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2020-04-24焦翠娟岳洪磊
焦翠娟 岳洪磊
摘 要:班级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小环境单位,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最终落实地,班级环境的优越与否对学生是否能够健康长大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小学担任班主任工作日常事务琐碎繁多,要处理各种事务,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之间的矛盾,师生关系,与家长打交道,等等。很多老师都抱怨在中小学担任班主任工作太累,磨心。的确,做好班级管理需要一定的技巧,更需要智慧,它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班级管理;中小学;有效性
随着生活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当代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大都个性张扬、特点鲜明,讨厌束缚说教和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都有待提高。而中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中小学教学模式与学前教育的模式天差地别。
而中小学生又是一群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不十分成熟的孩子,故在中小学班级的管理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再加上班主任工作本身就是一份“艰苦”的工作,班主任老师每天除了要完成普通科任教师必须完成的备课、授课、作业批改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学校活动的落实工作、班级事物的管理工作、家校沟通工作等各种各样的工作。
因此,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班主任老师都处于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状态,他们每天都非常忙,但是班级环境却可能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所以,要想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个人成长环境,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发挥自身智慧,优化班级管理方法。
一、建立、完善适合本班的班级公约
每个班的班情与学情不一样,这就要求班主任协同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制定全体同学公认的适合本班的班级公约。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可能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班级公约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中小学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来约束自己,有一部分还有可能调皮捣蛋,做事随性、随意,缺乏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基于此,教师要意识到建立一套完善且适合本班的班级公约的重要性。
例如,我曾带领班干部们制定的班级公约里就涵盖了出勤、纪律、卫生、学习、仪容仪表等方方面面,这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月评各项条款制定的,学校怎么要求各班,教师就怎样期待班上孩子们的表现。班级公约的制定,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规范学生,为了让班主任和班干部做事有章可循,按规则办事,做事不随意、不武断,让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在班级生根发芽。
二、关注心理健康,实施心理辅导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其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心理机制尚未成熟,情绪化问题严重,在成年人看来极小的问题都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而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班级管理问题也都是由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引起的。故要想提升中小学阶段班级管理效率,我们不妨实施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曾给学生们组织了一次名为“做情绪的主人”的主题班会课。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播放了展现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的动画视频,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时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排解这些不良情绪的?
在学生们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我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播放了展示上述问题如何解决的视频,让学生们在动画欣赏中掌握了注意力转移法、倾诉法等情绪排解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个性化的班级情绪问题排解方案,为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解决个人情绪问题提供了行为依据。
在这一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关于情绪对人的影响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情绪排解意识,掌握了基本的情绪排解方法,进而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因情绪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班级管理问题的出现。
三、组织和培养尽职尽责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班级正能量的主要传播者,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因此,我非常重视组织和培养班干部,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共谋班级发展大计。我在班级管理中创新和发展了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的“三级班长”管理模式,引导他们自主管理,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实施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是班干部,每一位学生都要当至少一天的班长的“轮流管理”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和机会来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
四、结语
班级环境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故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提升班級管理效率,营造健康的班级成长环境。而要想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教师就必须深入分析中小学班级管理实际,了解现阶段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适宜的措施,挖掘管理优势,解决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雷红.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48.
[2]郭红.提高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J].教育艺术,2018(0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