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谣里温热的记忆
2020-04-25周蕊
周蕊
2019年的夏天,有这样一首歌在一档原创音乐节目《乐队的夏天》中脱颖,她就像一股纯净的清泉,趟过流火的夏天,沁入我燥热的心房,带我至模糊遥远而又温热的童年。这首歌是这样唱的:
马马嘟嘟骑
骑到那嘎嘎去
嘎嘎不杀鸡呀
娃娃我要回去
嘎嘎不杀鹅
娃娃我要过河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嘟嘟骑
骑到那嘎嘎去
驾驾
嘎嘎不杀鸡呀
娃娃我要回去
嘎嘎不杀鹅
嘎公带我骑摩托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歌曲名叫《马马嘟嘟骑》,是一首由常德地方童谣改编的歌曲,歌词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在常德地方方言里,“嘎嘎”是外婆的意思,“嘎公”是外公的意思。这首带着常德丝弦韵律和地方方言特色的歌,一开腔就牢牢揪住了生在斯长在斯的我的心。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这首《马马嘟嘟骑》的童谣还是当年外婆教我吟唱的,那声声亲切的“嘎嘎”“嘎公”的呼唤,硬生生的把我带回了儿时黏在两位亲人身边“骑嘟马”和“要糖吃”的回忆里,久久出不来,也不愿出来。
在我的记忆深处,像这样的民间童谣还有:
月亮走,我也走,
我跟月亮提笆篓;
笆篓里头三升米,
我跟幺姑送粥米。
念着唱着,过去生活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了:宁静的夜晚,一轮满月高悬,村庄被照亮了,池塘被照亮了,远处的山和油菜花地也被照亮了,“我”的心也被照得亮堂堂的。“我”欢心满溢的背着笆篓,去给刚生小宝宝的小姑送“粥米”(过去产妇娘家给产妇和新生儿送米粥以示祝福叫做送粥米),世界安静得只剩下月亮和“我”了,而“我”的思绪已飞到新生宝宝那里——小宝宝长什么模样呢,是不是肉嘟嘟粉嫩嫩的,眼睛大大脸圆圆的,像极了今晚的月亮,明艳而美好。想着想着,“我”便加快了脚步,恨不得长翅膀飞过去,无奈路途遥远,还好有明月作伴,月亮像是懂我的喜悦一般,一直追着我的身影,直到小姑的婆家。在过去的农村,对于新添人丁都是欢喜的,所以亲朋好友们都会连夜赶去送“粥米”。
也有有趣的童谣,比如:
黄毛丫头,
睡得饭熟,
听见碗响,
爬起来就抢。
这首童谣虽简短却有着突出的形象特点:黄毛小丫头贪睡,睡到日上三竿还没翻身,家人从田里出早工回来早饭都做好了也不见小丫头起床,无奈之下父母只得拿筷子敲碗,哪知这招见效,小丫头迷糊中听得碗被敲得“呯呯”脆响,一骨碌就从被窝里爬了起来,顶着一头稀疏柔软的黄头发,睡眼惺忪的坐在了饭桌边上了。小女孩滑稽可爱的形象便活脱脱的展现了出来。
这就是民间歌谣的魅力:朴实接地气儿却又敦厚有力量。生活化的画面,有力的节奏,亲切的方音,简短的句式,带给了我们生活上的乐趣和享受,帮助我们快乐地成长、诗意地生活。它是诗,也是歌,有血有肉,有情有味,淺白易懂,朗朗上口。民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写照,亦是一种百姓智慧的结晶。
还有沅水号子,一开嗓,那种朴实中透着劳动气息就扑面而来——
(其一)
嘿嚯嘿
哟嚯嘿
喂哟嘿哟喂哟嘿(此段有一夫呼即百人应的风格)
哎哎哎——
一道沅江水呀----(嘿哟嘿)
一条沅江的船哟----(嘿哟嘿)
一片清江哎
一张帆呐哈
一声号子吼下滩
一双铁脚板啊----(嘿哟嘿)
一幅铁打的肩呐
一船好汉嘞
一身胆呐啊
一根线绳飞上天
嘿嚯哟飞上天
(其二)
船朝天上走啊(嘿哟)
号子嘛浪里穿嘞(嘿哟)
人心比天高啊(哟嗬)
天生霸得蛮啊(哟嗬)
天上走啊(嘿哟嘿哟)
浪里穿啊(哟嚯哟嚯)
人心高啊(嘿哟嘿哟)
霸得蛮啊(哟嚯哟嚯)
嘿哟嘿哟
背来武陵喽雪峰山喽
背过啊千秋万万年哟
背来湘鄂哟云贵州哟
背活了那啊
大西南哟
大西南喽
哟嚯—哟嚯—嘿!
这是汉子们在沅江上行船放排时候唱的歌谣,反映了沅江两岸百姓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这是一群勤劳朴实的汉子,从他们苍劲的号子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他们赤裸着上身,黝黑又泛着油光的膀子,在水光的映射下更显夺目;佝偻着身躯,汗滴如雨,脚步却坚实有力,嘴里唱喏的号子,仿佛成了他们前进的驱动力。他们吃得苦,霸得蛮,安贫乐道又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双肩和双脚闯出一条水上经济之路,为两岸百姓开辟出幸福的生活。
民间歌谣表现了一个地方百姓的感情与习尚,因此也具有了地方独特的音阶与情调。常德桃源地属湘西北,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这里的百姓的劳作以水田和旱地为主。这里山清水秀,生活安定,民风淳朴,因而民谣的创作大多活泼自然:它的内容很丰富,有表现宗教、战争、劳作的,也有表现亲情、爱情、饮酒、舞蹈、祭祀的;它的形式很自由,句式灵活,长短不一,地方口语色彩浓郁,讲求押韵(方言韵脚),风格朴实自然,活泼有趣,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亦是百姓生活的一剂调味剂,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审美享受,虽不够阳春白雪,却也是多年之后回忆里最温热的音符!
课题研究: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基础教育一般课题2018年立项《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编号XJKX18B074)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桃源县第一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