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免疫缺陷病毒患者肺隐球菌病的CT 表现

2020-04-27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变型球菌胸膜

卢 蕾 陈 佳

原发性肺部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常见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器官移植、白血病、肝炎等免疫紊乱患者[1]。但是近年来发生于免疫正常宿主的隐球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多[2],这是由于新生隐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土壤及禽类粪便中,其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致病途径为隐球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到达肺泡引起PC[3-4],感染后多数健康人可自愈,肺局部病变进展缓慢,但当抵抗力减弱时,新生隐球菌可经血液循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工作中对于PC 的诊断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如合格标本不易获取、导致危重患者难以承受有创性检查,感染通常呈双重或复合感染,从而难以判断感染的主次,实验室检查又有一定时效性等,综上所述增加了PC 诊断的困难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 例非免疫缺陷病毒(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PC 患者的CT 图像及临床资料,总结患者肺部CT 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 年12 月至2019 年7 月期间,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8 例非AIDS 的PC 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2 例,年龄18~81 岁,中位年龄42 岁。28 例患者中46%(13 例)有非特异性肺部或全身症状,最常见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背痛。无肺部症状患者有15 例,其中大部分因体检肺部CT 发现,仅3 例因便秘、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入院发现。除上述3 例外其余患者无其他基础疾病,也未接受长期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28 例患者均无养鸟史、无明确鸟粪、土壤、发霉物品等相关接触史。

二、检查方法

1.确诊方法及病原学检查:28 例病理标本中7 例来自穿刺活检,16 例来自纤维支气管镜活检,5 例来自手术切除。所有组织学标本结合形态学及特殊染色来确诊。如碘酸雪夫(Pas)、黏液卡红(Mc)及Grocott 六胺银(GMS)等组织化学染色。

2.影像检查方法:所有本院患者采用MDCT 行胸部扫描,其中9 例行16 层CT 扫描(GE,Light Speed 16),10 例行64 层CT 扫描(GE,Light Speed Vct),9 例行双源CT 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先进,吸气后屏气状态扫描,扫描范围由肺尖至肺底。扫描数据均以层厚1 mm、间隔1 mm 重建,螺距分别为1.75、0.984、1.2。28 例患者中胸部平扫共17 例、增强扫描4 例,平扫加增强扫描7 例。对比增强方案为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总量80 ~100 ml(300 mg/ml),经前臂静脉以注射流率2.5~3 ml/s 由高压注射器注射后,延迟40~45 s 扫描全胸。

三、CT 表现分析

由2 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CT 图像资料,包括病灶分型(肿块/结节型、实变型、混合型)、分布、病灶中心距胸膜的距离、支气管征、与胸膜关系、晕征。根据强金伟等[5]研究CT 空气支气管征可分为五型:Ⅰ型为支气管到达结节突然截断;Ⅱ型为支气管进入结节后锥状中断;Ⅲ型为支气管进入结节后仍通畅;Ⅳ型及Ⅴ型分别为支气管紧贴结节边缘走形,形态正常,或受压移位。

结 果

一、病灶分布

28 例患者中,双肺分布有3 例,单肺分布有24 例,其中左肺上叶分布7 例,左肺下叶分布7 例,右肺上叶分布3 例,右肺中叶分布4 例,右肺下叶分布4 例。

二、病灶按形态可分为肿块/结节型、肺实变型、混合型及CT 表现

1.肿块/结节型CT 表现:此型病变共16 例,见图1,占所有病例的57%,其中孤立型结节病灶10 例,孤立性团块样病灶1 例,多发结节5 例,共有周围晕征8 例(图1A、1B),且多分布于近心侧;肿块/结节型病变多位于肺外野,所有病例中有13 例分布于胸膜下区,占81%,2 例以条索影与胸膜相连,占13%;病灶中心距胸膜的距离均在2 cm 以内。16 例病灶中,6 例有分叶现象,4 例边界清楚,12 例边界不清,1 例可见毛刺征。所有病灶直径均在3 cm 以内,其中10 例病灶直径<2 cm,6 例>2 cm;仅有8 例行肺增强扫描,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所有病例中有12 例支气管进入结节后仍通畅,CT空气支气管征根据强金伟等[5]研究分型为Ⅲ型,少数支气管轻度扩张。

2.肺实变型CT 表现:此型病变共有8 例,占所有病例的29%。单肺叶内病灶5 例,多发病灶3 例,其中1 例为双肺叶多处分布。CT 表现为局限于1 个肺叶的楔形或不规则片状的密度增高影,实变密度较高,边界较清晰。病灶宽基底与胸膜相连,尖端指向肺门。部分实变病灶内可形成坏死空洞(图2A、2B)。所有病例中见周围晕征6 例,且多分布于近心侧。此型病变仅1 例患者行CT 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占13%。8 例病变中有5 例支气管自然通过病灶,可以将其看作Ⅲ型支气管(图2A、2B),占63%,2 例支气管稍受压变窄,呈V 型支气管,占25%,其余1 例与支气管显示不清。合并胸腔积液的有3 例。

