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机会
2020-04-26张宇豪
张宇豪
疫情笼罩下的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各国进出口贸易、外资引进、金融市场、产业供应链面临更大下行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自2月中下旬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海外发酵并爆发。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2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255.39万例,累计死亡17.63万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一些国家的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美国方面,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2日6时30分左右,美国累计确诊82.01万例,死亡4.42万例。欧洲方面,当地时间21日,西班牙累计确诊20.42万例,是全球第2个确诊病例数超20万的国家,累计死亡2.13万例;意大利累计确诊18.40万例,死亡2.46万例;法国累计确诊11.73万例,死亡2.08万例;德国累计确诊14.83万例,死亡病例5033例。亚洲方面,据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统计,截至北京时间4月21日21时15分,日本累计确诊1.15万例,累计死亡281例。
全球疫情爆发之下,各国经济纷纷停摆,是否会走向大萧条?
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将萎缩3.0%。据IMF的预测,202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长将萎缩6.1%,其中美国预计下跌5.9个百分点,欧元区预计下跌7.5个百分点,日本预计下跌5.2个百分点。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分析认为,此次流行病危机造成的2020年与2021年全球GDP的累计损失可能达到9万亿美元左右。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前副总裁朱民也直言,这一次的危机的情况比2008年要严重得多。因为2008年只是一个金融危机,金融不好影响到了总需求。而新冠肺炎疫情则给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侧面带来了冲击,其对经济的影响是远远超过2008年的。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虽然美国、欧元区等国家都已经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但这些经济刺激措施要产生效果尚需时日。可以说,疫情笼罩下的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各国进出口贸易、外资引进、金融市场、产业供应链面临更大下行压力,3月以来,尽管面临保经济方面的困难,全球逾90国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以日本为例,日本智库东京商工调查日前发布报告称,日本上市公司预计将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损失近17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场疫情已导致供应链中断、各地实施旅行禁令,政府要求关闭一些业务运营。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之下,全球供给与需求同步按下暂停键。朱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总供应链的影响冲击很大,这是这次疫情影响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是一个金融危机,它是一个地球危机。
对于中国而言,光大证券认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冲击,但在三个方面也可能存在投资机会。
一是进口替代。如果美欧日等经济体休克,国内企业替代海外产能形成补空缺的机遇,可关注汽车等交运设备、化学化工、医药医疗设备、航空航天以及农产品领域等行业。
二是国内产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欧美等经济体浪费了中国创造的战“疫”窗口期,导致中外在战“疫”、复工等方面出现了一个季度的时间差,中国部分在全球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可能存在提升全球市场份额的机会,可关注化工产品、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以及机械、汽车和医疗设备等制造业。
三是全球供给减少引发必需品的涨价。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各国对食品、医药等必需品需求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若疫情使供给端受到冲击或部分国家限制出口,可能存在涨价逻辑,可关注农产品和原料药。
全球产业链主角
中信证券表示,近期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显著好转,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疫情对国民经济生产的扰动逐渐消退,但接踵而来的是海外疫情的加速蔓延与发酵。如果说国内疫情导致需求回落和供给受限使得在全球产业链上的部分国家和行业受到外溢冲击,那么海外疫情的爆发对于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网格核心的中国而言,或将使得国民经济和各行业生产经营遭受“二次伤害”。
产业链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规模效应。产业链是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基于专业分工和供需关系形成的生产和销售动态网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产业演化和分工愈加精细,产业链逐渐发挥相关优势: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长期交易,由此建立的信誉机制和信赖关系有效降低了与生产相关的成本水平。二是产业链有助于提升和实现上下游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效应。企业处于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形成专业化分工,使其更容易在各种生产领域实现创新,同时提升生产效率以形成规模效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了从全球产业链配角到主角的“中国式”飞跃。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点。按照联合国工业体系分类以及《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涉及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超过220种的工业产品产量占据全球第一。