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利合作 互利共赢共同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产业链合作与发展专题报告会

2020-04-24

中国钢铁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建筑业汽车产业钢铁

徐留平:变革中的汽车产业和钢铁

在钢协六届一次会员大会期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作了题为《变革中的汽车产业和钢铁》的演讲,他表示,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密切相关,没有钢铁,就没有汽车。正因为有了钢铁,才使汽车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三大因素驱动汽车业四大变革

徐留平在谈及全球汽车产业的百年进化史时指出,全球汽车产业的产能布局,按国别来分的话,中国是唯一一个产销量均突破2000万辆的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处于第二梯队,产能规模在500万辆-1000万辆之间。

中国一汽诞生于1953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汽车产业主要就在一汽。改革开放以后,汽车产业开始搞合资企业,1984年成立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入全球汽车产业的关键一步。2017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887万辆,这是根据国别来比较的。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开始下滑,2018年、2019年分别下降了1.8%、9%左右。

他强调,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汽车产业最大的变革当中,有三大因素驱动汽车产业技术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变。这三大因素分别是:产业政策,包括环保政策、技术升级的政策、节能政策等;消费升级,比如移动出行领域,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汽车,也可以购买服务,这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技术创新。

他强调,2017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42万辆,同比增长了54.5%。我们认为,在下一轮汽车产业转型当中,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而,在这种驱动下,整车的价值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对2018年和2025年汽车的整车价值进行比较后发现:传统类汽车以钢铁为主的组成分别是车身和底盘、动力系统,这两项的价值占比分别为51%、32%。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主流后,各部分价值的占比将发生较大变化。其中,车身和底盘将占比27%;动力系统价值占比将为36%;电子电气等将成为汽车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占比35%。预计到2025年,汽车以钢铁材料为主的组成构件的价值在整车价值中的占比,将从原来的83%降为27%左右。

徐留平据此提出,历史上,汽车的主价值是钢铁,是“钢铁+”发展模式。未来汽车电池的使用量将大幅增加,电子电气的价值不断增加,将形成“X+汽车”模式。

科学布局实现逆势增长

2019年,在中国汽车市场下滑10%左右、行业利润下降近25%-30%的情况下,中国一汽一枝独秀,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取得逆势增长。其中,销量为346.6万辆,同比增长1.3%;营收达6200亿元,同比增长4.4%。这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容量(每年2700万辆-2800万辆),以及中国一汽积极打造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产品,也得益于多种战略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科学布局。

在战略层面,2018年,中国一汽发布“831”战略,即在2018年-2025年8年间,三大指标(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员工收入指标)翻一番。

中国一汽目前在国内的基地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东北基地,主要在吉林长春;华北基地,主要在天津;华东基地,主要在山东、江苏;西南基地,主要是成都;华南基地,主要是广东。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厂都在中国。

同时,中国一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14个国家建立16个组装基地,组装比例超60%;海外业务覆盖49个国家,累计出口汽车超30万辆。

在布局层面,围绕下一代汽车产业转型趋势,中国一汽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研发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一汽通过打造“三国五地”研发布局,整合全球优势资源。“三国五地”研发布局分别是德国慕尼黑的前瞻设计中心,美国硅谷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心,国内长春的全球研发中心、北京的前瞻技术创新中心、上海的新能源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同时,中国一汽还构建了完备的研发组织架构,主要有新能源开发院、智能网联开发院、造型设计院、创新技术研究院、材料与轻量化研究院、奔腾开发院、商用车开发院等。

在重视研发的同时,中国一汽还通过对旗下品牌进行精准定位来拓展市场。以红旗为例。“红旗”是一汽的魂,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关心、支持红旗车,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最近3年以来,所有的走访、国事活动都用红旗车。红旗的愿景是“成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精致主义品牌”,旗下有4个产品系列:L系、H系、Q系、S系。

为实现这一品牌定位,红旗车L平台制造工厂是全球顶级的高端车制造厂;在营销服务方面,中国一汽提出“311”客诉快速处理机制(3分钟相应,1个小时出具方案,1日内问题解决)。

徐留平介绍,2017年红旗车的销量为4702辆,2018年为3.3万辆,2019年为10万辆。2022年,我们的目标为40万辆-50万辆,2030年要达到100万辆-120万辆。这已经对社会公布,必须全力以赴实现目标。

钢铁与汽车工业的合作潜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表示,徐总不仅介绍了一汽的概况,也给我们描述了一幅中国汽车工业和世界汽车工业的清晰图景,既指出了钢铁与汽车工业合作的潜力,也指出了钢铁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这是来自汽车行业最新的、最权威的报告,这是为我们特别准备的,其中提到许多汽车与钢铁的关系。非常感谢!徐总还答应,一汽研究院和材料研究所之后会与中钢协进行专题交流,大家可以再次坐在一起,用更长的时间进行研讨,了解汽车,了解钢铁和汽车的合作,也欢迎各钢铁企业积极参加。

