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的技术探讨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村的规划实践

2020-04-25李锋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羌寨村落规划

李锋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0 前言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古村落[1]。

据统计,我国近7万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和乡镇,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传统村落里。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近年来传统村落大量消失[2]。

通过规划的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思路,这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笔者主持参与的阿坝州理县桃坪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1 项目概况

桃坪村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境内,距离理县县城约40km,国道317从村域南侧自东向西穿境而过。桃坪村作为理县的门户,区位条件突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全村近40%的人口(300余人)居住在羌寨中,俗称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分为老寨和新寨两部分,传统村落指老寨。

老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处于封闭式的中高山峡谷区内,仍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资料。“5.12”汶川特大地震,老寨受到了一定损坏,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理县政府于老寨东侧新建了新寨,占地面积约80000m2,建筑面积45000m2,布局了古羌文化演艺中心、古羌历史博物馆、古羌文化传习所、古羌文化展示传播中心,以作为桃坪羌寨旅游接待的主要场所。

2 项目特点

2.1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

桃坪羌寨历经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仍然屹立不倒,保存完好,是整个羌族聚居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羌寨。

2.2 独具特色建筑文化

桃坪羌寨所有建筑通过“挖眼搭木、靠墙立柱”的方式用泥土和片石手工砌成,整个寨子一气呵成,连成一体。碉房墙面正中是一个从顶到底的棱角,将墙面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五面墙”。

2.3 功能多样的地下水网系统

羌寨内地下水网自成体系,通过“明沟”、“暗渠”的方式将泉水沿街巷方向“一水一路”的流进每家每户。在战争年代,可避免被敌方切断水源的危险,还可以作为传递信号和逃离杀戮的暗道;和平年代,既是经济实用的消防设施,还是调节室内温度“天然空调”,还能灌溉农田保证丰收,解决村民饮水、洗涤的生活问题。

2.4 独特的空间结构韵律

羌寨的特有的上(空中交通网络-屋顶)中(地面路网-街巷)下(地下水网-沟渠)三层的交通网络,构成了其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和立体式的交通网络。

2.5 点状聚合和抬升式布局

羌寨民居以碉楼、广场为中心点形成扇形布局,具有强烈的“向心力”,是典型的“点”式聚合方式。且羌房布局呈阶梯状各抱地势,随机赋形,形成了顺应地形的抬升状空间。

3 规划思路

基于桃坪羌寨的特点,根据“保村落、护历史、发文化、展活力”的理念,以“系统分解”为路径,构建了桃坪村传统村落的规划方法见图1。

旨在通过对桃坪羌寨的现状分析与评价,确定保护发展策略,构建保护和发展两个系统,并且进行拆分,形成12个子系统,作为桃坪羌寨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思路,同时也是对同类型项目规划方法的一种探索。

图1

3.1 保护内容及保护体系建立

本文结合桃坪羌寨的实际情况,构建村域、村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四个层次,以此为基础,确定格局体系、建筑体系、历史环境要素体系和非物质文化体系见图2,对羌寨实现整体保护。

图2

3.1.1 格局体系保护

格局体系保护对羌寨的选址布局及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目的是保护村落自然环境和传统村落之间的“图-底”关系。

村落环境保护:种植苹果、核桃、李子等经济林木,既要满足生态效益,又考虑景观效果。在村域范围内建好山林防护通道,让森林植被保持原始风貌,永续利用。

传统格局:通过对两山(南山、北山)、两水(杂谷脑河和曾头沟)、多点(三座古碉及川主庙等次要景观节点)等格局要素的确定,根据传统村落沿北部山体逐渐递减,建筑布局从空间看呈扇形分布的特点,按照五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控制的方式,对羌寨实现制高点控制(中心参照)与单体建筑高度控制,从而保证视线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1.2 建筑体系的保护

首先采用“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将传统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强度的保护措施。其次根据建筑物的价值、年代、风貌、质量等因素,将建筑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构)筑,遵从尽量“不动或少动”的理念,确定不同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模式[3]。

文物保护单位以修缮为主;历史建筑以改善为主;传统风貌建筑以改善整治为主;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构)筑物以整治为主,有冲突的则采用更新或者拆除[4]。

3.1.3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维持过街楼形式、高度、宽度的统一连续,不做修改。街道两侧建筑必要的装饰等设计与安装其位置应与街道的总体环境相协调,以保证古道、古巷的线形、界面的连续。

严禁改变地下水网的走向、过水断面大小;严禁覆盖、改造、堵堆明沟水系,保护村落地下水网“明沟”、“暗渠”的自由转化。

对50年以上的古树要一律挂牌保护,并设文字说明。养护管理采取一般养护与特殊养护相结合的办法。

3.1.4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针对生产性文化(如羌绣,酿酒等)加以保护扶持,使之能够有经济产出。针对不可生产性文化(如羌歌、羌舞等)建立博物馆与传习所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强化文化保护研究及文化节日活动推广。

3.2 村庄发展思路

保护是基础、发展是目的,在对桃坪羌寨进行保护的同时,还需在村域范围内通过产业发展、人口与用地、设施配套等多个方面的提升,提升羌寨的人居环境,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对羌寨发展的科学引导。

3.2.1 产业发展规划

一三产业相互促进和带动,以游促产,以产带游。其产业发展定位为以“桃坪羌寨为主体”打造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以当地特有小水果(车厘子、青脆李)种植为基础发展特色种植业。

3.2.2 人口用地规划

通过对村域空间结构的确定,确定在全村范围内构建以乡政府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和以羌寨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中心,从而根据不同的功能属性确定桃坪羌寨的人口规模和用地结构。同时将老寨的部分生产、生活功能植入新寨中,引导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羌寨的旅游开发中,引导当地村民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向服务业过度,实现多元化就业。

3.2.3 设施配套

道路交通规划:完善羌寨的道路交通系统,增设步行道、观景平台和社会停车场。从旅游接待的角度出发,完善羌寨的旅游设施配套。

给排水规划:为保证用水安全,增设给水管网,同时采用集中修建沼气池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

电力电信规划:在羌寨内有条件的地方增设道路照明配电控制箱,并且在新寨内增设邮政电信代办点一处。

4 结语

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立足通过系统分解的方法,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内容进行分类,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寻找各个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同时通过发展的手段,以培育产业、梳理人地关系和完善设施等措施,将各个系统进行串联,以达到改善羌寨的人居环境的目的和业态更新。减少外界商业对其的过多影响,引导羌寨内部形成一种“微循环”的保护和发展方式将是编制同类型规划较为适宜、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羌寨村落规划
寒池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有趣的羌寨婚礼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守望的花朵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