3.混合型CT 表现:此型共4 例,占所有病例14%,5 例病例上下肺均受累,双肺分布有3 例。CT 表现为结节、实变及磨玻璃影混合存在,病变内见Ⅲ型空气支气管3 例,晕征4 例(图3A、3B),空洞2 例,肺外周分布为主有4 例,合并胸腔积液1 例。

图1 男,45 岁,肺部CT 高分辨扫描提示右肺下叶可见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较大者大小约1.9 cm×2.6 cm,边缘可见分叶及毛刺,箭头所示周围晕征

图2 男,79 岁,肺部CT 平扫提示右下肺有片状密度增高影,其内可见空洞形成,箭头所示Ⅲ型空气支气管征

图3 男,41 岁,肺部CT 平扫加增强扫描提示双肺存在多发结节状、团片状、磨玻璃样影,较大者大小约为6.7 cm×3.8 cm,箭头所示可见周围晕征

讨 论

非AIDS 患者PC 的男女发病率近2∶1[6-7],发病年龄为17~80 岁,好发约40~60 岁,平均年龄50 岁左右[6-7]。本组男:女约1.33∶1,平均年龄42 岁,提示非AIDS 患者PC 更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本组仅有3 例分别有便秘、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所有患者均无与鸟类密切接触史,与文献报道一致[6,8]。非AIDS 患者PC 最常见临床症状是呼吸系统感染表现,但常不明显,与影像学表现不符,常于体检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7,9]。

非AIDS 患者PC 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肺内孤立性/多发结节及肿块(70%以上)[6,10],本组研究发现非AIDS 患者PC 以肺肿块/结节型多见(57%),且以单发最多见(62%),其次是肺实变型(29%),混合型(约14%)。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据文献[7]报道常见于免疫受损的患者,本研究中仅见合并胸腔积液4 例,未见淋巴结增大。非AIDS 患者PC 可无明显肺叶分布性或可能以肺下叶略多见,病灶通常位于胸膜下。本组非AIDS 患者PC 主要表现为单侧肺累及、以下肺及肺外周带分布为主。且病灶中心距胸膜均在2 厘米以内。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可能与其呼吸道吸入性感染途径有关。非AIDS 患者PC 病灶表现为肺肿块/结节型时,形态可规则或不规则,病灶边缘可清晰或有毛刺。本组研究发现21%病灶有分叶,毛刺征少见(约4%)。空气支气管征是其表现为肺肿块/结节时的常见CT 表现(75%),病灶与支气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Ⅲ型。周围肺组织内出现晕征也是其重要的CT表现,本组研究发现的肺肿块/结节周围可见晕征(50%),病理上是PC 肉芽肿周围的巨细胞及富含蛋白质的炎性渗出液[11]。通过更细致的CT 检查技术,如薄层CT、最小密度投影技术有助于发现肿块/结节周围的轻微晕征。非AIDS 患者PC 行CT 增强检查时多呈不均匀强化,无特异性。

除表现为肿块/结节外,PC 还可表现为肺实变型、混合型。本组研究发现非AIDS 患者PC 的实变型(8 例)呈楔形或三角形沿支气管分布,即以胸膜为宽基底,尖端指向肺门。混合型4 例,其中Ⅲ型支气管3 例,晕征4 例。鉴别诊断,PC主要与肺癌、肺炎、结核相鉴别,单发结节/肿块型PC 需与肺癌鉴别,后者好发于老年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病灶肺门侧可见支气管堵塞或狭窄,无晕征,靠近胸膜的病灶可侵犯胸膜,破坏邻近骨质结构,增强扫描多为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容易出现同侧胸腔积液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肺癌常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而单发结节/肿块型PC 有晕征,且病灶内支气管多通畅。多发性PC 需与肺转移瘤鉴别,PC 的病灶多位于胸膜下肺外周带区,边缘不光滑,有小毛刺,形态不一,而多发性肺转移瘤的结节边缘多光滑,随机分布。PC表现为实变型时与肺炎容易混淆,后者临床感染症状较重,短期抗感染后病灶明显吸收减少,而PC 经抗感染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进一步加重。与结核相比较,PC 好发于下叶,靠近胸膜下分布,病灶内不出现钙化,周围肺组织出现近心侧晕征,而肺结核多见于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周围肺组织易出现纤维索条及钙化等“卫星病灶”,肺门淋巴结也可出现钙化或环形强化,临床PPD 试验强阳性。

综上所述,PC 的CT 表现随宿主免疫状态具有多样性,非AIDS 患者肺PC 病灶以肿块/结节型多见。病灶位于肺外周带、胸膜下区,病灶中心距胸膜均在2 厘米以内、病灶近心侧出现晕征、以及病灶内Ⅲ型空气支气管征有一定提示意义,病理穿刺活检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猜你喜欢

变型球菌胸膜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变型数独7月挑战赛
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变型数独3月挑战赛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临床检验科普之你不知道的肠球菌
超声诊断乳腺癌胸膜转移1例
简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