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WDI)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从外贸结构看,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在2001年加入WTO前后,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50%,进口超过40%,但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转型,向全球产业链更高端的环节转变,中国产成品出口和进口比重逐渐上升,目前已经超过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外贸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贸易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9%升至2014年的12.3%。从内部结构来看,同期显著上升的有化学制品、办公及通讯设备、自动化产品、纺织和服装,说明中国的产成品生产在全球都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从全球和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的角度看,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编制的“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结果显示,如果综合考虑贸易、资本和技术三个方面,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指数从2000年的0.4增至2017年1.2,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2007年达到最大的0.9,到2017年下滑到0.6。这正是所谓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下降,而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在上升”,这也侧面反映出,得益于不断提升的生产能力和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國被全球依赖的程度正逐渐加深。
华创证券的研报也显示,从全球贸易的角度看,中国大陆出口占全球出口贸易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3.9%提升至2018年的12.8%,如以中国大陆主要出口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两项看,其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19.2%。
从总量意义下的增加值贸易情况来看,供给的视角下,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供应链中枢,并已经成为了亚洲的绝对产业链中心,取代了2000年时日本在亚洲的中心地位,而在需求的视角下中国大陆的中心性要小得多。
需求视角下,美国对全球产业链需求端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小于2000年,而中国大陆的作用仍在提升,处在美国的去中心化和中国大陆在亚洲的中心化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因此,华创证券认为,从总量的角度看,对中国大陆而言,全球贸易的负面冲击主要体现为需求冲击而非供给冲击。
疫情冲击逻辑链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4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国家和地区数已达185个。疫情蔓延之下,全球经济几近停摆,短期经济增速的断崖式下跌已不可避免。经济的停摆令各国政府及人民都处于焦灼之中,期望早日重启复苏经济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全球还没有看到拐点出现,经过3月以来全球各国相继“封国”“封城”等严格的防疫隔离措施,疫情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一定的新增病例减缓趋势,总体来看,全球疫情仍处于爆发阶段。
中信证券表示,疫情冲击欧美主要经济体,通过产业链对中国外贸和生产的影响不可小觑。目前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前十大国家依次为:意大利、伊朗、西班牙、德国、韩国、法国、美国、瑞士、英国与荷兰。上述十国2018年GDP总量占到全球的29.3%,贸易总额占到2018年全球的37.2%。对于中国外贸而言,上述疫情国2019年对中国进口和出口总量分别占中国对外出口和进口总值的34%和26%,其中,中国是韩国、伊朗和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国盛证券也认为,当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外疫情的爆发,通过影响上游的供给以及下游的需求而传导至国内,对经济产生冲击。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也正是与中国贸易关系最为紧密的地区——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的出口占比分别达到了16.8%、17.2%、5.7%和4.4%;中国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的进口占比分别达到了5.9%、13.3%、8.3%、8.4%以及5.8%。
光大证券认为,疫情对海外生产造成的冲击将逐步体现。结合中国的经验,疫情初期所造成的封锁和人员隔离,复工推迟导致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对于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可能主要是供给冲击。
中国国内1-2月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滑13.5%,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下降17.7%,显示出推迟复工给工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冲击。而且在1-2月海外疫情尚未发生的情况下,国内1-2月出口金额同比下滑17.2%,下降幅度远高于进口金额,同样显示出疫情在影响正常供给之后,也会将负面影响传导到出口业务之上。
从欧美的PMI景气度指标看,由于其隔离措施采取时点相对较晚,而且初期执行并不如中国严格,因此3月份的欧美制造业PMI以及美国PMI的新出口订单仅出现小幅度的下滑,仍未完全体现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从3月已率先采取严格隔离措施的韩国看,3月出口企业景气度指标已出现大幅下滑,跌至近两年的最低点,韩国4月前10天出口同比下滑18.6%。
光大证券表示,根据中国与韩国的经验,以及欧美已出现的景气度下滑的迹象看,因疫情受损严重的欧美乃至新兴国家未来都将陆续面临劳动力供应受阻问题,甚至经济活动出现休克,将对全球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力度的直接冲击。
