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冈仁波齐》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2020-04-24马豫杰

牡丹 2020年6期
关键词:冈仁波齐朝圣者

《冈仁波齐》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无配乐,无第三人称描述,以写实的手法拍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论述电影中环境、事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分析影片中的群像性描写和人物主线选择。

电影《冈仁波齐》表现了朝圣者的灵魂洗礼之旅。无数朝圣者一步一拜地走向拉萨,走向冈仁波齐,其中有无数的人、无数的事。电影中,十一人患难与共,心中只有朝圣、念经、跪拜,也带着观众一起走过春夏秋冬,趟过河水,爬过泥泞,走向心灵的纯净。这11人中有杀生太多自觉罪孽深重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即将生产的孕妇、因无人看管而上路的小女孩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怀揣各自的希望与梦想,也都有着不同的心酸往事,因为同样的目的而聚集在一起,开始朝圣之旅。导演采取了纪录剧情片(Docu Drama)的样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藏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一、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电影在一片平静中开场,没有配乐,没有恢弘的场景,以写实的手法描述藏民的生活,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去拍摄村子里人,记录下每个人为什么而走上朝圣之路。电影通过典型藏区农村环境的描写,展现这11个朝圣者所生活的环境,在一片静默中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内心。由此,观众被带入藏民的日常生活中,感同身受,一起跟随情节的深入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藏区农村场景

平静中带有生命的活力,袅袅炊烟、一人一畜,电影通过这样纯粹真实的环境描写,引得每个人从开头就走向平静,去更加关注朝圣的每个人。高科技时代与过去相比,信息量爆炸,每天都给人各种各样的刺激,当代人每天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生活,但是也慢慢迷失在这个时代中。电影开头近半小时表现了朝圣者的村庄生活,屠夫杀牛,赚了钱酗酒;众人围坐在炉边聊天,吃青稞面,喝酥油茶,聊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村里众人一起准备朝圣路上需要的物资。这些真实生活的写照,带给人们独特的新鲜感。

(二)无背景音乐下的环境描写

117分钟的影片,没有配乐,只有纯粹的环境音效、人物對话以及诵念经文的声音。不同于其他很多电影中的多种的配乐,这样的静默,让人像喝了一杯温开水,平静地开场,平静地结束,反而给人深思的空间;没有利用配乐的节奏感来带动观众,而给予观众充分的自由思绪空间。没有音乐似乎也像一种特殊的配乐,这样的安排,是从本质出发来捕捉电影中的魅力,更加能够突出影片的质朴感。就像希区柯克的《鸟》,通篇没有背景音乐,仍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

(三)另辟蹊径的环境表现

《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扬说:“往往在不知道接下来如何拍摄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架起机器记录磕头的过程,但后来很少用这些素材,它们当中就有这种类似风景画、明信片的场景。如果大量使用这样的镜头就会丢失人物在朝圣过程中的状态,影片中很少会看到令人震撼的西藏风光,是我们“去民俗化”的一个体现。”影片中不注重利用宏大场景去震撼人们的心灵,而是利用中短的镜头去一点一点地带入,在潜移默化中让人物走进观众的内心。这样另辟蹊径的做法,更能够使观众专注于走进人物内心,去看到细节而非不停地被宏大场景所轰炸,这样的做法无疑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事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屠夫与虫

在周而复始的跪拜过程中,屠夫突然停下来了,旁边的伙伴以为他累了,难以为继,这时画面却专注在一只虫子上,原来屠夫停下来是为了让虫子从他面前爬过,避免自己的跪拜会压死虫子。简单的画面,突出了屠夫朝圣之旅的目的性:为了洗涤自己内心那血腥的罪恶感。朝圣者周而复始的动作已经在观众内心形成了机械性的惯性,而突如其来的停顿,是一种动与静的对比,让观众能够在影片的进行过程中关注到这细小的情节,引发观众思考。

(二)产妇临盆

本来即将生产的孕妇参与到朝圣的旅行中就是一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影片中,孕妇有一天在帐篷中休息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即将生产,一行人赶忙将孕妇送到医院。她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但她只是略作休息,便返回到朝圣的路上。她也没有坐在拖拉机上抱着儿子休息,而是将儿子放在拖拉机上,自己仍旧“三步一拜”地完成自己的朝圣之旅。通过这样简单的事情,电影将朝圣者是真正去追寻内心的救赎深刻表现出来,体现朝圣众人心中那虔诚的信仰。

(三)夫妇与驴

在朝圣途中,众人在休息时,遇见了一对夫妇,男人在跪拜,女人在拉着小车,小车后面拴着一头毛驴。众人热情地招呼两人过来休息喝茶,在问及为什么不用毛驴拉车时,夫妇两人说他们两个人将毛驴视为伙伴,在女人能拉的动小车的时候,毛驴只是被拴在车后面跟着走,只有上坡时女人拉不动的时候,才使用毛驴拉车。《章节经》云:“一切有情生命皆可爱,遭受惩罚自然恐惧,由此揣思自己之感受,不可鞭挞更勿要杀生。”就是这种人与物同、众生平等的生命意识和悲悯情怀,才能够使藏民千百年来珍视和善待同他们一起在这个环境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上艰难求生的各种生命。藏民不但不轻易地伤害他们,甚至会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付出代价,让他们更好地生存。电影通过夫妇与驴、屠夫与虫,表达朝圣者对待动物的态度,最终是为了表达每个人在朝圣途中为追求心灵的宁静而做出的选择:与人为善、与物为善。

