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剧表演看大众艺术与审美
2020-04-27温家璇
摘要:大众艺术崛起的今天,艺术创作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使各类艺术作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因此,歌剧作品的创新和发展正不断地贴近现代生活,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关键词:大众艺术 洋戏中唱 传承发扬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逐渐呈现出没落的倾向,与此同时,大众艺术悄然崛起,艺术迎来了“机械复制时代”,大量可以用技术手段或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市场经济盛行的当下,大众艺术的存在是必然的,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是为大众所接受的。在艺术价值方面,它代表的是大部分群众的艺术鉴赏水平,进而改善了文化资源配置方式,使更多人受到艺术的熏陶。
这一点体现在音乐方面是颇为明显的,在留声机、唱片机、收音机、电视、电脑等产品还未出现之前,音乐创作和欣赏方式单调统一,只有少数古代贵族在固定场所聆听音乐,例如剧院、戏院、教堂、戏台等,词曲家的创作和表演艺术家的二次创作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后来,人们走出国门,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冲突、融合,人们开始接受非本民族语言,本国人听本国音乐的状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发生改变,人们开始接受其他民族语言的歌曲,但是接受程度可想而知。作为音乐的一部分,语言用以描述状态,表达内心,抒发情感,人们需要对其语言有一定了解才能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和体验,这不仅是观众要面对的挑战,更是一个演员的重要任务。
意大利作为美声的发源地,意大利语为世界创造了许多歌剧以及艺术歌曲等声乐的艺术珍品,当然还有其他印欧语系语言作品,这些作品历经时间考验而不失光泽,堪称世界声乐艺术之瑰宝。出于对其的向往,作为一个声乐学习者,自然少不了接触欧洲声乐作品,而我们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语言关,相比演唱本民族语言歌曲,我们演唱外文便需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在语言、语音、语调以及字词句意、字对字译意上面,在能够流利使用语言,并且深刻了解歌曲含义之后,再加上旋律,以情帶声,情声相融才能准确表达作曲家的创作内容,完整地呈现精彩的演出。
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歌剧院将歌剧演绎为现代版本,原本远离人们生活的中世纪生活,摇身一变成了熟悉的场景和服装道具,一下就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更加感同身受。同时,也不乏许多语言学家、音乐家为了传播传统美声,将歌剧原文翻译为本国语言再进行演唱,这样无疑可以使演唱者更快速地了解词义和句意,了解创作者的表现内容,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表达。作为观众,众人心中阳春白雪的西方歌剧开始走下神坛,观众对这样的“高雅艺术”不再敬而远之,无论是笑料还是伤感,观众都能做出最及时的反应,相应地也能引起台上演员的共鸣,使其呈现更加真实的演出。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先生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追求,也为此做出长时间的付出,并取得许多成就。她在20世纪就已经携中央歌剧院众多声乐家一起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蝴蝶夫人》《卡门》等多部中文版歌剧,这些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媒体舆论的一致好评,可谓蜚声中外。她随后提出的“洋戏中唱”更是引起了世界上其他音乐家的广泛共鸣,她自己介绍这一观点时提到,[1]法国歌剧《卡门》于1875年在巴黎首演,其后的60年里,就先后被译成24种文字在35个国家演出。20世纪60年代,郑小瑛在苏联指挥的意大利歌剧《托斯卡》就是用俄语演唱的。90年代,郑小瑛也多次赴芬兰指挥用芬兰语演唱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先生鲐背,却仍挥洒执棒,钻研于“洋戏中唱”,我们感慨于先生的精力之充沛,同时也可窥见音乐赋予先生的巨大力量,究其根源,她在歌剧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乃是必然,一开始就奠定了她造诣的,是她简单又宏大的初心——创作中国人能看、想看、爱看的歌剧。
一个演员应该明白,在一场演出里,观众不仅是演出的受众群体,同时也是演出的参与者,大众得到了听觉视觉的享受,也给予了演员正面的刺激,演员和观众之间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也是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意识到,艺术是人类的艺术,艺术由人类创作,为人类欣赏,若只是濯濯然独立于世而无人问津,着实不堪称为艺术。艺术的创作者更加应该将创作大众喜闻乐见、为大众欣然接受的艺术作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向往。
身为华夏子孙,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理应肩负的责任,应不断使其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审美意识形态。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身在中华这片文化沃土的我们更要守护好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国人的文化生活,提升大众的艺术涵养,进一步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郑小瑛.歌剧应有“洋戏中唱”[N].音乐周报,2019-07-31(A13).
(作者简介:温家璇,女,本科,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