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验用于乙型肝炎诊治的效果评价

2020-04-27葛旭峰陈小冬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7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功能机体

葛旭峰 陈小冬*

(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乙型肝炎是因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脏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腹部疼痛、恶心、乏力、呕吐、肝脏外皮肤处存在疼痛感等症状,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体温升高、黄疸等症状。乙型肝炎患者感染后会对肝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也会诱发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极大威胁[1]。因此,对乙型肝炎患者开展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准确反映机体肝功能损伤情况,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诊疗具有指导家价值。为了进一步验证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纳入研究组,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血清病原与肝功能检查确诊,其中将轻型慢性乙型肝炎者32例纳入A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1.64±3.67)岁;将重型乙型肝炎28例纳入B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3.67±4.39)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2.77±4.94)岁;三组入选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3组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5 mL的静脉血作为检查样本,采集过程均保证处于无菌环境,然后进行离心处理,速度为3000 r/min,时间为10 min,取上层血清放置于装有抗凝液的试管内,放置于-20 ℃的环境内备用。

1.2.2 检验方法: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首先应用免疫比浊法对受检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IgA、IgG、IgM三项,于血清样本中加入羊抗人IgA抗体、IgG抗体以及IgM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评定三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然后应用重氮比色法对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测定。选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受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TPA)进行测定。所有检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规范进行,并做好空间质控工作。

1.2.3 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确诊后均给予抗病毒治疗,选用干扰素、酸类似物、核苷等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者也需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期间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保证休息时间充足,避免饮酒。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给予密切观察,定期检查患者的肝功能与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

1.3 判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与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改善,且趋于正常范围,且HBV DNA转阴,HbeAg转阴时评价为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检验结果均未改善甚至恶化评价为无效[2-3]。免疫球蛋白的正常范围为IgA:0.7~3.3 g/L,IgM:0.5~2.1 g/L,IgG:8.0~16.0 g/L。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并用(±s)描述,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并用(%)描述,P<0.05时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3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研究组中B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A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中A组与B组的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和表2。

2.2 研究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较:经治疗后,60例研究组患者中治疗效果评价为有效者47例,无效者13例,比较结果显示,评价为有效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与TBIL检测结果相比于无效者均明显降低,有效者的TPA检测值高于无效者,两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 讨 论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s)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s)

表2 A、B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s)

表2 A、B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s)

表3 不同疗效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比较(±s)

表3 不同疗效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比较(±s)

我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乙型病毒携带者人数已经超过1亿,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发病率约为2000万人,是现今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点防范内容。慢性乙型肝炎相比于急性乙型肝炎而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治疗难度较大,危险性高、复发率高。慢性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与血液、唾液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不仅可诱发肝炎,导致肝细胞出现炎症、纤维化、坏死等病变,也会损伤其他脏腑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学者分析,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密切关系,一旦患上乙型肝炎,会损伤肝脏组织,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也会出现肝硬化,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极大威胁。因此,乙型肝炎的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

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HBV病毒数量增加,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加剧,易使机体B淋巴细胞出现功能亢进,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导致免疫功能指标出现异常,其中免疫球蛋白作为反应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中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免疫球蛋白与机体较为类似,是四肽链分子的一种,具有抗体活性,可结合抗原,发挥免疫效应,对免疫应答也可发挥介导作用。免疫球蛋白在机体血清中包括IgA、IgG及IgM三类,分工与特点各不相同,一旦机体受到外界病毒细菌侵袭,上述三类蛋白的合成数量会大幅增加。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会长时间处于炎性反应环境,肝细胞内病毒抗原持续存在,使得IgA、IgG及IgM蛋白水平明显增加,且上述三类免疫球蛋白可结合病毒相应抗原,形成一种常见的免疫机制,因此,开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证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低呈现明显相关性,即患者的肝功能损伤越严重,IgA、IgG及IgM等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结果越高,提示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具有指导作用。有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疾病进展过程中肝脏中的Kupffer细胞的功能会出现障碍,使得机体肠道吸收的抗原与自身抗原无法得到有效清除,导致机体内自身抗原、外源性抗原、抗体增多,从而使得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IgA、IgG及IgM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A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低于研究B组(P<0.05);结果提示,相比于健康人群而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IgA、IgG及IgM三项蛋白水平大幅提升,而相比于轻度乙型肝炎患者,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IgA、IgG及IgM三项蛋白水平的提升幅度更大。因此,临床可通过血清免疫蛋白检测结果对患者是否患有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诊断,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轻重判断也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该研究可知,以健康人群作为参照,比较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蛋白水平,可见乙型肝炎患者不论病情轻重均检出免疫球蛋白异常升高,而在异常方面比较,轻度乙型肝炎患者的IgA、IgG与IgM检测结果低于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因此,血清免疫球蛋白不仅可作为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也可作为严重程度判断指标,对医师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实验室依据。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疗时,在临床检测过程中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应深入检查,以免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血清球蛋白水平,对病情分型进行确定,科学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以保证最终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时,会出现机体血清总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直接胆红素水平与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相关研究证实,肝功能损伤与凝血酶原时间(PTA)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PTA减少,感功能损伤程度会加重。PTA可参与机体肝脏维生素合成活动,对患者肝脏功能及受损情况可清晰反映。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重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PTA检测值均明显降低。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有效抗病毒治疗后,治疗有效者的IgA、IgG及IgM三项蛋白水平与TBIL水平相比与治疗无效者均明显降低,而治疗有效者的PTA明显高于无效者;结果提示,治疗后明显好转的乙型肝炎患者由于肝脏功能有所好转,PTA大幅提升,所以临床治疗效果判断时,若患者的IgA、IgG、IgM、TBIL水平明显降低,且PTA升高时则可判断为治疗效果有效,反之则无效。因此,动态监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可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临床效果评估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判断两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直接反应乙肝患者的肝细胞损伤程度,同时结合血清总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时间可对患者功能损伤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因此,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为临床乙型肝炎诊疗工作提供准确科学依据,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肝功能机体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邓俊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