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厢情愿的“理想”

2020-04-24苏露锋

华声 2020年3期
关键词:刘歆荀彧汉室

苏露锋

王朝衰败社会剧变之际,一些胸怀信念和理想的士人,把重建秩序的希望寄托在某个新强人身上,对其事功竭尽全力,推波助澜。最终他们却发现,这并不是心中想要的“理想国”。

刘歆是西汉王朝刘氏的宗亲,他生活时期的西汉王朝已显衰败之势,政治逐渐僵化,权臣把控朝政,社会政治中充斥着无力感。刘歆是思想深刻的饱学之士,他认为,如果想要恢复盛世,必须走复古之路。在他眼中,周制充满理想主义,对医治势利贪婪的社会,是一剂良药。他的观点包括:在哲学上,推行周代的教育系统,把古文经当教材;在政治上,重新实行周代的官制,完全恢复周代的官名;在经济上,仿照周代的井田制,重新实行土地公有制。但这些思想不被当时僵化的官僚系统所接受,他被排挤出中央,到地方任职。

刘歆对汉代社会的革新能力不再抱希望。他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投靠了王莽这个看起来更加锐意改革的人。此时,王莽成了大司马。为了让王莽有足够的权力推动改革,刘歆与同党一起造势,帮助王莽当上了安汉公,后来又助他获得“宰衡”这个周公使用过的称号。其他人也纷纷效仿讨王莽欢心,呼吁王莽当“代理皇帝”。刘歆并不希望王莽篡汉自立,只是想借助他推行改革。但事情已经失控,王莽当上了真皇帝。刘歆无可奈何,只能指望王莽继续用自己的理论来治理国家。王莽的改革食古不化,引起社会混乱,各地揭竿而起。刘歆希望投靠新崛起的刘秀,继续推行他的理论。他参与了刺杀王莽的行动,但以失败告终,他被迫自杀。

荀彧是东汉末期的杰出人才,最初他被袁绍讨董匡汉的口号所吸引,投其帐下。经过短暂接触之后,就果断弃之而去,投奔曹操。袁家四世三公,势力庞大,袁绍曾无限地接近终结乱世复兴汉室的目标,但随着他的实力愈加强大,他也愈加蜕变得以自身利益为主。

与昏聩的袁绍相比,曹操英明果断,极具执行力,更重要是还保持理想主义。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末发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指出,他的终极目标,是在衰颓的国家中,重建汉王朝的权威,而在自己和家庭方面,只求能够安全。为显示自我约束,他放弃了四个封县中的三个,以及三分之二的食邑。这时的曹操,是荀彧眼中平定乱世、复兴汉室的理想人选。荀彧基本上帮曹操攒出了完备的文官班底,荀攸、郭嘉、陈群、司马朗等重要谋士,皆由荀彧推举引荐而加入,他们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曹操势力一點点壮大,群敌纷纷被灭,而曹操身上的理想主义,也逐渐凋零。曹操封公称王,加九锡,一步步突破底线。曹操虽然有所顾忌,没有称帝,但他没想要帮助汉室重建威望和秩序。这令荀彧非常失望。曹操的亲信董昭要荀彧草拟文告,赞美曹操扶汉匡正的功绩,荀彧却提出了反对意见。曹操甚为不悦,免去荀彧的尚书令这一有特殊影响力的职位,将他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据记载,荀彧最终抑郁而死,也有史书说是被曹操逼迫自杀的。

刘歆和荀彧的悲剧,说明了理想和现实、士人与权力的紧张关系。士人不满现实,寄希望于强人革故鼎新;枭雄觊觎王权,借助士人的知识理论和影响力。枭雄的“理想”一旦达成,士人的“理想”也化作泡影。士人把“理想”托付于枭雄,大多是一厢情愿而已。

猜你喜欢

刘歆荀彧汉室
荀彧殉汉
荀彧殉汉
对刘歆改名“秀”的再思考
《出师表》初三复习试题
祝贺汉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
刘歆《遂初赋》文本早期载录之文献考察
参观诸葛亮隆中遗址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