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沩山

2020-04-24蔡武

华声 2020年3期
关键词:湖湘

蔡武

初识宁乡沩山之名是在《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一类书里。那时还只是为沩山灵祐大师的机锋和智慧所倾倒。及年长,发现沩山竟常常出现在各种文化典籍中,于是沩山便在心里沉淀下来。究竟是什么使得偏僻的沩山能名满天下?沩山又为何能使那么多的文人骚客、高僧大德投下终极性的生命留恋?

带着这些疑问,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近沩山。

沩山海拔千米,为沩水环抱,四周云气相汇于斯,草木深茂,雾障云飞,大气磅礴。沩之为山,自古有“大沩凌云”之壮观。“衡岳之下,山之大者数十,而沩最著。”从清代学者陶汝鼐的评价中可见沩山气魄之大、气势之雄。

沩山体量之大,超乎想像。车环山行,白云倚窗,尘思顿消。林间鸟语阵阵,金线缕缕,满山的鲜花在头顶、脚底跑过。

汽车止处,深绿丛中凸现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寺庙,赫黄色的砖墙透出无限庄重气氛,这便是名闻海内外的密印寺。密印寺占地近万平方米,古木参天,清泉泻地。比密印寺更迷人的是与该寺有着密切联系的几位文化名人。史载,唐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名僧灵祐在沩山毗卢峰下结庐弘法。热爱佛法的唐代诗人、宰相裴休在湖南任观察使时,在沩山日与师相系于青岭白云间,后为其奏请建造了此寺。沩山灵祐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七派中的沩仰宗,沩仰宗是禅宗中最早形成的宗派,在佛教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密印寺也因是沩仰宗的祖庭而世代香火鼎盛。

唐宣宗时,有一皇子病重,裴休便将自己的二儿子裴文德送入密印寺中替皇子出家以祈福治病,其子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法海和尚。法海的法号是灵祐禅师所赐,但水漫金山的故事则是后人演绎出来的。裴休晚年居沩山裴公庵,葬密印寺对面端山之阳,距密印寺2.5公里,其墓不远处便是灵祐禅师的墓塔。两人生前盘桓于沩山山阴道上苦思苦悟,死后在这松涛阵阵的山林里也能一起参禅问道吧。

裴休、灵祐墓往南是晚唐五代著名诗僧齐己的修行之所齐己庵。齐己与八指头陀是我极喜欢的湖南籍诗僧,黄山书局出版的《齐己诗注》更是我的案头书。《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清代纪昀评“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齐己的诗类型之丰富、质量之上乘决不亚于唐朝任何一位诗人。他写劳动人民疾苦的《西山叟》:西山中,多虎狼,去岁伤儿复伤妇。官家不问孤老身,还在前山山下住”。他写历史喟叹的《庚午岁十五夜对月》:“海澄空碧正团圆,吟想玄宗此夜寒。玉兔有情应记得,西边不是旧长安。”当然,他写得最多的还是“谁共心无事,局上度流年”这类淡雅隽永、充满禅意的诗。如果你知道他就是出生于沩山的放牛娃,后拜仰山慧寂为师,尔后云游天下,最后二十年不出沩山的修行僧后,就不会惊讶他何以能写出这如许既贴近社会又不离大自然的好诗了吧。

与裴休、灵佑、齐己同葬于沩山的还有南宋著名的张浚、张栻父子。张浚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汉留侯张良及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是南宋中兴宰相,抗金统帅,曾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后封魏国公。张浚曾在潭州(今长沙)任刺史多年,后被谗落职,被贬永州多年。张浚病逝于江西余干,临终前,他手书二子张栻、张杓:“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矣”。因时人认为沩山属衡山余脉,这位不愿回去故乡的英雄便在沩山的怀抱里落叶归根了。望着张浚墓额上的“精忠大义”四个大字,不禁使后来者扼腕长叹,为英雄掬一捧热泪。

张浚之子张栻的墓与张浚墓并列于九曲峰下,墓碑上刻“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驻足于墓园,能听到不远处的沩水流过的声音。这位将湖湘学派塑造定型的文化巨人、南宋理学泰斗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沩山里沩水旁。他的身躯也许已化为泥土,而经他发扬光大的湖湘文化却经由沩水流向天地间。

张栻生于南宋高宗紹兴三年(1133年),曾于衡山师从理学宗师胡宏。后任吏部员外侍郎,并知袁州、江陵。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任山长8年,树立起“学贵实(经世致用)”“明人伦(讲求道德修身)”的学风。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到潭州(今长沙)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两人就《中庸》等儒家经典进行了两个月的会讲,一时轰动天下,对湖湘学派与闽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栻在《岳麓书院碑记》中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也不是为了学习文辞,而是应注重培养操行,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当我们惊叹于后世的岳麓书院涌现的众多经天纬地之才时,是否想起过这位长眠于沩山的哲人呢?

在沩山的网形山麓里还埋葬着宁乡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易祓。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易祓被宋孝宗钦点为状元。易祓为官清正刚廉,官至礼部尚书,后因主张对金用兵而削职。易祓85岁高龄殁于故乡,葬于沩山,死后获得朝庭高度评价,予以厚葬,获“宁乡开国男”封号。

易祓被历史记住还有另一种方式,在《全宋词》里收录了他与妻子肖氏唱和的两首词。早年,易祓在京城杭州做官后,给留在沩山的肖氏写了一首《喜迁莺》:“帝城春昼。见杏脸桃腮,胭脂微透。一霎儿晴,一霎儿雨,正是催花时候。淡烟细柳如画,雅称踏青携手。怎知道,那人独倚阑干消瘦。别后。音讯断,应是泪珠,滴遍香罗袖。记得年时,瞻瓶儿畔,曾把牡丹同嗅。故乡山遥路远,怎得新欢如旧。强消遣,把闲愁推入,花前杯酒。”妻子肖氏回了一首《一剪梅》:“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却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就不还乡,石做心肠,铁做心肠。红日三竿未理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相思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绣鸳鸯。”依我看,这位状元妻子的词远比丈夫写得好。这种夫妻间精巧的唱和,在《全宋词》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只有李清照与赵明诚、赵孟頫与管道昇堪比,沩山却默默地见证了宋词中这朵奇葩的绽放。

易祓当年回归沩山,修了一座藏书楼,取名“识山楼”,并写下了“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的,却在先生几杖间。”的诗句。“识山楼”,多好的名字啊!我们今天如何才能识得这座神奇的山呢?

当地人告诉我,上沩山有三条路——分别寻着灵祐祖塔、月山、易祓墓往上走。月山就是齐己诗里经常描绘的可以看到月亮的地方。这不就是佛家、诗歌、儒家的三条路吗?这不就是识得沩山的三个密码吗?沩山的块块墓碑凝固着历史的风云,座座青峰凝聚着连绵的文化,我甚至觉得,如果要用一座山来代表湖湘文化,则非沩山不可!

猜你喜欢

湖湘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考辨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