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俊:第一书记的“第一担当”
2020-04-24
“李书记真是个好后生!在我们村待了三年多,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像自己家人一样,最重要的是他带领我们全村人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摘掉了多年的贫困村帽子……”3月3日,在吕梁市临县安家里村村委会门前,一位村民热情地告诉《科学导报》记者。
初来乍到遇坎 不忘初心坚持
李志俊(右)与村民倾心交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6年11月,山西省委组织部选派全省第二批农村第一书记,李志俊主动请缨报了名,经过组织人事筛选与政治考察,他成功通过了审核。临县和忻州,李志俊在临县、忻州两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临县。“因为临县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深度贫困县。既然选择扶贫,那里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李志俊对记者说。
2016年11月30日下午,山西省林业厅把李志俊送到了临县宾馆,等待次日乡镇安排人来接。然而,李志俊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满腔热情还没释放,就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村干部不认同、不接纳。李志俊心想,这才刚开始就进不了村,又如何扶贫呢?但他告诉自己再难也要走下去。后来在镇领导的协调下,村干部还是把李志俊接到村里。
到村的路崎岖不平,又特别窄,车上还能看到路下的万丈深沟,时不时越过悬空的路段,让人心悸。经过“山路十八弯”和满天尘土的颠簸终于到达驻地,当时李志俊对安家里村的感受可用四个字形容:凄凉落寞。
加强党建凝心 一心为公聚力
驻村第二天,李志俊便开始走访调查,他先是利用村民年前返乡的时机,与村“两委”负责人逐户走访,了解记录村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对调查收集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对安家里村的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
面对村党支部落后的工作条件,他利用向原单位争取的1万元办公经费,加上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采购了10张小型办公会议桌、40把椅子、2个文件柜、1台电脑、1台打印机等办公用品,配备办公用品,并亲自参与办公室修缮粉刷,他还熬夜设计版面,实现制度上墙。如今,每月5日的主题党日活动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已成为村党员干部组织生活的日常。
找准问题施策 致富安家里村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李志俊对安家里村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他在工作日志里这样写道:村级经济发展缓慢,以红枣种植为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的单一经济模式没有市场优势。村民思想相对保守,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严重地制约了村民的增收能力。管理滞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村民惰性较强;村干部民主管理能力不高,干群关系紧张;基础设施落后……
找准了问题的根源,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李志俊通过众筹购置、线上线下募捐等形式,特别是在山西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捐助下,将500多件衣物被褥送至贫困户手中;面对“有图书室却无图书”的困境,积极前往山西省图书馆及“朋友圈”募捐,共筹集囊括基层党建、人文历史、种养殖技能等方面内容的300多册图书;筹集资金购置200多台新水表,着力解决村里人畜饮用水供水问题;筹措资金完成村小学房屋加固、门墙新建、院落硬化,筑起留守儿童安全防护网,面对村庄“没有路灯,夜晚漆黑一片”的状况,新安装路灯10余盏,“亮化”工程保障夜间出行安全,点亮村民多彩生活。推进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通手机信号“三通”工程;积极向县文化局争取10多万元推动村级剧场、文娱广场项目落地,并已竣工投入使用;向省林业厅申请5万元专项资金实现对全村道路、公共场所等全村绿化,让绿色成为整村脱贫的底色……村庄的喜人变化点燃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
乘胜而上,李志俊又以“能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筹建了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40多名贫困户参与植树造林,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积300多亩,使村民在投身改善生态、建设美丽家园伟大实践中稳步脱贫。此外,他還利用第一书记产业扶持资金累计65万元投资入股临县新希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肉驴养殖、分散式光伏发电等产业获取收益分红,贫困户收入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不断壮大,改变了传统小杂粮种植、红枣种植和外出务工的比较单一的局面,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支撑新格局。
谈及未来,李志俊对记者说:“第一书记就是要有‘第一担当,村里的事虽然繁杂,但将自己的辛劳与担当转化成群众更多更灿烂的笑容是我最大的幸福,不久以后,安家里村也会成为山川秀美、产业多元、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