雷凡培:钢铁与船舶应深化互利合作

在钢协六届一次会员大会期间,中国船舶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作了题为《创新、合作、共赢》的主题演讲。他说,我来自船舶工业,我们船舶工业有这样一个理念:没有钢铁就没有船舶!所以我们是生死与共的好战友。

“南北船”合并 中国船舶正式起航

2019年10月14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中国船舶集团正式起航。1999年7月1日,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分拆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自此,以长江为界,两大集团开启长达20年“划江而据”的局面,两大集团也分别被业界俗称为“南船”“北船”。

20年来,两大集团逐步成长为世界级造船企业。但近年来,全球船舶行业持续低迷。面对新局面,同根同源的两大集团选择合并。这不仅有利于内部优势互补、减少无效重复竞争、提升效率,还可以统筹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中国船舶集团集中了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及船舶海工领域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和力量,形成了完整的海军武器装备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是我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主体力量,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各种船舶和海工装备。

他进一步介绍说,中国船舶集团当前有驻外机构53家,成员单位147家,资产总额达8110亿元,创新平台有203家,员工总人数达31万人,新接订单、手持订单超过全球20%,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集团。

钢铁船舶密切合作 产业链高度融合

船舶工业和钢铁工业密不可分。举例来看,韩国当年也是在分析海洋和钢铁优势的基础上,以国家力量将船舶工业上升为国家产业,韩国从此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从产业特征来看,船舶工业与钢铁工业产业链高度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船舶行业与钢铁行业产业链高度融合。造船和钢铁互为上下游产业,从产业特征上讲都是周期性较强的产业,一定程度上是命运共同体。船舶是国际货运的主要载体,承担了全球货物贸易总量80%,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外贸发展的生命线。我国进口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和钢铁产业大都是通过大型船舶海运来完成。因此,钢铁产业是船舶工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作为钢铁行业的下游,造船产业是钢铁工业的消费大户。

从中国船舶集团2019年钢材采购情况来看,鞍钢供钢材86.83万吨,占比27%;湘钢供钢材54.43万吨,占比17%;营口钢铁供钢材44.99万吨,占比14%;沙钢供钢材32.7万吨,占比10%。可以看出,钢铁与造船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是造船与钢铁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国际惯例和大势所趋。当前,钢铁行业、船舶与航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船价、航运运费、钢材价格的联动效应更加突出,实现上下游联动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中进一步确立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三是钢铁工业和船舶工业实现了共赢发展。首先,双方强化了战略合作。其次,双方推动了技术联合攻关。在国防工业领域,双方围绕武器装备研制需求,在薄板、厚板、型材、铸锻件等材料研制及加工技术领域密切合作;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双方在集装箱船用止裂钢、薄板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用殷瓦钢、超高强度海工钢、低温钢板、双相不锈钢、耐蚀钢等高端品种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最后,双方打造出互惠互利格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船舶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对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也遇到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船舶集团坚持把当期船板采购订单主要安排在国内,同钢铁工业互相支持。回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无论市场兴旺还是经历低谷,中国船舶集团始终和钢铁行业的兄弟企业互相扶持,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了行业双方紧密合作、有活力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为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也为下一步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深化互利合作 携手续写新篇章

雷凡培对未来钢铁工业和船舶工业深化互利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要在加强军工协作上下功夫。双方要围绕新的安全威胁和海洋权益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瞄准新的作战需求,持续推进新兴装备发展。在加强军工协作上,船舶行业对钢材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同时,双方要立足“小核心、大协作”研发机制体系,通过联合钢铁科研院所、船舶科研院所、钢铁企业、船舶企业、高校等单位,扩大合作深度和广度。

二是要在加强高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合作上下功夫。当前,船舶领域仍有一些高端材料品种亟须国产化。例如,极地船舶用钢仍依赖进口,殷瓦钢成本高于韩国超低温高锰钢30%,张力腿筋腱材料加工仍处于空白,耐蚀钢、双相不锈钢亟待市场化推广。我国船舶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最大的痛点就在成本上。这是下一步双方合作的方向。

三是要在材料基础技术合作上下功夫。下一步,船舶行业和钢铁行业要在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础材料等战略性新材料领域加强合作。同时,双方在基础材料设计和加工技术上也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在材料技术基础和标准化领域深化合作。

四是要在拓展新业态合作上下功夫。新的竞争形势呼唤新的合作理念与模式。因此,进一步与钢铁行业巩固战略合作关系是中国船舶集团接下来的目标。在推进钢材、原材料、物流、技术研发等领域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如在国际贸易、成套物流、新能源、金融服务、工程总包等领域的合作。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拓新领域、新产业,并推动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2019年,中国船舶集团造船完工量共计1450万载重吨,这一目标在今年提升至1600万载重吨。增量的背后,必然有钢铁工业对船舶工业的大力支持,这也更加要求双方共同携手走向新的高度、续写新的篇章。

