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维吾尔族赛乃姆舞蹈的风格特征
2020-04-27张绍雯
摘要:赛乃姆舞蹈是维吾尔族舞蹈的重要代表之一,自由灵活的表演形式使其深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在地域广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使得各地区赛乃姆的舞蹈风格各具特色。
关键词:维吾尔族 赛乃姆 风格特征
一、赛乃姆舞蹈的形成因素
(一)地理环境因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域辽阔。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维吾尔族舞蹈风格。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了丝绸之路,使新疆地区变成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新疆地区由于“三山夹两盆”的地理封闭,交通不便,使得各区域人民联系活动较少,从而也促成了多种风格的赛乃姆舞蹈发展。
(二)历史文化因素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泛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又被称为赛兰木。有书籍记载赛兰木本指地名,之后人们将当地的舞蹈也称之为赛兰木,当赛兰木人迁入新疆地区时,将他们的舞蹈文化与当地舞蹈元素相融合,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赛乃姆。例如赛乃姆舞蹈中的旋轉技巧、柔软的腰功在赛兰木代表性舞蹈“胡旋舞”和“柘枝舞”中都可窥见其动作原型。
(三)社会因素
维吾尔族赛乃姆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在辛苦劳作或是开心时,男女老少都会不自觉地舞动起来,他们将生活中的动作融合到舞蹈中,用舞蹈来缓解疲劳或是表达他们的情感,也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重大聚会、礼节庆典时,赛乃姆更是典礼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不同地区赛乃姆的风格特征
由于维吾尔族地域广阔,使得每个地区的赛乃姆舞蹈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所以人们在前面加上不同的地域名来作区分,这里以东疆地区的哈密赛乃姆、南疆地区的喀什赛乃姆、北疆地区的伊犁赛乃姆为例来进行比较。
(一)东疆赛乃姆
东疆地区以哈密赛乃姆为代表。因受汉族和蒙古族文化影响较多,哈密赛乃姆的节奏比较缓慢,其中还留存了一些少见的节拍。常见的基本体态有:上身直立含蓄,腰部左右摆动或下侧腰,下身要有颤的律动。舞姿动作较为端庄稳重,手腕的变化较少,手势大多呈半握拳状,上肢动作较为收敛,眼睛看向下方,脚下单步动作较多。做动作时强调轻与柔,给人以典雅、沉稳的感觉。哈密赛乃姆舞台演出形式大多以爱情题材为主,由男女演员共同完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音乐节奏缓慢,表现内容主要是男生对女生的追求,赞美之情,体现男女恋爱初期羞涩、纯洁的爱情;第二部分不但音乐节奏加快, 还加入了老艺人的哼唱歌谣,男生为女生献上鲜花,将氛围引至第一个高潮;第三部分音乐节奏再次加快,将整体氛围推至最高潮,男女舞者一起邀请观众形成圆形共舞,高唱欢呼。将哈密人们的热情、善良、淳朴的性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南疆赛乃姆
南疆地区以喀什赛乃姆为代表。其肢体动作比较细腻,特别是头部、手腕以及手指,颈部灵活,上肢动作多变,例如:饶腕、提腕、绕手等。脚下步伐轻快,流动步伐较多,例如:跺步、磨卡步等。舞姿的变化极其丰富,形成了细腻柔情的风格韵味,整体呈现出昂首挺拔的体态特征。喀什地区的赛乃姆强调舞蹈的自娱性,表演时大家自行围成圆圈,伴奏者在一旁用手鼓或者大盘子边唱边伴奏,舞者在中间跳舞,人数不等,男女老少皆可随着音乐节奏表演出自己擅长的舞姿,形式多样。
(三)北疆赛乃姆
北疆地区以伊犁赛乃姆为代表,伊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以哈萨克族人口较多,而维吾尔族人口主要是从南疆地区迁移过来的,因此,伊犁赛乃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哈萨克族文化影响,南疆人民带过来的赛乃姆舞蹈与本土舞蹈相融合,形成了洒脱、豪放的北疆赛乃姆舞蹈风格。由于北疆地区较为寒冷,人们穿着比较厚重,下肢动作比较少,步伐单一,动作幅度较小,以上肢动作为主,肩部动作较多,例如:抖肩、提压肩等。与其他赛乃姆舞蹈风格最大的区别就是:动作舒缓,步伐轻盈,小腿迅速抬起、落地时轻巧,腕部的左右绕动从额头稍高处转换,在转换的瞬间肩部加以细腻、干脆的前后扭动。表演时多为即兴表演,没有特定的组合形式,舞蹈动作时常不一样,同时又善于用眼神交流,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也体现出赛乃姆生动、活泼的特点。
三、结语
维吾尔族赛乃姆舞蹈动作源于生活,结合本民族特色又借鉴其他优秀舞蹈精华发展而成。舞蹈形式变化多样,每一种形式有着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更是以突出民族特色为显著特征。我们要善于发现少数民族舞蹈的内在美,更要重视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爱云.中国民族民间维吾尔族舞蹈(第一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阿曼古丽·牙生.论维吾尔赛乃姆[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01).
[3]汤颖.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内涵及教学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张绍雯,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