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文书”想到“屯堡文书”
2020-04-23曹洪刚
曹洪刚
甲骨文、敦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纸质写本文书、西域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新发现”。20世纪50年代徽州民间发现大规模的文书档案,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
每一次新史料的发展,对学术界的发展和影响都至关重要,它为复原历史提供鲜活的证据。无论是甲骨文、敦煌文书、汉简、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还是徽州文书都引起学术界的震动,推动一批新的学术研究。因为从事编辑工作和研习历史地理学,长期关注历史学的研究及其发展动态,《屯堡文书》的策划出版无疑是新史料的发现和挖掘,这将对历史的书写和复原提供史料的支撑。
一、学术考察,发现“大屯文书”的线索
2014年8月《乡村地理》杂志创刊,我担任创刊杂志的首任编辑记者,参与《乡村地理》杂志的创刊工作,对乡村的历史和地理更为关心,不断地在学习、策划相关专题,参与策划和调研“贵广高铁沿线最美乡村与乡村文化”之后,又参与策划“怒江流域乡村与文化”专题、“发现乡村贵州”专刊、“乡土黎平 百里侗寨”专刊等,继而关注“徽州古村落与乡村文化”,这让我对徽州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解读“徽州的乡村历史文化地理”的过程中,“徽州文书”是绕不过的,“徽州文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学术界已经阐释的很清楚,进而兴起“徽学”的研究……这在我心里埋下了深深印记。
2015年正值我的导师云南大学陆韧教授来贵州参加首届“西南史地高峰论坛”暨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到安顺学院屯堡研究中心进行考察,当时我在《乡村地理》杂志担任编辑工作,正好一同前往安顺屯堡地区进行学术考察。吕燕平老师带我们参观贵州省屯堡研究中心并到安顺市大屯村等屯堡村寨进行了实地调研,大屯村是明代普定卫辖属的两个百户(普定卫右九、右十所)发展而来,村落有城门,是典型的军事屯堡村落,守卫当时重要的滇黔大道。
明代朱元璋为了治理云南,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明代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省,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军屯是明代土地国有的典型形态之一,明代军屯数量最大,为历代军屯之冠,在明初恢复农耕经济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顾诚教授详细阐述了明初全国土地分属于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的观点,认为明代军事系统的都司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同行政系统的基层组织——府州县一样是一种地理单位,管辖着大片不属于行政系统的明帝国疆土。
安顺在历史上被称为“滇之喉”“黔之腹”,今天的安顺市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所建普定卫城的所在地。“山清水秀,田野肥沃”的安顺这片土地上,卫所就地屯田,屯军聚族而居,形成屯堡,世代相守。安顺屯堡区,以西秀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高度密集的屯堡群落,成为中国西南一带屯堡最集中的地方。
安顺学院屯堡研究中心吕燕平老师为我们介绍在安顺地区的屯堡村寨中进行田野调研时,发现了大批契约文书,并进行了搜集整理,大屯村是吕燕平老师的田野调研点,也是契约文书搜集的重要地区,“大屯文书”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二、实地调研,感触“大屯文书”的历史魅力
吕燕平老师带着我们在大屯村里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村里原军屯城门所在地,村里的水系,村子里街道呈“丁”字型布局,村里的五显庙,最后带我们到了一户人家,找来家的主人,家的主人从屋里拿出一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家里历代保存下来的契约文书。这是我初次见到大屯文书的模样,在导师陆韧教授和吕燕平老师的交流中,让我对大屯文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大屯村作为典型的屯堡村寨,属于安顺屯堡的核心地带,目前搜集整理大屯契约文书600余份,大屯契约文书的特点如下。
1.时间上,最早的契约立于乾隆三年(1738年),多数立于咸丰、同治、光绪期间,民国时期至1949年后的集体化时期和土地承包以后的文书也有,反映了大屯村300余年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的变迁。
2.内容上,大屯契约中买卖涉及的土地明确有“屯田”。按明代制度,“屯田”农具、种子、耕牛由官府提供,地势较平、水源方便、利于种植,所有权属官府,不能买卖。在大屯村一带,保存下来的清代契约文书中大量涉及有“屯田”,由此可见,明代“调北征南”军队在安顺实施屯田制度,到清初,已开始出现了“性质”的转变。
3.类型上,除地契之外,还有房屋契约、山林契约、分家产契约、地基契约、休妻契约等类型有10余种,乃至粪坑买卖,都立了契约,而更为突出的“顶契”文书,意即村民不愿或不能种田,让他人种植,而种植的人须向官府上缴规定收成,如“顶契”文书里记录:“上粮至右九、右十。”契约文书承载土地交易规则、管理制度、个人纳税等历史信息,反映了家庭、家族的兴衰故事。
4.大屯古村落具有安顺“西门屯堡”的典型代表性,丰富安顺屯堡村落的“屯田”“军屯”历史蕴涵,同时体现出中国2000多年的屯田史上具有“活标本”的意义,也成为明清以来土地制度变迁研究的重要案例。
5.大屯古村落的社会文化遗产价值。大屯系由两个明代“百户”(普定卫右九、右十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对村落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安顺屯堡村落中具有特殊性。
