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郑执《仙症》中的艺术隐喻

2020-04-27冯麒如

参花(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象征

摘要:80后东北作家郑执凭借《仙症》获得2018年“匿名作家计划”首奖。作品凭借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直接峻厉的笔触以及精巧的故事内容获得评委毕飞宇、格非与苏童的赞赏和肯定。《仙症》以一位“精神病患者”王战团为中心,站在作者少年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带有东北魔幻现实主义的家庭故事。作品艺术气息浓厚,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充满了象征隐喻,这些独特的隐喻元素为作品整体框架搭建与内涵展现提供了结点。

关键词:《仙症》 郑执 艺术隐喻 象征 东北文学

一、“疯”的抗争与自由

王战团的发疯经历了两个重要节点,第一次是当兵时半夜说错梦话被处罚之后;第二次是退役后焊战斗机翼时忘记戴面罩,火星呲进眼睛导致胡言乱语。但直接导致他疯的原因则是三天三夜的禁闭和初恋的自杀。

虽然王战团在某些时候会做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但他却依然保有理智和思考。下棋如有神、为女儿谈婚事以及修理天线等又似乎证明他是个正常人,这就不禁使人怀疑“疯”的真实性。从“我奶说,不疯了,好人儿一个,大夫说的。”“大姑说,看了就是真有病,不看就不一定有病”“发病十五年后,我大姑才第一次领王战团正经看了一次大夫,大夫说,可治可不治疗”等能看出,没有任何一处确认王战团是个疯子。结合他与“我”的多次对话可以看出,王战团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很多行为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精神超越年代的人。文章中他曾经站在房顶将大葱背在身后作为翅膀,从屋顶一跃而起。“疯”象征着王战团的苦闷悲哀,用沉默对抗的压抑终被蓬勃的个性冲破,他将现实无法承受的苦闷投射到幻想中以此获得自由和他追寻的远方。这“远方”就是“海”,在他的故事里有潜艇,为儿女起名为“海洋”和“海鸥”。王战团热爱自由浩瀚,但他的行为被人解读为“疯”并将他从精神与行为上合理囚禁。

二、“刺猬”是什么?

作品开篇以一个奇特的场景吸引读者——王战团指挥刺猬过马路,同时引出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意向:刺猬。文中赵老师给王战团治病时,采取的是东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请“出马仙”(传说狐狸、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是充满灵气能通人语的动物,可以修炼成仙)。而“我”和王战团吃了刺猬肉被训斥、审判。这几处的刺猬是以赵老师和家人为代表的,企图强行入侵王战团精神世界的外部干预力量。以刺猬为媒介,所谓的“正常人”开始对王战团展开合情合理的生理和心理折磨。

作品中“我”和王战团的关系隐喻了心理概念上的“刺猬效应”,即想要彼此靠近抱团取暖,为了以免互相刺伤,必须保持适当距离。这也就是王战团与“我”的相处模式。“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并且愿意与他交流的人,从王战团的角度来看两个人是平等的朋友。可“我”虽然是他孤独灵魂的倾诉对象,但同时王战团也与“我”保持着安全距离,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不被世界理解后所衍生出的防御心理行为。

三、一生的“灰”

“一辈子就是顺杆儿往上爬,爬到顶那天,你就是尖儿了。我卡在节骨眼儿了,全是灰。”这段作品中最有张力和内涵的对话传达了王战团的生活状态——不上不下。乍一看这句是在讲人要积极向上,追求更高地位更多财富,成为人上人,但通读全文,“人尖儿”指的却是死亡。王战团给死去儿子烧纸时说,“海洋啊,你爬到头,成仙了。”堵住他的灰尘是各种现实阻碍的集合体,包括先前苦痛的直接回忆,也包括家庭对他的精神冷漠和心理折磨。

“蒙灰”是一个常出现的意向场景,可理解为遮掩与逃避。“赵老师做了一场法事,套间里外撒尽五斤香灰,房子的西南角钻了一个细长的洞,拇指粗,直接通到楼体外。”第一次洒香灰后,每次敬神都会有香灰出现,这是家人试图蒙蔽王战团的体现,但那个“洞”似乎又代表他是无法被完全蒙蔽完全操纵的,最终这“不上不下”的生活出路还是只能他自己寻找。拜神的自我欺骗被吃刺猬打破,王战团和“我”准备面对真相。“我”在赵老师的法术下吐出刺猬肉,紧接着“一袋香灰从我的头顶飞撒而下,我整个人被笼罩在尘雾中,如释重负”。这里的灰仿佛是净化作者因食仙肉而堕落的灵魂。但自从“我”跪在白三爷牌位前那一刻开始也象征着屈从,在巨大外部压力面前只能回归大多数人的正常。

作品以“疯”为主线,串以“刺猬”与“灰”展示了一场瑰丽的精神抗争故事。“我”与法国女友的对话隐喻了中国东北特有的乡土情结,是非文化影响圈内的人理解不了的,寄托了逝去的东北特色记忆。作品节奏在结尾伴随着“审判”与“忏悔”,以一阵风结束。“许多年后,当我站在凡尔赛皇宫里,和斯里兰卡的一片无名海滩上,两阵相似的风吹过,我清楚,从此我再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这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始如出一辙,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成环形,如同马孔多镇的布恩迪亚家族一样,王战团和“我”儿时的东北记忆也将烟消云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80后東北作家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冯麒如,女,本科在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象征
刍议影片《斗牛》中的荒诞审美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