中信证券表示,海外疫情的加重料将从出口和进口两个链条分别对中国产业链产生影响。国内疫情好转有助于重启国内生产,但全球产业链既有结构稳定且成熟,仅产业链上单一环节的恢复是难以完成生产闭环。海外疫情爆发使得外需被动萎缩,疫情国对中国中间品和最终品的需求减少,同时中国难以通过进口获得中间品完成生产。因此,海外疫情对进口和出口具有双向影响,这两个链条相互交织,或出现负反馈的螺旋式上升,继而冲击全球的生产供需格局。
链条一:外需的被动萎缩导致中国出口受限。中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国,大部分年份中净出口对GDP仍为正向影响。近期,众多疫情国逐步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被动削弱了中国的海外进口需求。
中信证券从上述主要疫情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分类来评估疫情影响,其2019年对中国进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为34%,美国和韩国占比最高。从进口项目分类来看,除伊朗和英国以外,“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件”和“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几乎是主要疫情国从中国进口额占比最大的两个分项,各项均占比超过10%,其中韩国从中国进口电机电气类产品的金额占到其总进口额的33%。
中信证券根据国际投入产出表测算疫情国生产消耗来自于中国的中间品占中国总产出的比重(伊朗的相关数据并不包含在国际投入产出表中),结果显示,在除伊朗外的9个主要疫情国中,占国内对应行业总产出最高的是家具及其他制造,比重为5.51%,其次为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产品,比重为5.43%。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更能体现出两国之间由于真实需求所发生的贸易往来关系,即使疫情继续蔓延,考虑到占比最大的家具行业也仅有5.5%左右,那么对于中国生产出口中间品的行业而言,造成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链条二:海外供给下降冲击国内生产。中国外贸结构较此前持续优化,但货物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仍占比约40%,特别是来料和进料加工的比重较高,需要通过进口中间品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疫情导致海外国家生产受限,出口中间品受到影响。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单纯从外贸角度而言,占中国进口比重最大的疫情国依次为韩国(8.36%)和美国(5.91%);从进口行业分类来看,中国从疫情国进口金额占总进口额最大的依次为“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和“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
中信证券同样采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生产消耗来自于疫情国的中间品占中国投入的比重。结果显示,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产品作为中间消耗品被中国从上述九国进口的比重最高,为3%,其次为其他交通工具,为2.1%。
对于哪些行业可能面临全球产业链暂停带来的供给冲击,华创证券认为要考虑到各行业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三个维度:行业的投入要素中来自海外进口的比例;进口投入要素的来源是集中于某几个经济体的,还是相对分散的;产业链全球分工形态,产业链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短期内进行产业链重组的难度,上游产业如各类原材料的加工业虽然不乏依赖进口程度较高的,但供应链条简单,可替代性相对较强,而电子计算机机械电气设备等供应链条复杂,产业链重组难度高。
依据上述维度,华创证券对中国大陆制造业对全球的依赖度进行了细分,结果显示,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生产对全球产业链的依赖程度是最为突出的,16%投入品来自进口,且进口投入品45%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三国;焦炭及成品油、基本金属、非金属矿物等行业主要依托大宗商品,产业链形态相对简单,主要进口来源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纺服皮革和其他运输设备行业的投入品来自进口的比例并不大,但进口来源国是比较集中的,结合产业链的复杂性,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其他运输设备、化工和机动车辆是对全球产业链依赖程度次于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的行业。
中信证券还以全球为视角、采用底线思维的方式,对海外疫情对中国生产和外贸的潜在冲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此,中信证券进行了三种假设分析。
假设一——外需部分减少:受疫情影响,海外国家生产全部中断,从中国进口的中间消耗品为0,进口最终消费品无影响。中国各行业总产出中,被海外国家作为中间品使用占比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14.3%)、家具(11.4%)和电器设备(10.1%),也就是说,如果海外没有任何进口中间品需求,第二产业各行业全年的出口规模和生产量将同比例线性下降0.2%-14.4%。
假设二——外需全面消失:海外疫情国向中国进口的中间品和最终品均为0。根据投入产出的重构结果,不管是中间品还是消费品,机电产品、家具、电器设备和纺织服装始终是海外国家较为依赖中国的大类产品。特别是家具行业,中国总產出的53%都被海外当作中间品或最终消费品,机电产品占比为35%,纺织占23%。
假设三——内部供给短缺:受疫情影响,海外国家向中国出口中间品为0。海外疫情影响中国产业链的另一条路径是冲击中国进口海外中间品。为方便测算增加值,中信证券假定由于进口海外中间品减少导致国内生产总投入的减少,总产出出现同比例减少。中国进口中间品占国内总投入比重最大的为焦炭及石油加工业(14.6%),其次为机电产品(13.2%)。
静态极端情景假设下,预计对单季工业增加值的拖累不会超过3个百分点,但产业间的联动或产生放大效应。假定产出减少与对应行业增加值的变动为同比例,且年内四个季度下降比重相同,分别采用算术平均和以国内产出为权重计算的加权平均值,结果显示海外疫情影响下一季度的工业生产,那么第二产业增加值将在不同假设情况下分别减少1.2%(国内出口中间品为0,算术平均)、1.1%(国内出口中间品为0,加权平均)、2.6%(国内出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均为0,算术平均)、2.4%(国内出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均为0,加权平均)、1.3%(国内进口中间品为0,算术平均)和1.4%(国内进口中间品为0,加权平均)。
中信证券提醒,上述测算仅聚焦于单一链条,即从外贸部门影响到国内生产部门,然而实际情况要相对复杂,国内上下游产业和产业间会产生协同效应,放大这种单一效应。
产业链迁移加速?
