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2020-04-24文_赵

清风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文内涵素养

文_赵 娜

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职能所在。语文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结晶,其中所纳入的诗词文章等不仅在语言组织、文采创意上有独到之处,在思想文化、精神内涵等方面也有许多闪光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这是因为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心态、行为习惯尚未成形,正是最适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阶段。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语文读物的教育引导价值,将其中的人文素质素养渗透到学生的认知观念之中,从而真正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人文素养教育是阅读教学深层价值的挖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语文教学中贯彻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诉求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认知基本的字词拼读方法和语义内涵方面,或者将阅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基本的途径。至于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深挖,以及与学生认知理念的共鸣,教师关注度并不高。事实上,阅读教学理应实现精读、细读、深读,才能真正将阅读资料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文学艺术格调、语言文学魅力有效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

倡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人文素养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从人文情怀、人文特征的角度对阅读内容进行精细的把握,进行深入的感触。这既是提高阅读质量、增强阅读体验的需要,也是对阅读材料、文学艺术作品和各类题材文章内容内涵、价值思想的深入研究。比如,在关于课文《丝绸之路》的学习中,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丝绸之路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以及其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意义。这种认知的达成,就需要人文素养教育的充分发力。

第二,人文素养教育是助力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通过阅读教学来渗透人文素养,这不仅仅是出于对阅读资料的深度理解与认知的考虑,更是为了给学生自身的成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引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引导学生健康向上成长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生硬的宣教和耳提面命式的教导往往很难发挥作用。通过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是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策略干预下,能够自发地去发现阅读中的内涵并产生认同和共鸣。

以杜甫所作的《春夜喜雨》为例,这首诗透露了作者的一番喜悦之情。那么,这种喜悦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可否理解为人们应当怀着一种美好的情绪去看待世间万物,应该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呢?从人文素养角度来看,这就是“处处皆诗情”的一种文艺气质,是一种雅致的生活情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这种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和生活品位,对学生心性的成长和审美情趣的发展显然非常有益。

第三,人文素养教育符合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越来越强调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强调在知识点、考点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和语言文学、语言艺术、文化品位等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科内容进行深挖,而不是浮于表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正是教育工作者为响应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和新课标要求做出的尝试。

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第一,在有感情朗读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首先要建立在对阅读内容的情感共鸣上。开展有感情的朗读,正是帮助学生感受课文情感情绪,获得情感共鸣的有效途径。相比默读、群读或者教师领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更能培养学生对阅读资料的专注力,更能有效激发情感和情绪,让学生沉浸在文学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情景氛围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

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本身采用第一人称行文,且内容多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这样的文章,正适合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故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同学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采用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做法,一边朗读,一边揣摩研究其中的情感情绪。如第一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这里面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是和日常交谈中“快回去吧,别送了”一样的客气的对话,还是要低沉缓慢,带有一种郑重肃穆的情绪?教师要引导着同学们在朗读中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获得情感情绪上的共鸣。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用“亲人”这个词来形容这些并没有血缘亲情关系的人,也理解了当年中国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和深层考虑,理解了战争年代的民族情感、国际情感、国家关系等。这里面所展现的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帝国主义和邪恶行径的顽强战斗情怀等,都是宝贵的人文素养,都是学生值得学习的精神内涵。

第二,阅读与生活情景相结合的人文素养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于一些阅读资料的内容、情感、情景缺乏真实体验和生动了解,知其意而不懂其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彩色的翅膀》的教学中,课文内容展示了战士们在海岛驻守时期的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一份面对艰难困境苦中作乐、辛勤耕耘的感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不是生活在海南地区,可能很难理解课文所描述的那种艰苦的条件,也很难理解一个西瓜、几只蝴蝶的重要意义。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生活情景中去启发阅读和思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彩色的翅膀》所表达的人文情怀,教师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辛苦攒钱想要买一本书的故事,和同学们讨论了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而加班加点辛勤工作的生活情景。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将课文中的思想内涵提炼出来,也弥补了学生个人经验阅历比较少的不足,为实现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同学们可能无法理解解放军战士们苦守海岛、苦中作乐的情景和情感,但可以通过对爸爸妈妈辛苦工作、勤恳付出的认知和思考来获得比较真切深刻的体验。由此及彼,互为印证,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解放军战士对蝴蝶、对西瓜那么看重的原因,感受到了解放军身上人性的光辉。

第三,信息技术辅助下的人文素养教育。为了实现对阅读资料内涵思想的精准传递,教师还会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多媒体来提供延伸阅读,充实学生的视听感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比如,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给学生讲述了科学家居里夫人投身于科研事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感人故事。那么,小学生应该如何理解这种伟大的精神及其伟大的意义呢?教师用网络搜索了居里夫人伟大科研成就方面的资料给学生看,同时也分享了国内外医学、军事、生物等各个领域科研工作者为科技进步奋战的音视频资料、图文资料等给同学们参考。在这些资料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艰难,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伟大,也受到科学家们面对困难绝不后退,为了事业敢于牺牲的精神的熏陶。教师鼓励同学们畅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共鸣,实现了阅读成果的深化。

传统的书面阅读虽然有它的特长和优势,但也有短板和不足。借助信息技术提供阅读资料的拓展,这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并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这也是信息技术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值得教育工作者多做尝试。

人文素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良好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人文素养,对民族文化、语言文学的热爱与推崇也体现了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对语文读物所蕴含的人文素养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以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渗透。这样才能实现阅读价值的深化,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

猜你喜欢

人文内涵素养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照金精神的内涵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