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画艺术的意境观

2020-04-24霍泽群

牡丹 2020年6期
关键词:画者诗画物象

霍泽群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终极目的就是创造意境。意境也是审视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表现为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让观赏者能够超越物象,进入另一个宽广的艺术化境。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尊崇社会道德为根本。前期儒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博爱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倡导成为知识分子立身处事的准则,并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俗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影响了中国文艺思想的成形。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的价值在于道德操守的表现,艺术审美也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学者李广南在《中国画的母体文化内核》一文中说道:“虽然从绘画本体来说,儒家学说对中国画特有构成方式的形式、影响不像道家与禅宗那么直接、明确,但正因如此,儒学对艺术本体理论中的和谐精神和其所具有的浓厚道德内涵,不仅使绘画在中国被看作修身养性的手段,而且负有崇高的道德使命。”要了解中国画,必先要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形成中国画的基本原理。中国画不仅民族文化特征鲜明,还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的许多对立矛盾因素,在中国画中皆能得到统一和平衡。

一、以诗意为主的意境观

意境始于先秦老莊的“元气论”和“言和象”,老子以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人生至高境界就在得道,即体悟宇宙之大化,而“道”是超越物象不可言传的。

“道”在大自然天地万物中,要如何透过“象”或“物”去发现“道”呢?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是有限的,“意”则是无限的,只有真正理解“意”的无限性,才能超越“言”的有限性。南朝宗炳曰“澄怀观道”,消除心中杂念,超越言的局限,才能体验和把握无限而“得意”,才能从外在表象形式去发现内在的本质。

魏晋玄学和禅宗思想对“意境”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大的作用。玄学主要探讨老庄和《易经》的“有”与“无”思想。隋唐佛教美学则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崇虚尚意”。唐代诗人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只有超越了“象”的局限性,达到“象外”,才能进入“大象无形”的境界,才能够真正的“得意”。所以说,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具体存在有形可视可感的“象”来创造、体现和落实“意”,当“立意”目的达到之后,观赏者因此产生心理变化和共鸣,诱发出感悟和联想,就出现了心中的“境”。

唐代的诗歌和绘画达到鼎盛,因为“诗画同源”,在绘画创作方面追求以诗入画的意境。如王维的作品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超然境界,使后世的山水、花鸟画家都自觉地将诗意融入画中。苏东坡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北宋郭熙认为“诗是有形画,画是无形诗”。从此,诗文修养成为中国画家必备的文化素养,画中是否富含诗意成为分辨中国画雅俗优劣的标准。“画中有诗”并非单纯地指在画面上题诗,而是指画中所蕴含的诗意。因为潜藏的诗意能够弥补画笔未及之意,而又能开启观赏者的联想,做到“诗情画意、交相映发、情景相生、得意于言外”,这才是意境创造的本质。

中国自古即曰“知人论画”,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笔墨功夫和全身心的投入极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就是作者人生的直观写照。清代王原祁曰:“画法与诗文相通,必先有书卷气,然后可以言画。”清代方薰曰:“诗文书画,相为表里。”因此,画家必须具备文学修养才能将意境的创造提高。中国画因为兼有诗意,所以能够在意境的创造上达到其他画种无法企及的境界。

“诗画相通”意境高远,好的诗,意在诗外;好的画,诗在意中。中国画在意境的创造上兼有诗意而不是代替诗,诗意性的意境创造是中国画的灵魂,诗画一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

二、以神似为主的意象观

中国画的初萌,始于“以意表形”,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技法、经验的积累,绘画进入“以形写形”阶段。东晋顾恺之最早提出“以形写神”,给“神”赋予新的美学含义。他指出画人必须“传神写照,正在阿睹(眼睛)中”,即以写形为手段,而达写神的目的。“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但是绘画中的“神”并不等于“形”,因为物象的内在本质并不是时刻存在于可视的外形上的。如果对描绘对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即使准确地描绘,结果也只能是“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但是没有形的表现,也难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荀子曰:“形具而神生。”范填曰:“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指的是形神的关系,神是主导,只有强调神的表现,才能超越具体对象的摹拟。

意象造型构成了“以形写神”为基础的中国画特殊的审美艺术观。意象造型并非简单含糊的描绘图像,也不是纯粹的技法程式;而是指画家在创作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和目的,包括画家通过目视摄取所要描绘的对象与自我的审美情趣、思想互相融会之后所产生的想象,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境界。

最初提出“以形写神”论是针对人物画。魏晋南北朝之后,扩大到各个方面,在造型上一律讲究“传神”。因此,表现“以形写神”的意象造型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形神并重,以形传神”,画者在注重客观物象的结构、生成与组织规律的同时,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借“形”抒发自我灵性的审美需求,具有主观的表现意识。第二,画者强调以主观写意、独抒性灵为宗旨,对自然物象的“形”大胆地概括提炼。“形”作为表达感情的载体,重视“传神达意”,画者不仅描绘自然物象,而且把物象中最本质的特征加以夸张变形。第三,画者表达和强调“形”时,既注重传神达意,又注重自然的精神和画家的心境、情感的合一,以简练的笔法形态力求意蕴平和,雅俗共赏地表现客观物象。

中国画“以形写神”的意象造型观念,不拘泥于形似,也不以摹拟自然为能事,而着力于物象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使中国画的造型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空间,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使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外在美和内在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其艺术造型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自然形象的本身,从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

(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画者诗画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蒙马特与798
撕画
诗画
请尊重美术家的劳动成果——敬告随便就开口向书画家索画者
画者的悲哀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