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类纪录片创作与国际表达
——以纪录片《本色》创作为例

2020-04-26张昌旭

新闻前哨 2020年1期
关键词:本色张富清纪录片

◎张昌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主流媒体做好舆论引导、文艺创作和对外宣传等工作的根本遵循。

关于主题类纪录片(简称主题纪录片),泛指根据特定主题,在特殊时间节点对受众进行成规模、建制化传播的大型纪录片,如十九大前夕央视一套连续推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等八部作品。此外,聚焦重大时政和新闻人物,制作有特定主题倾向的纪录片, 如本文重点探讨的反映老英雄张富清先进事迹的纪录片《本色》等。 主题纪录片集中传播了特定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主要建设成就和主流价值观, 兼具阶段性小结作用,因而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是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一张重要名片。

主题纪录片脱胎于时政报道, 是对重大事件和时政议题进行全面、立体和客观呈现。其创作理念和艺术形态与其它类别纪录片既有相似之处, 更有不同地方。 对其进行探讨,使之承载“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功能,是当前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升级创作理念,让主题纪录片彰显时代气质

从属性看,主题纪录片隶属于纪录片的一个门类,介于社会纪实和人文纪录片之间。它不同于主题报道,也不是新闻专题。它主张用“纪录片讲故事”的手法,将表达主题和主流价值观隐含其中,以达到传播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纪录片从起步到逐步走向繁荣,其创作理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解放初期到80 年代,纪录片沿袭前苏联“宣教模式”,重视脚本,依赖解说,纪录片起着“宣传与指导”作用;90 年代以《望长城》为里程碑,纪录片创作理念有了转向,主张用“原生态记录”代替原来的“解说+画面”,同期声被大量使用。 2000 年后,纪录片开始重视“客观呈现与主观表达”,充分运用纪实语言,个性化创作的纪录片大量涌现。 现阶段, 中国纪录片逐步迈入“春天到了”轨道,又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创作理念:突出故事化戏剧化表达, 将要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相结合, 尽可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达到相互理解。

作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子类, 主题纪录片创作理念当然离不开这些年的历次变迁。主题纪录片要做好国际传播,也需要遵循这些规律,把讲中国故事变为世界故事,以跨文化和国际传播背景下提炼出来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作为二次传播落点,将传播主题和人类共同价值观巧妙结合,以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

二、突出故事讲述,让主题纪录片看点纷呈

主题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主题性很强的纪录片。 主题性强有时像双刃剑, 一方面高度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大事、要事和典型人物,全片主题鲜明;另一方面也人为将受众按主题和兴趣分为不同收看人群, 从而难以形成大面积有效传播。要平衡两者关系,主题纪录片需要在前后期生产中遵循如下创作规律:

(一)“题材+故事”,构成主题纪录片的基石

业内有句俗话:“七分题材,三分故事”。 衡量一部主题纪录片能不能拍摄,题材及其影响人群往往是决定性因素。纪录片《本色》讲述的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在一次正常的军人信息采集中被发现,逐步为天下人所知。 他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60 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2019 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这个题材尤显珍贵且特别值得拍摄。

衡量一个故事能不能吸引人, 通常看故事是否曲折跌宕,故事中发掘和提炼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主流。纪录片《本色》以张富清同志不平凡的人生为主线。以“一辈子突击队员”“两种公私态度”“三枚奖章”“四次人生选择”“五个岗位彰显党性情怀”为故事骨干串起全片。 但是,这些故事大多被媒体报道,纪录片如何实现超越,做到有新视角、新发现、新表达、新震撼?实践中,我们将故事核心聚焦到老英雄一生几个关键“节点”展开:从小报国志、祖国需要时、困难时的考验、从容时的无我境界、一辈子的坚定信念。 这些节点串起张富清同志不平凡一生,塑造了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崇高和伟大。

讲故事,让貌似平凡的张富清变得极不平凡;讲故事,让媒体眼中“高大上”的张富清变得有血有肉。

(二)“蹲守+运气”,构成主题纪录片的灵气

主题纪录片要做到国际化表达, 光有题材和故事还不够,现场拍摄和运气也要占一定比例。 通常,纪录片在拍摄前,都会撰写拍摄脚本,制定拍摄计划。但实际执行中,现场变化常常让前期案头工作推倒重来。《本色》拍摄初期,正赶上张富清因病住院,而途中又遇中宣部“时代楷模”发布会在来凤进行, 一些重要场景我们就安排在来凤中心医院蹲守拍摄。

持续蹲守为摄制组争取到许多宝贵机会。在医院,我们结识了来自张富清家乡陕西洋县、蒲城永丰战役纪念馆,以及新疆军区原359 旅718 团的关键人物。 这为后续跨省拍摄赢得了宝贵机会。 例如, 时代楷模颁奖结束后第二天上午,我们刚刚结束外景拍摄回来,在酒店大堂遇到了新疆军区原359 旅718 团负责人, 得知他们即将启程赴陕西永丰祭奠先烈, 并且手里还带着一份当年陕北解放区《群众日报》对永丰战役胜利的一份战况报道复印件,我们真是喜出望外! 经征得同意,我们将摄制组一分为二,跟随部队前往陕西,把这些鲜活内容都有机融入到项目中,为成片增添许多灵气。

