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怕”
2020-04-27游宇明
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懼”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本文入选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文章有删减)
游宇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700万字,作品已连续20年进入全国性权威文学年选。
意林:文章入选中考现代文阅读后,是否会把入选作为创作方向?
游宇明:我想不会。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灵魂的旅行,灵魂走到哪里,写作就跟到哪里。我的文章进入中考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数十次了,我对这些很有平常心。在我看来,入中考题也好,进各种教材也罢,都是读者的一种选择,而不应成为作家创作时的考量。作家应该奉行“好作品主义”,其余的则不宜想太多。
意林:您认为文章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是什么?
游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人变得特别趋利,屡屡逾越操守和规则的红线,不知敬畏,此文抓住一个“怕”字做文章,读者也许觉得我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意林: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您发表的文章,请问您如何选择写作素材?
游宇明:作家选择怎样的写作素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视野,一是兴趣。视野指的是他看到了什么,兴趣指的是他喜欢什么。我是农村出身,又常常旅游,所以写乡村、山水、人生感触的东西很多。我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任教,上课之余酷爱读书,因此,我的作品有相当数量的历史随笔、杂文。一句话,写作必须写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显出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