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疫情“大考”补齐应急管理短板

2020-04-26谢晶仁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考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谢晶仁

庚子新春前后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迅速蔓延,成为一起揪心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对各地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带来挑战。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不仅是基于当前疫情防控作出的重要部署,同时也是对建设更加完善、系统、规范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出的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同时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亟待补齐

应急管理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应对灾害事故的特殊管理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的、独特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强调应急管理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特殊重要性,多次组织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多次就如何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决策部署,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科学应对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坚强保证。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党中央及时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在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下,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不遗余力地调配优势医疗资源,实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全力控制疫情。国家派出工作组指导各地制定完善病例诊治、应急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采样检测等技术方案,确保抗疫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几万名医护人员迅速从全国各地启程支援湖北;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检测试剂等紧缺医疗物资在全国各地夜以继日地加班赶制送往疫情重点地区;全国各地海关开辟应急绿色通道,确保应急物资火速入境;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健康的高度负责,彰显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在疫情应对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也暴露出短板和不足,在预防预警、先期处置、应急能力和应急物资储备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一是应急准备不够充分。应急准备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为迅速、科学、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但在这次疫情危机发生时,有的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分析和研判不够到位,缺乏可预见性,在疫情信息的发布和防控工作方面存在一些“盲点”;加上深度治理不到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精准监测不够,一些响应和处置工作明显滞后。二是应急物资调度管理不顺畅。重大疫情发生之后,医疗应急物资保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由于应急管理建设相对滞后,审批环节过于复杂,致使这次疫情中也存在医疗应急物资的快速调运配送效率不高的问题,资源共享和应急征用補偿机制有待健全。三是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应急能力是人的一种能力,属于潜意识。在抗疫斗争中,有的基层干部缺乏应急管理的基本素养和专门培训,面对疫情既有反应过度、手忙脚乱的现象,也有反应迟缓、顾此失彼的问题。加上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有待提升,全社会协同应对机制有待健全。

着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前除了要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还要结合这次疫情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善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的效能,下大力气优化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加强风险研判。应急管理基础在预防,功夫在平时。应急管理工作以准确防范风险、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核心。一要强化风险意识。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二要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做好风险种类和风险链综合监测,提高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三要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应急处置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完善和落实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注重信息支撑。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域,可以为快速采集情报、传递信息、辅助决策和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奠定良好基础。在这次疫情危机应对中,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对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监测统计提供了重要支持。对此,我们要加强网络通信互联互通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共用。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点,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规范应急处置行为,运用大数据发现系统性问题,着力提升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

提高救援能力。救援能力体现应急救援队伍的战斗力,也体现政府的执行力。这次疫情暴露出一线防疫和医护人员存在短缺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一是要建设一支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要加强应急救援国家队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二是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三是要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机制。加强救援队伍指挥机制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家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

强化物资保障。这次疫情危机发生后,医疗防护物资短缺一时成为防控工作的焦点、难点、痛点,凸显了医疗物资储备制度的不足,迫切需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此外,应急物资的调派发放也相当重要,要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扩大社会参与。坚持群众路线,是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全社会协同分工,各战线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构建了人人参与的防控格局,迸发出共同战“疫”的磅礴力量。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是“全灾种、大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救援覆盖面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支撑。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梳理整合资源,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应急救援、实施款物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同时要注重演练、加强培训、加强应急教育,提高参与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大考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地铁资产管理体系运行评估研究
基于ERP系统构建协同化的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
“珠江”荣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