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思想对现代传播的启示

2020-04-24李琨俞跃

牡丹 2020年6期
关键词:谋略传播者老子

李琨 俞跃

老子没有频繁的传播行为,但《老子》中蕴含着传播的哲学,对传播主体与对象,传播的中介如传播原则、传播技巧、传播谋略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对现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自幼勤奋好学,其毕生追求穷天下之理,成《老子》五千言。不过,究其一生,老子传播自己思想的活动并不频繁,他只在家乡河南鹿邑的明道宫内和西去秦地时的函谷关进行过讲学。

一、关于老子思想的传播

(一)老子关于传播的认识

据记载,老子曾因遭到当时周景王之子姬朝的“相争论”质疑而感到困惑,丧失了再传播的信心,但真正原因在于老子不愿传播自身思想。从前期的泛传播阶段至中后期的反传播阶段,具有过程性和伴随性,是《老子》思想中关于传播的思想从无到有再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妻儿的悲惨境遇是老子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也是其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当诸子百家纷纷从事泛传播活动时,《老子》在对泛传播之弊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选择反传播以顺“大道”。

“道”贯穿《老子》的始终,根据“道”的要求,传播应“有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充分认识到泛传播之弊病,若具体的“恶”被广泛传播,那么“恶”会被无限放大,随着传播进入受众,并在受众中间进行再次传播,其害不可估计。若具体的思想主张被广泛传播,即使这个思想是真理,也极有可能异化,且异化之由无法确定,此即反传播思想。

(二)老子思想的传播方式

老子在河南鹿邑的明道宫内通过讲学的方式对其思想有过口头传播,路过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百般要求下著书,五千言的《老子》问世。老子也存在行为传播,比如平日的言行举止和老子的西行。

由于受众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故而《老子》的传播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向名人传播自己的思想时采用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向平民传播时则采用行为传播。行为传播较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而言,其与平民受众更具接近性。

(三)《老子》思想的传播对象

受众的不确定性催生了《老子》思想中反传播主张的形成。第一,由于老子所处的时代里受众因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那些知识水平非常有限的受众,连有效的辨识尚且很难做到,更不用说传播思想。换句话讲,老子认为,对不能理解自己思想的人进行传播达不到真正的传播效果。这样的传播毫无意义。第二,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受众极有可能在传播老子思想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意见领袖,形成权威,这种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赋予他们在传播过程中解释老子思想的特权,如果这种特权运用失当,就会造成曲解,反而不利于原本的思想传播。

二、《老子》思想中蕴含的传播哲学

(一)《老子》思想的传播原则

《老子》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欲达心静,须远离世俗繁华,寻得一片宁静之处,尽可能减少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身居于宁静之所,内心将置宁静之处。心静以养身,以身使心宁。圣人内心宁静之法,与传播技巧的原则存在一定联系。明尽天下之理,熟知一切法则者,智慧与心机二者,决于其圣俗。圣人知之,以其充道,与此同时,圣人之智增益。庸人知之,以长心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面对新闻信息,必须公正客观,冷静理性,首先达到内心宁静,其次不自作聪明将其异化,易其本性,最终用大智慧推动传播发展。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先行者,切忌以主宰者身份传递信息,而失去客观性。

(二)《老子》思想中的传播技巧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不仅强调了大道玄妙的特征和作用,也可进一步推出天道衍生万物的规律。虽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持续进行的传播活动,滋补法是必然,可为传播媒介自身攒足后劲。若信息源已无新的信息可以传播,那么传播谋略中的滋补法可为传播者和传播媒介对原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发现新的可供传播的信息,使传播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与滋补法相反的是沉默法。《老子》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是为众生而谋,反倒也可为自己谋,其初心并非是为自己谋,但在为人谋之时,亦对自己有所裨益。遇事时长存之法与制胜之道是自身置之度外,避其锋芒,以不争胜相争。不是所有的传播活动都要多说多写,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沉默法亦有可取性。在沉默中既满足对方传播的愿望,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传播活动打开新局面。

(三)《老子》思想中的传播谋略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恪守中庸之道,也是儒家的主张。守中,首先要做到虚无,事物双方才有达到平衡的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后,才有可能渐渐进入到和谐这种最高状态。对经常开展传播活动的新旧媒体而言,其自身定位要非常明确。如果这个传播介质是中间性定位,那么《老子》所言平衡必然与其显得分外紧密。只有做到平衡信息源(始端)和受众(终端)之间的各方面诉求,这种中间性定位的传播谋略才有发挥价值的余地。

一件事快要成功时,要适时收敛自己的锋芒,“功成身退,天之道”。人只有把握好度,适时而为,适可而止,遵循天地运行的道、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圣人在成功的时候能控制自我无节制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面对传播主体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以退为进的间接传播谋略。这是保护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的维护公信力的最好方式,表象上没有进行传播,的确丧失了信息时效性的优先权,实质上把握住了信息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时效性不足的缺陷。

三、《老子》对传播的启示

(一)学会辨识,对受众负责

传播者必須掌握辨识这一传播技巧,它要求传播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传播信息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应用传播谋略的能力。在新闻面前,传播者必须擦亮眼睛,辨识真伪,据实报道,让受众了解真相;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突发性新闻,仍然要坚持对受众负责。因此,辨识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种传播技巧,又是一个传播技巧运用过程中的重要的、具体的原则,更是一种高超的传播艺术。传播者要想继续在迅速产生和传播新闻的当下拥有立足之地,必须学会辨识,只有提高对新闻真伪和受众对新闻的影响性质的辨识能力,才能持续增强对受众和舆论的引导力,使传播者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会辩证,做正确决断

《老子》第二章通过列举美与恶、善与不善等例子,阐述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这其中的关系,前人早有结论:自然中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都是互为依存的。在传播领域里,这种辩证法印迹(竞争与对抗)时刻存在于传播活动和传播谋略的运用之中,且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主要体现在传播活动进行时对新闻信息的优先争夺和传播活动共同形成的热效应对进一步传播的促进。在传播过程中,要以辩证法思维做出正确决断。

(三)学会“无为”,持弹性谋略

无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传播活动提供了启示,诸如保持传播谋略的弹性。只有保持这种弹性,传播活动才会更好地进展下去。

(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简介:李琨(1999—),男,陕西汉中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谋略传播者老子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智者老子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
毛泽东在反“围剿”中的军事信息谋略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谋略运用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兵家谋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