当前,市场担心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外商直接投资撤离、产业链搬迁出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日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称,美国政府应允许企业,将从中国迁回美国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在当年进行100%的“费用化处理”。同时,日本也准备拿出2200亿日元的预算,支持日本企业将重点产业链从中国迁回到日本本土。
那么,疫情会加速产业链搬迁吗?
中信证券表示,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是经过长期以来市场自我寻找供给与需求所形成,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绝对地位,因此预料短期冲击是不会明显撼动全球产业链的既有结构,也就是说大概率不会发生显著的国内产业外移和国外产业环节内迁的现象。
虽然从数据和经验上可以得出中国部分产业实际上出现转移至全球其他地区的现象,部分生产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可能正在从中国境内离开。但中信证券认为,此次疫情并不会作为产业转移的加速因子。发生产业转移一般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生产成本。虽然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从土地资源的角度而言,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力价格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对一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很多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内部转移,并非大规模的海外转移,全球产业链的既有结构未发生改变。
二是对产业链外部冲击的长期化可能促使产业链环节出现转移。例如两国发生潜在长期化的贸易摩擦。如,20世纪80年代美日经贸摩擦,导致日本部分产业外移至东亚其他地区,也是造成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之一。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不断增大,虽然达成了第一阶段文本协议,但摩擦的长期化特点实质上仍然存在,产业链转移或因此加速。
三是市场需求变化诱发产业转移。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诱发产业链上其他环节向本土市场梯度转移,并且对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国家而言,这一诱发作用体现为由低到高的梯度转移,从而有利于承接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本土市场规模具备一定的在位优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主要承接以低端嵌入全球价值中低端生产环节,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会进一步诱发其承接的产业链生产环节由中低端向高端靠拢。
中信证券表示,总体而言,虽然不能否定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相关因素已经使得产业链环节双向转移开始出现,但此次疫情并不符合上述三个推动产业转移的因素特点,因此,短期产业转移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邢自强也认为,产业链布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层面的商业理性决定,而这次全球新冠大衰退,实际上短期内更可能放慢企业界自贸易摩擦以来的产业链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是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接近两年才能恢复元气,回到2019年疫情之前的GDP水平;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则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反而更可能延期;
二是以TMT产业链为例,不少在多国都有布局的龙头企业,经历了本轮疫情“中国先进先出”,但海外工厂则正身处蔓延的第二波,何时受控则仍难料。中国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向跨国公司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一个半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 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三条投资主线
