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观察

2020-04-27宫秀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7期
关键词:评量入院心肌梗死

宫秀丽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21)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主要是冠状血管持续闭塞导致供血不足引起,该疾病发病紧急且进展快,是临床患者也死亡的常见原因[1]。院前急救是一种高效的心肌梗死救治措施。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由于疼痛及濒死感等往往会出现恐惧、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压力,严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早期的心理干预对于院前急救的心肌梗死患者可通过心理疏通与排解,平和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效果。我院通过分析95例院前急救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护理方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SAS、SDS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SAS、SDS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入院时各指标相比较▲P<0.05;与对照组出院时各指标相比较,△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9年3月在院前急救治疗的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已实施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47例经常规护理患者,男23例,女24例,年龄范围45~68岁,平均年龄为(55±8.3)岁;观察组:48例经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24例,女24例,年龄范围46~72岁,平均年龄为(56±8.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标准[2]。②患者心电图等化验检查病历资料完整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甲亢或伴有肺、脑等器官严重病变患者。②长期失眠或伴有精神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院前心肌梗死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院前急救常规护理,包括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辅助医师进行输液及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等,辅助摆放体位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疾病的特点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经过专业心理培训的护士的早期心理干预,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个体化评价并心理护理帮助:积极主动关心患者身体情况,态度温和,言语亲切。积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使患者不安情绪缓解,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并取得配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取得家属及患者的信任,保证院前急救顺利高效,使患者家属在救治过程保持冷静,使救治医师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保持清晰有序。取得患者信任后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避免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冠状血管进一步收缩加重缺血,同时避免周围嘈杂环境刺激,避免悲观消极等情绪产生,对于惊吓或悲伤过度患者通过心理干预积极进行纠正与帮助,通过介绍疾病加强患者对心肌梗死认识,鼓励患者将自己的不舒服、焦虑等倾诉出来,并协助寻求合适的解决方式,减轻患者思想压力,建立患者对抗疾病信心,保持清醒乐观的心理状态,治疗后进行规范的健康指导,在患者入院病情稳定及出院时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收集患者入院病情稳定时即出院时两次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测验结果,评估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效果。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各包含20各项目,每项1~4级评分,粗分共80分,标准分=粗分×1.25,分数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SDS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SAS、SDS指标均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SAS、SDS指标对比对照组降低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是心内科主要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患者逐年增多,该病的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院前急救可通过急早的救治措施中断梗死范围增大,对患者治疗后功能恢复作用显著[4]。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出现心绞痛、濒死感等巨大痛苦,这使得许多患者对于疾病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及治疗过程表现为悲观等态度,这不仅增加了患者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更使得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大大降低,早期的心理干预治疗至关重要。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通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指导输液服药等治疗,保证了患者治疗过程中救治步骤准确,患者病情变化可及时得以发现并早期治疗,但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疾病救治同时忽略了心理性因素对于心肌梗死的诱发风险[5]。早期给予院前急救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发病时痛苦,增强患者治疗过程中舒适感,患者心理压力降低,对该疾病的认识更加透彻,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疾病进展快,患者患病后短时间难以接受,加上发病时的剧烈疼痛、濒死感等,使患者在救助过程及后续治疗中心理打击难以恢复。另外,消除患者疼痛,减少患者不安、焦虑等情绪可降低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心率升快、血压升高等加重心肌梗死症状的因素。消除紧张等情绪也可以消除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诱因。通过有效的心理沟通,使患者对抗疾病自信心提升,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等情绪,患者心情愉悦,提高心脏供血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患者住院依从性增高,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显著升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及时排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压力,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院前急救及住院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对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患者及时排解,提高了住院治疗帮助,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所依托,保障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另外患者治愈后以一种积极心态面对生活,防止再次梗阻风险,避免了因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入院时SAS、SDS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SAS、SDS指标均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SAS(35.36±6.48)、SDS(44.01±5.89)指标对比对照组(42.23±7.38)、(48.69±6.51)降低显著,P<0.05。

综上所述,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院前急救心肌梗死患者后期焦虑及抑郁评分,减少患者治疗后再次梗阻发病风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愈后生活质量,是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有效的一种护理方式。

猜你喜欢

评量入院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融合式适应体育评量调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