历程。此外,苏宁档案管理部门还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制作成视频,供全体员工观看、学习,使档案成为传承企业文化的窗口。
夯实基础守正出奇实践创新
2000年,是苏宁转折的一年,它由之前的经营模式全面转向大型综合电器卖场,并实现了连锁发展战略:纵向渗透,立体创新,横向发展,精耕细作。
那一年秋天,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空调大忙”后,于中山陵的一个疗养院召开了一个封闭式会议,在为期10天的会议里,近百名参会人员就批发与连锁展开了大讨论,面对管理层对原有的批发业务依依不舍的局面,一向性格温和的张近东拍案而起,一语定天下:“搞连锁的事就这么定了,不准再议论,谁要是再议论连锁的必要性、可行性,我就‘搞掉谁!”苏宁转型连锁经营的大幕就此拉开。
接着,苏宁宣布要在全国开设1500家家电连锁。随之,质疑声大过苏宁的宣言。回想这饱受争议的一年,张近东很有感慨:“当时我们对连锁都很陌生,2000年提出要在全国开1500家店时,受到了业界诸多的质疑,当时压力真的很大”。
以下这组档案数据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也足以证明苏宁选择连锁模式是正确的——
2001年,苏宁开一家店平均时间40天;
2002年,每20天开一家店;
2006年,不到两天开一家店;
2006年的10月1日,全国52家新店同时开业……
也是这次会议成为苏宁历史上的“遵义会议”,连锁模式的决策,使苏宁一炮打响,从南京走向全国——这次会议决策造就了今天的苏宁,当然,还有未来的苏宁。
苏宁的档案管理实务既与自身营销模式和商业布局相吻合,又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研究并遵从档案专业规范,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融合、优化、演进。
目前,苏宁已形成“集中+分散”的檔案工作模式。一是“总部统管”与“分公司自管”相结合;二是集团层面档案业务统一监管、统一指导与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工程项目档案实体分离相结合,既保持各类型档案的逻辑联系,又兼顾企业财务、人力资源、工程项目的运行规律。并通过制度建设、组织搭建、硬件配套等举措,为这一管理模式的贯彻实施提供基础支持。
业务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探索中孕育而成。为了解决集团公司档案收集工作难开展、难考核的问题,苏宁档案部门于2013年提出了“月度收集日”的工作办法,按公司大小设定工作目标,建立人员考核机制,同时辅以人员培训、岗位认证等措施,提升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水平。该方法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档案收集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大幅提升。
经过多年业务实践,苏宁档案工作依托自主研发的档案管理系统,不断强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顺势于2015年申报并通过了江苏省五星级档案工作规范测评,并且形成了“一个平台,三点创新,整合资源,服务经营”的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一个平台,即自主研发的档案管理系统。既是苏宁档案工作的核心工具,也是实现档案工作覆盖全国、服务全产业的重要推手。
三点创新,即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即打造覆盖全产业、全国的档案队伍,最大化扩展档案工作网络;模式创新即综合档案月度收集、财务档案集中共享工作模式,实现档案工作与集团经营业务协同发展,保障档案全面收集;技术创新即充分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提升档案收集与保管工作效率,助推集团档案管理现代化。
整合资源,即依托档案统一管理平台(SAM系统),实现全产业、全国档案类目及档案资源的集中管理,汇聚海量信息,构建集团档案资源有效整合基础;支持根据类目建立档案主题数据库,贴近集团经营业务发展需求,自动完成档案资源整合,提升档案服务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服务经营主要做法包括:权限开放,目录公开;异地查档,远程利用。
2018年,苏宁以上述工作模式为基础,凭借“创新档案资源整合模式,助推企业高效发展”的案例,荣获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管理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
突破求变智慧升级争当典范
2009年,苏宁开启了互联网转型变革之路。从“沃尔玛+亚马逊”“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一体两翼三云多端”到“智慧零售”,苏宁不断探索零售发展变革的新模式,全方位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同心多圆”的智慧零售生态圈。
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苏宁档案工作也走上了突破求变之路。由苏宁IT团队在2012年完成研发并上线服务的集团档案管理系统(下称SAM系统),成为苏宁档案工作的核心工具。配套出台的苏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了持续推进“实物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向,并以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为目标,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进而向全文检索、知识管理迈进。集团档案管理系统作为苏宁档案创造的第一款产品,在2015年荣获江苏省档案创新优秀科技成果奖。
2015年,苏宁参与了国家档案局“企业制造系统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课题研究项目。作为项目组成员,承接了“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子课题,项目以苏宁易购电子商务平台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平台构成、系统功能、业务场景的全面梳理,归纳整理出电商平台电子文件类型与格式,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电子文件存储格式,归档接口标准、元数据标准等。课题于2018年初顺利通过中央办公厅信息中心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以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管理课题研究和试点为基础,苏宁加速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实践进程。近年来,从初步探索到全面推进,苏宁已实现采购合同、信貸合同、工商与经营证照、员工档案、电子银行回单等多类型电子文件归档,覆盖财务、人事、文书等十余个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量达7457.84万份,约35.97TB。从2016年的228万余份到2019年3500余万份,涨幅达1459.78%。
2019年6月,苏宁发布了《苏宁档案五年发展规划(2019—2023)》。《规划》明确了苏宁档案工作的一大目标、两大原则、三大任务、五大举措,指明了未来档案工作发展方向。
一大目标,打造非公企业档案工作典范;两大原则,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百年苏宁建设服务;三大任务,从传承历史、塑造文化、创造价值三个方面明确苏宁档案工作定位;五大举措,具体落实到执行层面,则需要从硬件升级、软件升级、组织升级、服务升级、技术升级五个维度着手,把握企业特点,强化服务功能,凸显技术优势,聚力推动档案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
2020年,是苏宁第三个十年发展的收官年,也是开启第四个十年发展历程的开局年,苏宁将继续深化推进“科技苏宁、智慧服务”战略,本着“百年苏宁,全球共享”的愿景和“输出能力,链接资源,构筑平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与各领域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市场,打造科技、国际、多元新苏宁。作为档案管理部门,苏宁档案将继续以服务企业经营发展为核心,做好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有深度的档案服务,朝着“打造非公企业档案工作典范”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