船舶是钢铁重要的客户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表示,船舶是钢铁重要的客户,造船是钢铁重要的下游用户行业,也是钢铁最有条件开展上下游合作的一个产业和领域。对造船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造船与钢铁的关系,雷总介绍得非常清楚。能听到这样的报告,受益匪浅。

郑学选:钢铁业和建筑业是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

1月11日,在钢协六届一次会员大会期间,中国建筑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郑学选在产业链合作与发展专题报告会上指出,钢铁工业和建筑业是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钢铁为建筑撑起了铮铮铁骨,建筑又为钢铁打造了展示舞台。两者既并肩发展,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两个行业之间以及建筑企业和钢铁企业之间都需要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钢铁工业和建筑业相互促进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建筑业和钢铁工业同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起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680亿元增加到90万亿元,年均增长8%;中国的钢材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9亿多吨,年均增长13%;建筑业总产值由57亿元增加至24万亿元,年均增长13%。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钢铁工业和建筑业是一对携手共进的亲密兄弟;另一方面,钢铁工业和建筑业增长速度都高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两者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又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投身市场经济,始终坚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中建集团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一些成员单位的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诞生之初。2019年,中建集团居《财富》“世界500强”第21位、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4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建集团实现了从“任务靠分配、支出靠供给”的传统国企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的转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中建集团投身市场经济所始终坚持的。中建集团改革发展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市场为大。中建集团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坚定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发展出一套完备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坚定不移开展差异化竞争,果断推行“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市场策略,主攻高端、兼顾中端、放弃低端。

二是坚持主业为基。多年来,中建集团始终坚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公司的主业。房屋建筑是主业中的主业,全力推动其保持领先地位,始终做技术的引领者、品质的代言人;积极完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建集团不断强化房地产业务优势,落实“房住不炒”,坚持稳健经营,重点发展住宅开发业务,稳步增持运营资产,持续探索新型业态,始终保持效益领先、品牌领先和规模靠前的态势。

三是坚持人才为本。中建集团实施“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策略,系统规划和建设竞争力一流的人才队伍;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农民工向现代建筑产业工人转变,并对国内优秀人才全面出海和海外人才吸纳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

四是坚持创新为要。中建集团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三大方向科研工作,催生出众多创新成果。通过模式创新优化生产关系,中建集团着力推动纵向一体化拓展,实现了从“单一建楼”向“综合建城”的不断升级。

建筑业发展过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态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些改变的背后是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中国经济同样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筑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

二是建筑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压力。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建筑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招工难,尤其是出现以缺乏技术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短缺”。此外,大规模建筑工业化、智慧建造、绿色建造虽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完全成熟。面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引领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建筑业面临着生产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

三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筑业也是污染大户,其中建筑垃圾、建筑扬尘和建筑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建筑业的资源消耗居高不下,因此,建筑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真正的绿色建造迫在眉睫。

有挑战也有机遇。从房建市场来看,短期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更新、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未来,城镇化进程将为房建业务带来持续发展动能。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预计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人,房屋总建筑面积需求为800亿~900亿平方米,目前尚有较大缺口,市场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从基建市场来看,中央强调,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战略性项目规划实施。在重点领域上,如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农村公路和水利等设施,以及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带来较多的市场机遇。在区域战略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等蕴含着广阔的基建空间。此外,政策效应也为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大而不强也是客观事实。未来建筑业或建筑企业应该做到“三个更加”。

一是经营布局要做到更加全球化、区域化。随着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中国建造必然要走出国门、成为又一张闪耀全球的“中国名片”。建筑企业要持续发力国际市场,全面提升竞争实力,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参与全球竞争。

二是业务模式要做到更加一体化、专业化。这在客观上推动建筑企业必须形成一体化能力,具备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本领。

三是生产方式要做到更加智慧化、工业化。建筑企业应加强智慧建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尤其要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在智慧设计、智慧工地、智慧企业等领域重点发展、打造优势。同时,要积极抢抓建筑工业化的机遇,特别是注重发挥钢结构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作用,这也将为钢铁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我们希望能够与钢铁企业一道抢抓发展机遇,携手共进,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建筑行业是钢铁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表示,建筑行业是钢铁最大的下游用户,建筑用钢占钢铁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建筑集团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建筑集团。建筑行业真是钢铁的命运共同体,所占的用钢份额非常大,钢铁行业之所以有现在,以及对明年的形势判断,很大程度上仰仗建筑业。郑总在演讲中对建筑行业进行了介绍,谈了挑战和机会,特别是后面谈到国际化问题怎么共同解决,以及钢结构,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未来我们可以考虑在深圳的钢结构博物馆召开钢结构上下游合作研讨会。

猜你喜欢

建筑业汽车产业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钢铁侠”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