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毒木圣经》的规训权力解读

2020-04-24乌英嘎

牡丹 2020年6期
关键词:艾达奥利规训

乌英嘎

福柯以权力理论著称于世,即对历史中各种塑造主体的权力和知识模式的考究。从塑造主体的层面上来讲,权力和知识从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的压制和消灭到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的改造和矫正,权力不是在抹去一种主体,而是在创造一种主体。福柯认为,17、18世纪,权利的基本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令人窒息的压制和抹杀,而是产出、矫正和造就。

一、福柯的规训权力

“规训”一词在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规训与惩罚》由起先的法文书名“Surveiller et punir”(直译为监视与惩罚),在福柯本人的建议下,改为“Discipline and Punish”。这里的“discipline”可做名词或动词,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训诫等多种译法。福柯利用它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同时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

福柯认为,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本书所考察的规训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本文所要解读的《毒木圣经》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重要代表作。《毒木圣经》通过普莱斯一家5位女性的多方位叙事,体现了丈夫纳森·普莱斯对妻子奥利安娜和四个女儿的压迫以及对自然的控制和掠夺。与以往从生態角度解读不同的是,此次以规训权力的研究角度,重新解读这部作品,试图找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文本意义。

二、《毒木圣经》中规训权力的体现

《毒木圣经》一书封面非常之花哨,符合书中发生故事的地点,色调明艳,但内封却非常素雅,这本40多万字的小说大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如下。

美国牧师纳森·普莱斯带领妻子和四个女儿蕾切尔、利娅、艾达、露丝远赴刚果丛林中的村落传教。牧师认为他即将把光明和救赎带给这片蛮荒的土地,他的妻子却并不认同丈夫的事业,但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还是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基兰加照料一家的生活。大女儿蕾切尔是个典型的美国少女,梦想是成为选美小姐。比蕾切尔小一岁的双胞胎妹妹利娅和艾达性格迥异,利娅在初到基兰加时总是跟在父亲身边,试图得到他的赞赏;艾达因在母亲腹中时发育不良,造成先天性偏瘫,只愿做一个沉默寡言的思考者。最小的女儿露丝·梅只有五岁,每一处能玩耍的地方都是她的天堂,无论是美国还是刚果,但她却被一条出现在纳森家的绿曼巴蛇咬死(巫医所为)。

为露丝·梅举行完葬礼后,一家人分道扬镳:奥利安娜带着双胞胎女儿尝试走出非洲,蕾切尔委身于一身痞气的飞行员阿克塞尔罗特得以来到约翰内斯堡,牧师纳森在丛林里继续着他的伟大事业。离开基兰加后,母女四人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奥利安娜和艾达回到了美国,母亲服务于援助非洲的义工组织,艾达凭借超凡天姿和多年自学的知识得以进入埃默里大学读书,并在神经学专家的帮助下矫正了与生俱来的“习惯性偏瘫”。蕾切尔摆脱了痞子飞行员又勾搭上一位外交大使,后来又嫁给一位富商老头,并继承了他的遗产——豪华装修的赤道酒店。利娅和基兰加乡村教师阿纳托尔成婚,在非洲大地上四处奔走。至于纳森,他依然固执地想要将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带到河边接受洗礼。在一次翻船事故中,整船的儿童落入鳄鱼之口,非伤即残。纳森成了这次事故的替罪羊,被村民们困在一座殖民时期比利时人留下的木质塔楼里,就像非洲的异教徒一般被烧死。

在整条故事脉络中,纳森是一个绝对的规训权力的化身,也是这部作品的主要角色。首先,纳森对于妻子和女儿,拥有绝对的权力,是不可违逆的存在。作为无上的意志,他的一切决定和行动是不需要妻子和孩子参与的,她们只需要按照他的意志行事。其次,纳森对于自然的盲目和暴力的改造索取,也体现出权力的干预、矫正和造就。

(一)纳森对妻子奥利安娜及四个女儿的压迫

奥利安娜作为受人尊敬的普莱斯·纳森的妻子,她的言行受到丈夫的严格控制。当纳森决定把基督教教义传到非洲时,他并没有考虑妻子的想法,也不会考虑。他作出全部决定之后,才告诉她们,而家里当时并无人反对他的决定。在长期生长在权力之下的母女五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她们是被驯化了的。值得注意的是,张一兵对《规训与惩罚》的解读值得借鉴: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第三部分第一章中重点讨论了这种规训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新的肉体控制方式中,人成为一尊自动运转的装置,这种自动运转的核心机制竟是某种自我驯服,自我驯服的基础在于对纪律的自我认同——在持续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中,外部的纪律内化为自我遵循的身体化规训,社会对肉体从根本上的塑形操纵和根本支配由此实现……

如果说奥利安娜自身就是外部纪律内化为自我遵循的身体化规训的存在的话,那么,她的丈夫纳森就是操纵和训练奥利安娜肉体和精神的“外部纪律”。

上文中提到利娅是父亲忠实的追随者。她关心他的工作,担心他的花园,想要承担他的痛苦,但是父亲纳森却并不关心利娅,还假装没有看到他。在利娅难过时,他甚至不懂她的痛苦。他知道利娅想追随他的脚步,变成他最棒的孩子,但是他不能作出回应去爱她,因为她是个女孩,而不是个男孩。这只是直接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在家庭当中,利娅和其他三个姐妹以及母亲奥利安娜是同等地位的,而纳森自己是她们的绝对领导者,决不能有例外出现;在基兰加的村落中,女性地位同样地下,她们只适合待在家里,不能够受教育,只懂得相夫教子便可。她们是丈夫甚至整个社会的附属品。

(二)纳森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

纳森除了对家庭的控制和压迫以外,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更是变本加厉。在西方宗教文明中,人类被上帝赋予了统治自然的权力。西方人觊觎征服自然,正如奥利安娜所说:“我们的目标仅仅是为了统治地球上的每种生物,它促使人类向尚未被充分开采发展的区域迈进。”纳森在刚果时,为了建公园毁灭了高大的树和粉色的花朵,像拔掉世界的头发一样拔除了那些植物。“他拿起锄头开始砍那些方形的灌木丛,用他的肌肉力量去完成他的任务。不多久,我们的车里就装满了土豆和豆。”他无视自然规律,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宰,开发荒地,用往河里扔炸弹的方式捕鱼,结果很多鱼都臭了。最后,自然挫败了他的意图,但他最后仍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纳森的种种行为表明,人类社会对人自身的规训和对自然也试图驯化的野心是无处不在的。当欲望和利益交织成权力和驯化机制,人类就心安理得地住进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牢笼当中得意洋洋。这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福柯的那一句“权力在创造”。

三、结语

《毒木圣经》是美国当代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畅销作品,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入选美国高中和大学文学课程。《毒木圣经》的确是一部上乘的作品。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以魔幻的手法来描绘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起落沉浮,那么,《毒木圣经》则是以实打实的写实手法,赤裸裸地描绘普莱斯一家的苦难和非洲大地的苦难。除此之外,作家在作品中叠加“圣经”意象的用意,《圣经》在非洲大地传播时的被动蕴含的意义,“毒木”与“圣经”意象结合的意义等诸如此类问题,据此人们都可以去展开研究,以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内蒙古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艾达奥利规训
SLGC:Identifying influential nodes in complex net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centrality,local centrality,and global centrality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猪一样的室友
Supreme的潮牌故事——奥利奥联名饼干一块卖出7000美元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是谁唤醒了春姑娘(上)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一句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