光大证券表示,海外疫情毋庸置疑将对各领域的全球需求产生一定冲击,进而影响国内出口企业的盈利,以及全球的正常贸易活动,尤其是海外营收占比较高的行业可能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大(占比超过20%的有电子、家电、交通运输和基础化工)。
但是在看到负面影响的同时,光大证券认为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以后也将使部分细分行业从中受益,进而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归纳起来,海外疫情冲击主要带来三条投资主线:进口替代,国内产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以及部分必需品受益全球供给减少带来的涨价。
第一条投资主线:进口替代。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新冠肺炎,隔离与限制人的聚集也将对各经济体的生产端产生不容忽视的冲击。因此,如果海外经济休克,对于中国供应链的安全或将形成挑战,但也有可能成為国内部分行业对海外产能形成替代的机遇。
光大证券认为,中国大陆进口方面的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仅有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澳大利亚的疫情得到了较好的遏制,欧盟和美国两大重要经济体仍处于疫情发展的高峰期,可作为替代进口产品的重点关注区域。
首先是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如果欧盟经济休克,对于中国而言存在较大供给缺口的主要是汽车等交运设备、化工产品、医药医疗设备、航天器等工业制成品。如果美国经济休克,对于中国而言主要的供给缺口集中在农产品和矿产等初级产业方面,其次是航空航天、医药医疗设备、化工等工业制成品。如果日本经济休克,对中国的主要供给缺口是在电子设备、汽车和化工产品,同时医疗设备和工业机械等领域也存在较大缺口。此外,巴西和俄罗斯对中国逆差较大的主要是农产品、矿物和燃油等初级产业。
从国内补缺口的能力看,基础的资源品更多取决于自然禀赋,短期内难以通过国内自给实现补缺,因此光大证券认为可关注汽车等交运设备、化学化工、医药医疗设备、航空航天以及农产品领域的补空缺可能,部分国内上市公司可通过扩大产能而受益。
以汽车行业为例,光大证券表示,海外疫情的爆发,对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短期影响有限,但会加速全球车企布局国内市场,本土化零部件企业将会受益其产业链布局过程,尤其是具备强研发能力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有望长期受益。
长城证券也表示,中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威胁到进口零部件的供应安全,部分主机厂或将在国内寻找替代供应商,加大本土化采购力度,加快产业链向国内转移的速度。
汽车零部件进口替代趋势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崛起以及长期的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使得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与外资、合资零部件企业的差距大幅缩小,替代能力明显增强;与合资、外资零部件公司相比,国产零部件具有高性价比和能提供快速响应服务的优势。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乐观情况下,海外疫情有望在二季度内得到有效控制,则海外全年汽车销量预计下滑在10%以内,二季度购车需求可能将延迟至三、四季度释放。中性情况下,海外疫情在三季度及之后才可能好转,则海外汽车全年销量有可能下滑10%-25%。悲观情况下,海外疫情将持续到四季度,则海外汽车全年销量可能下滑25%以上。
中信证券表示,在中性和悲观情况下,海外零部件供应商的供给将面临严重冲击;国内疫情有望进一步得到控制,零部件企业供给稳定向好。因此,疫情的持续将促使全球整车厂订单向中国供应商转移,有望加速中国零部件的全球替代。
第二条投资主线是国内产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的提升。光大证券表示,这条主线是从全球出口竞争方面考虑的,由于中国疫情已基本被控制,工业生产正在有序恢复,而海外国家浪费了中国创造的战“疫”窗口期,导致中外在战“疫”、复工等方面出现了一个季度的时间差。
目前,海外国家正处于抗疫的艰难时期,且防疫效率明显低于中国,工业生产和出口在二季度可能继续受较大影响。在此期间,中国原有部分在全球具备一定竞争力,但面对欧美国家激烈竞争的领域,可能存在提升全球市场份额的契机。
通过测算全球主要出口贸易大国(出口金额在全球占比1%以上的国家,累计贡献全球83%的出口金额)在各细分行业的出口份额,可发现97个HS二级分类行业中,欧盟出口份额最高的领域高达74个。光大证券认为,中国有望提升全球份额的领域可能存在于具有一定的全球竞争力、出口份额占比中等的非必需消费品领域。
光大证券根据上述思路进行梳理,并尽量选择有对应上市公司的领域,化工产品(有机化学品、肥料、杂项化学产品)、金属材料(钢铁、铜、铝)、非金属材料(水泥、造纸和塑料)以及部分制造业(工业机械、汽车、光学和医疗设备)可能从中受益。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工业生产恢复领先于海外,但海外需求可能也将同步出现萎缩,因此在考虑行业是否受益还需要结合细分子领域的全球需求变化进行分析。
其中,原料药与维生素是两个受益比较明显的行业。