6.安顺屯堡文书的现实价值。在推进“黄果树与屯堡景觀”捆绑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安顺屯堡旅游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在时光雕刻的匣子里,深藏着世世代代屯堡人的契约文书,保留着一代代家族人的历史记忆,散发着历史记忆的味道,展现“大屯文书”的魅力。
三、“屯堡文书”的策划构思
由于职业的敏感性和所学专业的关系,我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批文书的价值,这不仅是新史料的挖掘,还将对明清时期汉族移民在云贵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新视野。通过与吕燕平老师的沟通,吕老师认为在安顺地区乡村中的文书不少于1万份,目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屯村的文书。
在2016年、2017年的屯堡年会上,我与吕燕平老师商量,对其进行策划出版,吕燕平老师说目前有几家出版社在与他对接,这更加认定我对这批文书的价值判断。回到单位的我,立即與时任孔学堂书局的总编辑张忠兰联系,说明了这批文书的价值,准备策划这套“屯堡文书”的出版工作,张忠兰总编辑非常支持我的策划,能够争取在孔学堂书局出版最好。这样我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期我与吕燕平老师进行了沟通,说明单位的实力和出版的决心,争取吕燕平老师将“大屯文书”放在孔学堂书局出版。在策划《屯堡文书》时,与我的大学老师李春泰教授、研究生导师陆韧教授进行了沟通,他们对《屯堡文书》出版的学术价值给予了肯定和策划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中间也离不开张新民教授、孙兆霞教授的大力支持,还有孔学堂书局的张发贤副总编辑、陈真编辑、刘光炎编辑等同人的鼎力支持。
与吕燕平老师争取到“大屯文书”的出版机会,因为前期得知安顺地区乡村有1万余份这样的文书,随即与吕燕平老师商量,策划这套丛书的命名为“屯堡文书”,不仅体现它的地域价值,也体现它的学术价值。遂开始申报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申请,最终《屯堡文书 第一辑》获得立项。
四、“屯堡文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我国民间契约文书中,明清契约文书占有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明清时代是我国契约文书门类最多、使用最为普及的时期,也因为它与近现代人们的财产关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近年全国各地明清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和刊布,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今利用契约文书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可观,契约文书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研究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
《屯堡文书》的出版,把屯堡地区人民生活的各项原始资料记载的契约文书及时刊布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其文献价值必将有利于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及人类学的研究,有利于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广大学者提供第一手资料,《屯堡文书》的出版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
《屯堡文书》同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屯堡文书的面世,将可填补明清朝以来,在西南地区,汉族移民在基层社会的国家的治理体系的研究,从长时段的视角分析汉族移民地方社会与国家历史发展的互动。《屯堡文书》的面世,也为我们提供明清以来国家疆域观念和国家治理体系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为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提供新史料和新发现,具有学术和文献双重价值和社会效益。相信《屯堡文书》的出版,对“屯堡学”的兴起和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在策划《屯堡文书》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参加学术会议、与作者的沟通协调、申请国家出版基金等这一系列过程,让我对出版策划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策划能力,更加坚定了我对出版事业的热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为出版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系贵州日报报刊社主任编辑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屯堡文化研究(2010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4.
[2] 吕燕平.学术平台建设与屯堡研究——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历程回顾[J].安顺学院学报,2019(5):19-20.
[3] 丁振海.中国报纸副刊 获奖作品集——2010年度第21届(下)[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