(三)“情感+气场”丰富主题纪录片的品貌

主题纪录片忌讳概念化、脸谱化、标签化。 张富清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老英雄的人生轨迹和标志性语言,一时间十分耀眼。为避免出现脸谱化、标签化痕迹,《本色》在拍摄时,仔细观察老英雄和他的家庭,发现这家人待人非常和善,思想朴实纯粹, 尤其是张富清老人对功名的理解发自内心让人感动! 因此在拍摄中,怎样将他从“神”还原成人,怎样通过家人或旁人的叙述, 把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奋斗历程忠实呈现出来,是该片成败的关键。 经考量,我们决定增强情感因素这条线,通过挖掘情感线,不断丰富和充实张富清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本色》上集,张富清的老伴过去在一些报道中很少出现,但是她跟张富清相濡以沫走过一辈子,在她身上必能折射出张富清另一面人格力量。因此,本片放大了张富清家庭和个人情感线,包括他们相识、相知到结婚的经过。他对自己和家庭严字当头, 在国家困难时期率先将妻子从供销社精减下来;给符合条件当工人的大儿子做工作,硬是要他放弃指标下放农场; 四个子女没有人沾他这个父亲光等等。 即使在老母亲病危去世这样的大事面前,一向“先大家后小家” 的张富清最终选择没有回家。 这些情感线的植入, 恰当把张富清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立体而丰满地勾勒出来。

三、强化内涵表达,让主题纪录片充满正能量

所谓内涵表达, 指从观众审美鉴赏视角提出的一整套后制美学规范。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从古至今不尽相同。从最早的绘画品鉴,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式样,尽管观众的审美取向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把故事讲述作为核心,在故事中传播真善美,传播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下审美主流。

主题纪录片的内涵表达,也需要立足于“讲故事”这种审美追求。 为了讲好故事,摄制组努力“践行四力”,深入到每个场景、每段故事做文章,力求用场景、故事和全片三者之“气”来构筑纪录片的内涵表达。

1.场景设计要“气韵生动”

所谓“气韵生动”,按南齐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美术品鉴六法,“气” 指空间上的留白,“韵” 指内心流淌的感受。 此处借用,概指每个场景必须是真实的人、事、景,每个镜头拍摄要有绘画般构图意识。无论是经营位置,还是光影色彩,对于场景中每个镜头设计,都要赋予“气韵”。 尤其对拍摄主体,要在拍摄角度、焦点设置、前后景关系、主客观镜头运用等充满信息量,让场景动静相宜,画面充满生机,气韵流淌。

2.故事讲述要“气势磅礴”

“势”原是《周易》解读山水卦象的一套风水理论,后古人将它进一步推广到致力于营造动态观感的艺术研究领域。如《孙子兵法·势篇》有“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之说,其精髓在于通过事态的动力学分析来预判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情”“态”“形”“姿”“运”等字后面加上“势”字以描述事态局面,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只有兼顾到事物目前的状态及其演变的“加速度”,才能对事态作全面的述说。

故事讲述中的“气势”,体现在主题纪录片创作中,就是要求序篇要浓缩点题;开头要有气势、留悬念;过程危机四伏,层层剥笋锁定观众;结局有高潮有升华,情绪起伏。 此外,每个故事段的时长要控制在3-5 分钟,每个故事的衔接设计,讲究起承转合、结构精巧。

3.全片讲求“气场强大”,充满正能量

美国心理精神医生大卫·R·霍金斯在专著《意念力》中首次提出“正能量与负能量”概念。 从20-1000,将人的情绪分17 个层级,其中200 代表正常值。 200-1000 的情绪代表正能量,20-200 之间的情绪代表负能量。 这套理论运用于分析受众观看影视作品后的情绪变化, 能比较客观呈现作品包含的能量对应值。

根据这套受众情绪能量层级图, 主题纪录片在创作时要把握:每个场景、故事段能引发观众情绪起伏,能走心。每个故事段让观众看后,能引发难过、悲伤,以及崇高和美好情绪。全片画面视角独特、节奏张弛有度、画面张力满满、音乐旋律与画面情绪相得益彰。如果全片看完,不能引发观众共鸣,没有情绪起伏,就说明作品不成功,能量平平。

主题纪录片通过对每个场景、 每段故事和全片面貌的精心营造,将片中流淌的气韵、气势、气场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其中,场景、故事段、全片能量场的信息总和构成了内涵表达的核心, 它传递给观众的气韵、气势、气场等品鉴感受,共同构成主题纪录片的审美全部。

总之,主题纪录片创作不是新闻专题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主题先行式的画面加解说。它的创作背后,凝聚着一整套现场拍摄和后期内涵表达的叙事话语, 它是新时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重要实践。 《本色》的创作,积极探索了纪录片“在场”意识,摄制组在积极蹲守中,拍到了多个首发闪光点,使得全片达到了新发现、新表达、新震撼的艺术效果。同时,本片坚持用真实故事、真实人物还原真实,让张富清式的英雄在原貌基础上有了精神升华与流淌。

猜你喜欢

本色张富清纪录片
张富清:初心不渝,老兵本色
张富清:深藏功名 初心不改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旧皮箱里的秘密——张富清老爷爷的故事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
变“加”为“减”,让语文课堂更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