(四)车祸

在电影的缓慢推进中,毫无征兆地,随着一声撞击声,画面已经转到了拖拉机侧翻在路边,以及越野车破碎的保险杠,司机赶忙下车询问被撞的尼玛扎堆的伤势,在得知没有大碍的时候,司机说明车上有危急的病人,如果不及时送到拉萨救治,可能会面临死亡的情况,所以车速很快,为了躲避对面的大卡车而撞上了拖拉机的尾部。众人宽容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并且让司机离开。交涉过程中没有争吵,且超乎寻常地平静。拖拉机司机没有停滞下来去找人维修拖拉机再继续行程,也没有因拉车而免于跪拜,而是拉着拖拉机货仓走过每一段路,再带上木板重新跪拜。这一个简单的突发事件,突出表现了朝圣者的虔诚。

(五)老人去世

在到达冈仁波齐开始转山以后,老人加入了跪拜的队伍,不再像之前一样在路上拿着转经筒诵念经文,入睡时那刺耳的咳嗽声,也预示着老人的死亡。清晨众人起床后,面对杨培老人的一睡不醒、平静离世,众人只是略带不舍地看待老人的去世。藏民深受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深信死亡只是意味着这一世肉身的死亡,而灵魂脱离死亡的肉身后,能够再次寻找到所能依附的新的肉体。因此,当死亡在他们身边发生时,无论是即将离世的人还是身边的家人朋友,他们都不会哭天喊地、捶胸顿足,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离世之人通往来生的准备当中,藏民请喇嘛来超度、诵经,让亡者灵魂顺利地踏上转生之路。在他们看来,能够在神山脚下离世,这是老人一辈子修行的一种福报。对老人的离世,电影最后画面转到了天葬和两个风中矗立的石堆。电影通过老人去世这个事件,从各种角度说明藏民对死亡的态度,体现了藏民性格中的坚韧与乐观。

三、群体主人公的性格

(一)群象性的描写

朝圣之旅中的11人中,“三步一拜”“五体投地”这样的动作贯穿朝圣之路的始终。电影群象性的描述有很多,大量的镜头是连贯的,记录众人跪拜中的坚韧,记录每天扎营,每天晚上圍炉诵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体现出朝圣者精神。比如孕妇临盆所表现的坚韧、屠夫与虫所表现的慈悲之心、小女孩朝拜时稚嫩的动作和顽强地坚持、老人蹒跚的步履和手中不曾停下的转经筒、佛珠。这些群象性的描写,都是在一条主线下进行的,那就是所有人脸上都带着的纯真和宽容。他们并不重视现世而向往来世,所以西藏人性格中的豁达开朗是由信仰的力量带来的,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当朝圣提出的时候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而且不断地有人加入朝圣队伍。没有人表示因为困难想劝阻大家放弃朝圣,众人都在积极地准备朝圣之旅,包括朝圣之旅中遇到各种突发状况,也没有人想要放弃这场神圣之旅。

(二)人物主线的选择

影片通过贯穿始终的跪拜来串联起整部影片,并起到一个将每个人联系起来的作用,从最初的村庄出发,到到达冈仁波齐,这其中所有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都是围绕着跪拜这一主题而进行的。主线中的11位朝圣者,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是都包含着影片想要传达的藏民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整部影片是11个人的朝圣之旅,也是这11人的心灵修行之旅,渡人渡己,修心修性,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这场朝圣之旅也突出表现了藏民的优良品质。这11人的队伍,更像是一盏灯,照亮每个人心中的那片净土。

电影《冈仁波齐》,表现了导演从自己的眼中,从镜头中所记录下的藏民形象和藏区形象。电影《冈仁波齐》中的藏民形象也许与大众眼中的形象有所出入,但这正是一名异族导演眼中最真实的藏区形象。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相同的形象影射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所不同。对异族形象的表述并不是对现实单纯的、复制式的描写,形象的研究,也不是仅限于辨别真伪的程度,而是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观众中大部分的生活环境和影片中的环境存在很大区别,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着对西藏的不同想象,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这种异族的理解,正是代表了一种比较形象的存在,一个异族眼中的藏族形象。而这些形象,何尝不是对现存秩序的一种反思,通过反思,引导人们更加努力地生活。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马豫杰(1992—),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冈仁波齐朝圣者
冈仁波齐
PATHS OF FAITH
贺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
冈仁波齐的祈祷
刘狄洪:世界艺术的朝圣者
肖波齐教授
普兰:荒芜之地的惊喜
自动扶梯
致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