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的言行要合情合理

2020-04-23王敏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喜韩麦尔社戏

王敏

有些文章中的人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言行不合情理,好像他们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一样。有人可能会说,我写的是小说,是童话,是剧本。的确,这类文章中的人物是可以虚构的,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人物的言行总要合情合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嘛!那么,什么样的言行才是合情合理的呢?

1.言行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身份不同,生活阅历自然就有差别,反映在言行上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一篇《奶奶的手》的作文,小作者的奶奶是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幼时的她问奶奶:“您的手上怎么那么多小口口?”奶奶温柔地说:“这是生活的印记。”试想一下,她奶奶会这样说吗?显然,人物语言不符合其身份,此文有编造之嫌。而鲁迅先生《社戏》中的六一公公的言行就很符合其身份。当“我”夸六一公公的豆好吃时,他便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六一公公翘大拇指的动作,还有那简短的几句话,显得很朴实,也很真实。

2.言行要凸显人物的性格。脾气暴躁的人和性格温柔的人的言行肯定不一样,胆小怕事的人和勇敢无畏的人的言行自然也不同,只有写出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特有的言行,人物才会鲜活。比如《社戏》中双喜的言行就很好地表现了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关心体贴、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征。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在长辈迟疑之时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一席话打消了长辈的疑虑,“我”才得以去看戏。当“我”因看不到铁头老生翻筋斗而失望时,双喜又用“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话来安慰“我”。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偷豆之余心细如发,能为他人着想。

3.言行要切合特定的场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言行自然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言行也会有所区别。一般在家里,言行比较随便;但在公众场所,言行就会有所克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物所处的特定的场合也会影响人物的言行。比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来晚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像平时一样生气,而是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韩麦尔先生的这一言行就很符合当时国土沦陷后最后一次给学生上法语课的特定的场合。

此外,言行还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切合人物的心境等。我们只有多观察,细思考,才能描写出合情合理的言行,笔下的人物才会显得真实鲜活。

学以致用

根据提示补写人物语言。

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诗人赞叹道:“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画家赞美道:“是啊!多美的一幅雪景图啊!”商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农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位小孩子嚷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御寒的货物又能卖个好价钱了 来年麦子又有好收成喽 耶,堆雪人去喽

猜你喜欢

双喜韩麦尔社戏
张双喜
羊跑羔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豆腐脑年谱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