目前,中国和印度已经在全球原料药供应中占重要地位,二者合计约占全球规范市场供应规模的21%,如果考虑非规范市场以及价格因素,供应量的规模应该更大。
东方证券表示,目前来看,印度疫情并不乐观,且印度已经开始禁止部分原料药的对外出口。如果印度疫情进一步扩散,可能会对全球原料药的供应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结构上来看,印度原料药约70%为化学制药,且多集中在特色原料药领域,从生产端来看,印度规范市场出口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为几家大药企,如Sun Pharma、 Aurobindo Pharma、Lupin 等,若疫情爆发导致印度药企停产,或对全球特色原料药供应造成巨大冲击。
如果印度疫情导致全球原料药行业的供给产生一定的缺口,东方证券认为中国最有能力承接相关产能。一方面,印度原料药市场本身就对中国有较大依赖,约70%的上游原料进口于中国,且从产品结构上来看,中国原料药产品结构与印度十分類似,在抗感染、心血管等领域可弥补需求缺口;另一方面,中国原料药产能充足。2018年,中国原料药出口金额已经达到300亿美元,且中国仍有一大部分原料药用于自用,所以,中国原料药企业有能力承接印度原料药的产能。
东方证券同时认为,中国当下处于原料药产业链的最上游,其附加价值也相对较低,处于“体量不小,但大而不强”的状态。在疫情的影响下,对中国原料药可能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有望加快向高端市场出口的速度;加快向CDMO领域的转型,从而向更国际化、更高价值链的方向延伸。
而国内政策,也将加速了中国原料药的升级转型。随着一致性评价以及带量采购在中国的实施,药品销售环节的附加价值大大降低,未来仿制药行业的竞争,更取决于企业的成本情况以及品种数量,而原料药企业本身在成本以及品种储备等方面便具备先天的优势,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企业,走在了向制剂领域转型的路上,未来有望进入快速的成长阶段。
国盛证券表示,中国在全球主要化工产品供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疫情下终端需求的减弱势必会对出口造成较大压力。但维生素行业却是一个特例,疫情背景下有望迎来一轮较长时间的景气周期。
从供给端来看,维生素行业整体呈现高度垄断的状态,疫情可能将影响海外企业的正常生产,例如VA、VE、VD3欧洲产能占比较大,未来国外疫情持续扩散将冲击欧洲产能,供需矛盾加剧下有望继续推升产品价格。
国盛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全球VA供给中国占比约50%,欧洲占比约50%,VE全球供给中国占比约60%,欧洲占比约40%,VD3全球供给中国占比约70%,欧洲占比约30%,维生素行业中这三个细分产品受欧洲供给影响最大,如果欧洲疫情持续扩散,欧洲产能将受到冲击,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未来产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涨。历史上,VE最高价曾达到25万元/吨(现价7.5万元/吨),VA最高价为150万元/吨(现价55万元/吨),VD3最高价为65万元/吨(现价50万元/吨)。
需求端来看,维生素行业下游需求刚性,无替代产品,且成本占下游比重低,整体需求仍快速增长。目前维生素行业从生产商到贸易商,再到终端饲料厂库存普遍较低,行业整体处于补库存周期;国内猪肉价格高位,政府大力补贴生猪养殖,同时疫情带来上游屠宰开工下降使生猪存栏量显著增加,上述因素使2020年饲料需求显著回升;另外国外疫情持续扩散,厂家提前备货,出口需求大幅增加,多重因素下使得2020年维生素整体需求快速增长。
国盛证券表示,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欧洲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比如汽车巨头已经开始停产,可以预期的是欧洲的化工巨头压力也会非常大,后续供给的冲击有望继续推升维生素价格。中长期看,供需格局的根本改善和价格恢复到寡头格局下的合理水平,是看好VE、VA、VD3等产品超长景气周期的核心原因和中长期逻辑。
第三条投资主线则是全球供给减少引发必需品的涨价。
光大证券表示,在疫情冲击下,民众明显对食品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等会有预防性需求,医药和相关耗材的需求也出现大幅增长,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限制必需品的出口。同时,在疫情严重的地区,正常的农业和工业原料生产可能也将受到一定冲击,在需求稳定或增长的情况下,当供给受到限制或冲击之后可能存在涨价逻辑。
光大证券认为,全球农产品生产具有产地集中的特点,目前疫情较为严重的美国、印度和巴西均为全球农业大国,以糖和大豆两个品种为例,印度+巴西的糖产量占全球比重35%,巴西+美国的大豆产量占全球比重62%,若供给受到冲击过大可能引发农产品涨价。除了农业以外,印度作为全球原料药的重要产地,3月份限制多种原料药出口,也引发了原料药的涨价。
同时,光大证券提醒,由于农业生产受疫情隔离影响较小,政府往往要求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保持正常生产,因此最终涨价是否发生还需关注疫情演绎和持续时间,以及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封锁措施的严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