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
2020-04-24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振华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谷耀宝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振华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谷耀宝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的“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形势,能够把准脉搏、扭住重点、有的放矢,增强战略定力,坚定对我国发展的必胜信心。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统筹规划,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同时,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的态势,构成全球性大流行的威胁,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了更为浓重的阴影,也使得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加大。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图:新华社鞠鹏摄
面对当前形势,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战略判断和得出的科学结论,充分彰显了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战略谋划、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真理力量。
一、坚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在普遍联系中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形势
全面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组成事物整体的方方面面,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种种联系,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正如列宁所说的,“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可能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我们只要不割裂历史、不隔断联系,坚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我国当前发展形势,我们就越能够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一)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具有应对一切挑战的内生力量
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作为蕴含中华文化智慧经典的《周易》有云:“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如果一切都在风平浪静中安逸闲适,那么这种不历经风雨的文明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正如孟子所说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忧患意识中,一次次经历风险挑战,又一次次奋起抗争,不断成长和壮大,五千多年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敢于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斗争中发展壮大,又是在不断斗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靠斗争打出来的。正是立足于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革命自觉,从井冈山到长征路,从延安到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建设的成就是靠斗争干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斗争的目标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宝贵传统得以传承,成为我们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武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独立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震撼寰宇;从被外交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到自力更生、突出重围、朋友遍天下,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着这股干劲为改革开放扬帆起航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是靠斗争闯出来的。改革开放40 余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我们“涉深潭”“过险滩”,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面对现实,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进步;反之,什么时候违背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全面地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去处理问题。
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灾难,一方面,我们要正视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不会影响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我们不必也不应该被短暂的困难吓倒,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相信,我国经济增长会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其良好发展态势。
《铜墙铁壁》 图:张自薿
(三)面向未来,我们有强大的政治能力和制度优势,具备应对一切挑战的实力和条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攻坚克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可以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特征,是我国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是我们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的有力武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科学统筹、齐心协力应对挑战。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如期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二、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在化危为机中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我们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两不误”,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压力和动力,化压力为动力
压力和动力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压力往往就会没有动力,“温水煮青蛙”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也就碌碌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过《压力与动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文章,他在其中指出:“如果滋生‘骄’‘娇’两气,受不得一点压力,一些老的办法不能用,新的办法不去想,那么发展也就难以为继,那面对的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发展理念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那么发展就能走出一条新路,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内疫情形势虽然持续向好,但是总体依然严峻复杂,防控仍然处在关键阶段。一方面,国内疫情存在“复燃”的风险;另一方面,疫情全球性流行威胁已经构成,带来的输入性压力持续增大,我国的疫情防控重心已由内部防控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转变。并且,毫无疑问的是,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国内外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对于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挑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更不能百般推脱、左躲右闪,甚至临阵脱逃,而是要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敢于作为,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危机与机遇,化危机为机遇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问题无处不在,有问题就会有困难和挑战,也会有机遇。危机就是突然出现的问题,是既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危”与“机”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危”与“机”总是并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问题解决得不好,机会就变成危险;问题解决得好,危险就变成机会。困难是挑战,困难中往往也蕴藏着机遇,克服困难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把握“危”中之“机”,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也要善于应对“机”中之“危”,防患未然,兴利除弊。
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秩序、经济发展形势、就业民生状况等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也暴露了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还让隐藏在干部队伍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本领恐慌”问题一览无余。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疲疲沓沓、拖拖拉拉,情况弄不清、工作没思路;有的则是敷衍应付、作风飘浮,工作抓而不细、抓而不实。机遇不会“自觉”地为我们所用,能否把机遇“有利”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是建立在主体“自己运动”、主动作为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其利好作用的发挥与否以及发挥的程度是由我们能否“自觉自为”牢牢把握机遇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问题倒逼改革,剖析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对症下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识别和净化干部队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举措,切实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就能够化危为机。
(三)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一般与个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同事物会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而那些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更不愿做调查研究,拒绝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敏于洞察矛盾,不敢正视矛盾,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矛盾和善于解决矛盾。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做到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疫情迅速扩散蔓延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疫情形势趋缓并不断向好后,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是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确保实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2020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要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具体而言,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符合条件的省份要适时下调响应级别并实行动态调整。
三、坚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在权衡利弊中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应对疫情必须坚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就是既要立足当前、抓好当前,又要深谋远虑、着眼长远,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谋划。所谓战略思维,就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在当今时代,战略思维作为人们分析和解决全局性、长远性、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方法,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坚持用长远的眼光,妥善处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
按照唯物辩证法,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是统一的。从根本上讲,长远利益是由一个一个的阶段利益所组成的,当前利益只有在长远利益中才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离任宁德的临别赠言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他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又一次指出:“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深刻揭示并凝聚了统筹兼顾的辩证法,是指导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
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须抓实抓细抓落地,否则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否则也会影响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坚持战略思维,运用辩证法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必须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各个阶段的关系,使当前目标的实现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既要立足当前、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深谋远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二)坚持用长远的眼光,妥善处理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务虚与务实并非截然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好的务虚,务实就没有“主意”,缺少了方向和谋划,便会走错路、走弯路;务实是务虚的目的和归宿,只务虚不务实,务虚只能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既重务实,又善务虚》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两者可谓并蒂之花、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全部领导活动之中。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而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做好务虚,务实就如同无头苍蝇,只能盲目瞎转。”
打好任何一场战役,都必须战略和战术相统一,既要能够仰望星空、胸有全局,又要能够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妥善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善务虚,又要重务实,把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通过务虚进行战略擘画,运筹帷幄之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坚持问题导向,分层级理清影响落实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把工作落到实处,以决胜于千里之外。
(三)坚持用长远的眼光,妥善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标本,本意是用来分清疾病的主次和轻重缓急,从而确定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标”体现为外在的现象和问题,“本”是内在的根据和原因,“标”因本而生,“本”以标而显。要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治病必求其本”,也就是说,只要治好了“本”,“标”也就迎刃而解。但是,有时候“标”症急于“本”症,甚至会危及生命,这就需要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一旦标症缓解后,即当治本,根除病原。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理想状态。
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急症,症急势重,当然要先治标,要采取更加严格、更有针对性、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把疫情扩散势头遏制住,从而缓解病症,同时也要为治本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时间,通过分析病情、找准病灶,最终根除病原。比如,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完善应对风险挑战的体制机制;提高干部素质,优化干部队伍,增强政治能力和执政能力;加强法制建设,为应对风险和危机提供法治保障;提高科研能力,综合多学科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科技支撑,等等,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各级党员干部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在得与失的价值选择中正确处理手段和目的、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各种关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处理问题,坚定战略定力,在不断应对风险挑战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未来。
讨论题:
1.为什么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
请扫码阅读
党课|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